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尼亚加拉的彩虹飞起 |
正文 | 我们的车子接近尼亚加拉瀑布城的时候,耳边由远及近渐渐响起沉雷的轰鸣。由于夜晚的宁静,当我们进入瀑布城的时候,雷声越是响亮了。这就是尼亚加拉河的水冲下悬崖的激越的吼声。 尽管我们都急于去寻找雷声响处,但陪同人员告诉我们:如果再迟下去,就找不到能够供应晚餐的地方了。所以我们入住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饭馆吃饭。转了好几个街区,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饭馆。饭馆已经打烊了,饭馆的伙计们听说我们是中国人,就去通报老板,老板总算勉强地答应给我们做面条。面条很快就上来了。大家很快吃完面,告别饭馆,寻声而去。 响起雷声的地方很快就找到了,但是我们只见到雾茫茫一条朦胧长带,只感觉颤悠悠脚下振动,只听到轰隆隆震天巨响。别的什么也看不清。夜深人静了,我们只得回旅店歇息。 第二天清晨,我们很早就来到尼亚加拉河边。透过河边的树林,我们何以看到尼亚加拉河的河水激越地奔流,不停地翻着白浪。在晨曦下,河面上不时泛起红色的闪亮的光。我们与河水并行,走了好一段路,响声越来越大,太阳也慢慢上来了,我们的眼前飞起了一道长虹,接着又飞起一道长虹,再接着居然有三道长虹飞起。长虹的下面是白茫茫一片浓雾。我想,那应该就是尼亚加拉瀑布的奇观吧。再往前走,稍一右转,前面就出现一座横空架在河面上的大桥和桥两头竖立起来的两座高塔。这座大桥就是闻名的彩虹桥(Rainbow Bridge),它是连接美国和加拿大的友谊桥。两国的分界线在桥的中央,到桥上去,可以享受到一脚踩两个国家的愉悦。这高塔就是观景塔,在美国一边的名叫“Skylon Tower”,就是“天塔”的意思,里面设有“自由戏院”、游戏场所、餐厅等。在加拿大一边的叫“Heritage Tower”,就是“传统之塔”的意思,塔高百米,加上立塔的山高60米,白天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多伦多市、美国的水牛城、安大略湖,尼亚加拉河上游,及瀑布附近的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厂。游人可以乘电梯上高塔观景。我们并没有立即上桥,也没有登塔观景,而是转过身来欣赏瀑布。 当我转过身来,正面对着瀑布的时候,突然领略到了一种非常令人震撼的空前气势。二三百米宽的河床突然断陷了,河水止不住前进的步伐而蓦然跌落下来,一头撞入约六十米以下的河水中,顿时水雾腾起,雷声响起。太阳升起的时候又有一道道彩虹飞起。然而,这气势与“万面鼓声中”的大潮气势又有点不同。由于河床的断陷分三折,于是瀑布亦分为三折。当我们定睛于这三折瀑布本身时,顿时又产生一种柔美的感觉,它好像就是美女的洁白裙子,或是新娘的白面纱。在这里,磅礴的气势与柔美的雅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造化之功何其大啊!天工之化物是何其和谐啊! 抬眼远看,在瀑布的那一边有小山阻隔,在小山的那一边又有水雾腾起,那边应该也是瀑布。一点没错,那边就是尼亚加拉瀑布在加拿大一边的部分,我所看到的只是瀑布的一部分,也就是瀑布在美国一边的部分。有关资料告诉我们: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世界三大瀑布。那小山其实是河中的小岛,这小岛叫高特岛(Goat Island),它把瀑布分隔成两大部分。较大的部分是马蹄形(Horseshoe)瀑布,在加拿大一边,高56米,曲折的脊线长约670米。在美国一边的瀑布高58米,宽320米。大瀑布的水源是哪里来的呢?原来在大瀑布的西北部有四大湖:苏比利尔湖(Lake Superior),休伦湖(Lake Huron),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和伊利湖(Lake Erie),湖区面积共68.4万平方公里,储存了占全球20%的淡水。苏比利尔湖和密歇根湖的湖水流到休伦湖,又从休伦湖流到伊利湖然后经尼亚加拉河(Niagara River)注入到安大略湖(Lake Ontario)。伊利湖海拔174米,安大略湖海拔75米,两湖的落差99米,使得尼亚加拉河水流非常湍急。尼亚加拉河全长59公里,而大瀑布正处在尼亚加拉河的陡坡处。河水中的百分之九十水量以每小时32公里的流速冲下56米高的悬崖,形成了宽670米的“马蹄形瀑布”(The Horseshoe Falls)。其余的百分之十水流以同样的速度冲下了58米高的悬崖,形成了宽320米的“美国瀑布”(美国称之为亚美利加瀑布The American Falls),又称“彩虹瀑布”(Rainbow Falls)。