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沙朗捞塌坎第三分卷民风、民俗19
正文

19,话说沙朗奇特的人文现象和奇特的“洲朗人”

即使到二十一世纪,你随便行走在沙朗哪一个角落,你都会惊奇地发现,你周边的人,虽衣着打扮一样、皮肤黑白一样,头发眼晴一样,一样的精明,一样的勤俭,一样的待人接物,但你一开始,就至少可以听出四种口音(语调、方言)的人,(江南、老沙、江北、常阴沙)在同时在和你、在和他(她)们自己之间交流着,他(她)们虽讲着起码四种口音(语调、方言)的话,但决不妨害他(她)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和谐、协作、同志,决没有因口音(语调、方言)的不同会带来门户、地域的偏见,造成结团成伙的社会通病,这一奇特的社会人文现象,在中华大地上,可能除我沙朗之外,绝无仅有。

从“江南口音”中,可细分出常熟、塘桥、鹿苑、乘航、杨舍、后塍、南沙等不同口音的余韵来,说明沙朗人中的讲“沙朗的江南话”主要是从以上各地方言演变而来的;从“江北口音”中,可细分出南京、扬州、泰州、靖江、如皋、南通、准阴、盐阜、安徽等不同口音的余韵来,说明“沙朗的江北话”主是从以上各地方言演变而来的;从“常阴沙口音”中,可细分出海门、启东、崇明、通州等不同口音的余韵,说明“沙朗的常阴沙话”主要是从以上各地方言演变而来的;但在“老沙话口音”中,且找不到他的外婆家。以上这沙朗的主要四种口音,统称叫“沙朗话”。而且讲这四种口音的人,始终顽固地坚持自己生活的这块地域叫“沙朗”,自己是“沙朗人”。

讲这四种口音(语调、方言)的老乡,在对待精神、物质、情感生活上有微细差别。这不是讲个别人之间的的差别,而是指讲不同方言的人群之间,这是深埋在这些人脑海里的,从小在和他(她)们讲同一种方言的人一起生活中,潜移默化而培养成的对待精神、物质、情感生活上的微细差别。这说明,当年各地方的人,通过“上沙朗”的大迁移来到沙朗后,虽然经过了多少代的磨合、交融、交换、交流后,形成了四种独立的口音(语调、方言),但他们还仍然各自残留着各自最初带到沙朗来的风俗习惯、民风规矩、心灵精神、道德底线等,才能造成在对待精神、物质、情感生活上的微细差别。

这些微细差别,是见之于日常生活中,那些带有习惯性和普通性的趋向:如在对待物质生活方面,同样是在农村,在私人房屋的建造上,讲“江南口音”的老乡,总是效仿老江南和江南脚朗人的做法,用大柱、大梁,木、树材用的比例高,尽量扩大住房面积,往住有不少住不了的空房间;讲“江北口音”的老乡,会将自己的房子一定要造得比周边邻居的房子要略高一点点的心里需要;讲“老沙口音”的老乡,会将自己的房子的大小,充分考虑到由他开始的多少代人同居一室理想的需要;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主要考虑子女成家时的需要,对自己今后的住房发展,一般再作考虑。因此,在对房屋的外形上,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最强调个性化,最讲实用、实惠;在对房屋的内在结构上、室内装修上,讲“江北口音”的老乡,相对比较最不讲究,能用、够用即可;讲“老沙口音”的老乡,最强调档次,只要条件许可,越华丽越好。

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大家都注重追求科学技术文化,追求对自己生活的改革、改变,讲“江南口音”的老乡总是希望子女能外出去创世界,讲“江北口音”的老乡,比较注重实用价值;讲“老沙口音”的老乡比较舍得化本钱;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比较喜欢追求时代潮流。所以几十年、上百年下来,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当年的微细差异,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如讲“江南口音”和“老沙口音”的老乡,不在本土创出成绩的人多,而讲“江北口音”和“常阴沙口音”的老乡,在本土创出成绩的人多。

