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出世入世
正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有三种:儒、释、道。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道家讲“道”,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反对斗争。释为佛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派别以禅宗为代表,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儒,从字面解释有两种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其二,即今所谓学者。 “儒”字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字义是“雅”、“优”及“和”的意思,从“人”从“需”,指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个人修养,无非“忠、孝、仁、义、信”;政治主张,无非“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主张。纵观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儒家文化数千年的历史,莫不始终贯穿着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内。

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是,其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道家讲无为方能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事物是以它的本意而为的,不用人为影响。老子主张出世,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学会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样,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万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

佛,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等等;意译为觉者、知者,指彻底觉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福德的圆满者,更成了最高人格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但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但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了生死,达到出世之目的;大乘的主要哲学思想,则是修菩萨行,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愿成佛道,愿度众生,是积极的入世哲学。佛教认为,出世是独善其身的自利行为,结果只能证得清净无为的涅槃解脱。入世则兼善天下,自利兼他,结果福慧双修,终成佛道。

儒、释、道三家。儒,是不出世而入世,是真入世。道,是入世而出世,入世是假,出世是真。佛,是出世而入世,出世是假,入世是真。

习佛之人,若以出世为求佛之根本,则虽入小乘,终非大乘。入世之精神,为大乘佛法。大乘菩萨因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愿成佛道,愿度众生。佛道非但自利,还要利他,不仅修慧,还要修福;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始可成佛。所以发菩萨心,既要上求佛道,增长智慧以自利;还要下化众生,深入人间以利他。恒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的无畏精神,拯救世人的苦恼与不幸;本著无穷的弘愿,不断为度众生、成佛道而牺牲自我,舍己为人。入世精神,是任重路遥的菩萨行,非发大心、立大愿而又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无法悟此善知识、担此重任。

我幼习儒学,一本《论语》伴我十年。大学时生活窘困,唯读“四书五经”可以获坚持之力量和勇气。工作后努力打拼,亦是以儒家的要求来修炼自己。但世事纷争繁复,以年少之刚气,奋孔圣之思想,非但自己涉世处事不够圆通淡定,即于社会之中与人交际往来亦注定千挫百折。

后来闲暇之余读《道德经》、《老子》和《庄子》,甚感其思想契合我心。相对儒家“建功名立事业”的思想哲学来说,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和道理。这种智慧是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读《道德经》后,我突然明白何以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往往依托于道家的广大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天人合一”、“人天相应”、“齐物”、“逍遥”,是道家何其高远深邃的思想。

儒学教我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道学教我在社会中锤炼打磨之余休养生息。但是有时我仍然困惑于人生情感世界的遭遇和挫折,亦往往在漫漫的孤寂生命旅途中对思想、灵魂、生命等苦苦探索和思考之后迷失自己。此时佛教给我开辟了另一个广阔的思路和想象空间。令我欣慰的是,佛教其实并不是如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以消影遁世为宗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修善惩恶”、“因果循环”等等思想,其实已是对人生积极的思考。“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更是指明了其实佛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迷幻学术,佛学只是修身探智,寻求人性、宇宙真谛的开悟之法。佛教的出世入世哲学,给予我对幸福、快乐、得失、功过、生命、生存、社会、宇宙等等万事万物、万法万相的思考裨益甚多。

古学今渐。前人的智慧,其实往往替我们省却诸多烦恼,破解诸多曲折的迷途。在这个繁华如许,物欲深重的社会,惟其心安,方可身定。圣人哲人,莫非一身;佛学道学,莫非一家;出世入世,莫非一心。悟者,圆满圆觉;岂在乎出世、入世邪?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