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神奇的,它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是也融入了人类精神的创造。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人类精神的体现。这人类精神融入了瀑布的水雾中,为瀑布增添了灵魂,同时也使瀑布更有气势,更加壮观。比如每年总会有人在这里挑战自我的极限。从1901年起,就有16人试图跳入尼亚加拉瀑布而能够生还。这些人真会动脑子,他们想了许多保护措施,以保证自己能够不受伤害而生还。然而,最后生还的却只有10人,因为物体从尼亚加拉瀑布上落下的速度可达352.8公里/小时。1901年,密执安州女教师安妮?埃德森?泰勒就将自己和小猫一起装进一个木桶里,然后从瀑布上冲下来。她这样做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这种极端冒险的行为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为学校集资。结果呢?她和小猫都毫发无伤,然而人们却并没有因此受到激发而慷慨解囊,学校也没获得多少资助。如今,这只木桶的仿制品仍在大瀑布博物馆里展出,每年被几百万人抚摸。后来,这种活动竟然成了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的冒险挑战死亡的游戏,参加这项游戏的选手带着食物和氧气,进入密封的木桶里,从瀑布源头滚下来。最终的胜利者属于安全到达目的地的选手,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可以拿到一笔奖金。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有人能够拿到奖金,也会有人被瀑布冲得粉身碎骨。游戏一会儿就过去了,而保存在尼亚加拉博物馆里的许多木桶,却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那些勇敢者的故事。许多杂技表演艺术家也经常来到尼亚加拉瀑布一展身手。最早在尼亚加拉瀑布上走钢丝的人是法国走钢丝演员查理?布隆丹,1859年,他从一条长335米,悬于瀑布水流汹涌处的上方49米的钢丝上走过。至今,还没有人打破他创下的记录。挑战死亡的游戏,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无意义的蛮干,然而这却是人类冒险精神的体现。人类的冒险精神正是人类能够前进的根本因素。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就是从冒险中获得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冒险行为的产物,有不少人就是在这种探索自然规律的冒险中献出了生命。 尼亚加拉流传着一个悲切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尼亚加拉峡谷中住着一个古老的印地安部落,根据族规,凡女孩成年后,当由其父母为她定终身。有一位很美丽的印地安少女在成年仪式上,却被父母许给了一位又老又丑的人。少女为此痛不欲生。他没处诉说自己的苦衷,就跑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前痛哭。她哭泣了一天一夜,却不见有人伸出援手,于是她就坐着竹筏任其随意漂流,她漂进了大瀑布中,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于是使许多人相信大瀑布后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为了寻找这个美好的世界,每年都会有人纵身从尼亚加拉瀑布跳下。那是受羁绊受压迫者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行为是悲壮的,人类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才能走向正义走向文明。 我们就这样和大瀑布面对面地欣赏着,正是 “相看两不厌”,独有大瀑布。我们觉得这样看着是最好的,于是我们就不再去登塔观景,也没有乘坐名为“雾中少女”的游船进入瀑布之中了。欣赏万事万物是不能太透彻的,观景要留有余地。太透彻了就失去了美感。不留余地就没有继续探索的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朦胧美”的道理。平常所说的“墙里开花墙外红”,也是这个道理。墙里的人对这花了解得太透彻了,所以并不觉得其红其香。于是我们就带着今天的满足离开了瀑布城,我们还要去探访新的境界。 图片二张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