在情感生活方面,虽然都是既丰富又严肃,既潮流又传统,既开放又规范。在生活中,不反对与异性的正常交往,但讲江北口音的老乡就显得拘谨,腼腆,不够坦然,缩手缩脚;讲“老沙口音”“江南口音”的老乡,就处处摆出优越于对方的样子,要主动、自信、大胆得多。而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要细腻、灵活,不让对方有任何压力,相处在平常、随和的氛围下。

虽然都非常重视家庭、婚姻,有责任性。但在对待择偶、婚配问题上,讲“江北口音”的老乡,比较注重忠厚老实,有责任感这些方面;讲“老沙口音”“江南口音”的老乡,比较注重门当户对,注重双方长辈间的相互看法和交往;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比较看重外貌的匹配、相互合不合得来、对方的精明程度、能干灵巧、今后家业发展的可能。

不同口音的人之间,历朝历代都有相互婚配的。而且婚礼习俗在民国初年后,经过多少代人的逐步磨合,差不多形成了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礼仪,讲“老沙口音”和“江南口音”的老乡,最考究这些礼仪的到位程度,而且男、女双方老姑奶奶、老姑妈总要出来挑刺。轿子请不起,至少用独轮车,披红挂彩把新娘子车回去,新娘子还是要戴红头巾,撑把抗州绸伞,除媒人外,要有拌娘、自己兄弟姐妹陪送。不作兴自己走过去。没条件办喜酒的,拜过天地还是要闹新房。

讲“江北口音”的老乡,一般去繁就简,能省则省,看条件办事,不刻意追求,真正困难的,挽个包袱,由媒人、姑(姨)妈陪看,趁黄昏夜茫茫里走到男家,在媒人主持下,小夫妻二人给男家长辈磕头,拜天地,夫妻互拜,吃四只水波蛋,算结好婚。

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最早改革婚礼礼仪形式,注重节约。因当年,讲“常阴沙口音”的人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人较多,北沙上分教堂不少。在二、三十年代时,就有人进教堂,按教会礼仪办婚礼。而且还因有社会关系的条件,不办酒席,教堂出来后,带着新娘到十一圩,乘轮船去南通或上海亲戚家走一趟。

在葬礼礼仪上,“沙朗人”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上虽大致一样,差不多,但讲“江南口音”的老乡最注重人死后的各种礼数,各个环节上是否到位,相对比较重视各种拜祭仪式,略有条件就要请道士来做道场。在对待老人的眷养和呵护上,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在“孝”字上下的功夫较大,条件许可,总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在这方面,讲“江南口音”的老乡就略为欠缺。

婆媳关系相处的状况,讲“江南口音”和“江北口音”的老乡,要逊于讲“常阴沙口音”和讲“老沙口音”的老乡。嫁出去的女和女婿对女方爷娘的照应,讲“常朗沙口音”的老乡要优于讲其它口音的老乡。

在强调嫁出去的女负应照公婆的责任,自己的爷娘应由他媳妇负责这一“老法规矩”下,而事实上,婆媳关系相处状况,在沙朗总体上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尤其是有了些“钱”后,以“钱”论事非曲直,缺少亲近理解。

婚后,男方对女方的关怀、忠诚状况,相对比较看来,讲“常阴沙口音”的男人做得好一些,特别是在现代,有了“钱”,在外置二奶、三奶的情况,讲“常阴沙口音”的男人,要相对少干讲其它口音的人。在这方面,讲“江南口音”的老乡,有些人走得较远。

解放前,因沙朗始终是充满发展潜势的地方,是大江两岸的主要通道,来往的商贾、各色人等很多,又在包括大上海在内的一圈大城市包围之中。当年沙朗的艺妓业很发达。但即使如此,沙朗人在对待婚外情的问题上,基本上还是遵循着既丰富又严肃,既潮流又传统,既开放又规范的规律。对大多数沙朗人来说,家庭、婚姻始终是放在生活的第一位的。随时随地注意保护自己的家庭、婚姻。

