标题 | 做人和做事 |
正文 | 都知道杜月笙是旧时上海的流氓大亨,可每每读他的故事,却在字里行间寻觅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来。他的为人、处事、情怀……确有着不一样的“道”,值得玩味。 比如一时间落寞的才子章士钊,穷困潦倒之际受聘于杜老板私人律师,于私月有千余收入,于公律师行业从此热闹非凡。细心人不难发现,即使君子也受困于“五斗米”,或者混蛋也能成人于细节之间。 比如杜老板临终前不忘撕毁从香港汇丰银行取回的一包借条,少则5000美元,多则500根“大黄鱼”,欠债人全是国民党军政要员。为了儿女们免于是非官司,也为欠债人余生安心,他一张张撕掉了留在世上的无数烦恼。或许碎纸的声音轻的只在卧榻之上,情意却重的至今仍回荡在读者心头。 对待名伶孟小冬,他有男人的担当,又有知音般懂得。明里安顿生计,暗里私赠余生。一怀珍惜,一生惦记。 这就是人们眼里的杜月笙,人性深处的暖意,至今不冷。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的人,他的韬光养晦、远见卓识,至今可以独立潮头。读他的历史,也钦佩他做事谋业的艰辛和智慧。 比如建电报,几次申请,都被清政府以“夷狄”驳回。原因是怕惊扰了祖宗的灵魂,祖宗会不安。聪明的李大人先在天津炮台架了电线,又请其他官员同僚试用,于战事便利指挥,于内务便于联络的先着不言自明。此等利国利民之举,经过12年不懈努力,方才如愿使用。 比电报更艰难的是修铁路,他吸取了建电报的经验,首先找到恭亲王争取帮手,碍于祖宗们九泉之下保佑的江山,恭亲王虽然觉得必要,却也深谙欲速则不达。既然一步不能到位,那就先在修好的一段铁轨上用骡马拉运装煤的车厢,然后再利用英国工程师的蒸汽机提速,1883年中法战争吃紧,朝廷终于看到了铁路势在必行,可见李大人一干人马搞洋务运动的艰难。 从1872年提出修铁路到1889年慈禧下令在全国修铁路,十七年间,李鸿章由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熬成了一个66岁的风烛老人,四年后,李鸿章也走了。但他做事的坚韧和智慧今日读来依旧值得借鉴和推崇。 读书、听故事、品古人、看历史都是参悟世事的方式,凡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有痕迹的,无论高大上还是低矮俗,做人或做事都有一些过人之处,值得思考。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