沙朗人与生具来就好动、好闯,就有不安于困死在沙朗的精绅面貌。不管讲何种口音的人,历朝历代以来,只要一有机会,就鼓励他们的后代子孙向外闯世界,求好出路,特别讲“江南口音”的老乡更盛,所以全国各地都有沙朗人。究其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二点。一,所佃土地有限,几个儿子一大,人多田少,不夠种、也不夠吃,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囡就送出去做厂、做学徒、学生意。二,段山南北二夹坝成,沙朗交通越来越发达,作坊、厂越来越多,原来一大批靠手艺吃饭的个体劳动者,越来越没有生意做,为养家糊口,只好离开沙朗另谋出路。三十年代前几年,抗战胜利后几年,是沙朗人二次较集中的向外闯的时期。

出走去的沙朗人,不管是讲那种口音的人,在外面都十分重视乡土情结。而且穷帮穷,相帮介绍工作,沙朗人男人在上海人数最多的一种工种,就是打铁,其次在各种船上做,老话说:世上三种人最苦,航船、打铁、磨豆腐,沙朗人能吃苦,就从找职业这方面,也就可以看到。沙朗人女子在上海摇袜子、摇衣服较多。所以当年沙朗人到上海没有办法时,只要找到铁匠铺,总会问到自己要寻的人。

当年,沙朗人一般正道人家,即便再穷,不肯让子女去当兵,更不肯去当做日本人走狗的自卫队、伪警察。讲“常阴沙口音”的老乡,宁可逃到外码头、船上,去做苦力。抗战时,一批参加新四军的人,主要是讲“江北口音”的、“老沙口音”的沙朗西头人为主,而且极大都数叫“逃”出去的,一是要躲汪伪和平军抓壮丁,二是被捐税迫得没有生路,三是实在看不惯甘愿做日本人走狗的自卫队、伪警察鱼肉乡里,残害欺压乡邻,和那批走狗结了毒,没法在乡下耽下去了。四是,也是最主要的,年轻人看到共产党部队真心抗日,官兵一致,纪律严明。但共产党部队艰苦,一般家里老人不肯让年轻人去,所以只好不告而别,“逃”出去参加新四军。讲“逃”出去的说法,对家里人也好起到一点点保护作用。

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普遍规律下的沙朗的这种独有的奇特的社会人文现象,这就是让从各地带来的各自方言和各自风俗习惯、民风规矩、心灵精神、道德底线等的顽强延续下,又采取对其它人既宽宏大度、又博采众长,既相互容忍、又取长补短,既互不排斥、又相亲交融的,让大家溶化在这新生的历史不长的独特的沙朗地域文化中的现象。

笔者这次退休后回故乡养病期间,竟意外地惊喜地发现,在原来“东莱乡一大队,1、2、3、4、5,五个小队”即原来叫“定丰圩圩(埭?)”的地方,有一群沙朗老乡(估计仅几十户,几百人而已),他们直到现在还顽固地坚持自己叫“洲朗人”,讲一种周边人听大不懂的“洲朗话”。但他们且能听得懂沙朗的其它四种地方方言,而他们自己人之间交流时,就一定会讲他们的“洲朗话”。他们中老年人的穿着打扮上,在民风民俗上,还坚持自己“洲朗人”的一些习俗。

据初步了解,他们自称是从“杨中县”的“太平洲”上迁移过来的,但讲不清当年他们祖上为什么会迁来沙朗?在什么时候迁来沙朗?而又为什么能如此顽强地团固在一起,保留自己祖上从“太平洲”上带过来的“洲朗话”,而能一直不融化到沙朗人的四大方言中去?

再有,他们的衣者打扮究竟有什么特色?他们有什么独特的的民风民俗?这只沙朗的被人们遗忘的“大螺蛳”,不知何时能较全面的摸出来,弄清他的所有的秘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