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沙朗捞塌坎第二分卷其人、其事17 |
正文 | 17,杨在田(老九)其人其事 杨在田是清末民初,盘驻在沙朗的“苏南路东道苏常太缉私营统领”,统领营驻扎在沙朗大新镇北北川港口(现已坍失)。家住沙朗西港。他出身贫寒。他实际上是当时沙朗的无冕之王,他独控沙朗军政大权,独霸苏南、苏中私盐、鸦片、围垦诸业,成沙朗首富。后,他建锦丰镇、锦丰扎花厂、锦丰棉子油厂、绵丰小学,推广种岱字棉,引进稻麦良种,引进农业新技术和新农具,组建上海大通轮船公司等实业。抗战时,他坚持抗日立场不变、民族自尊不移,抗日必胜信念不动,被日伪迫害而死。他是沙朗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也是沙朗无数想变富人的穷人们心中的楷模、英雄。 一,出身 杨在田,又名杨老九,字绵龙。老九的名头,是他在南通码头上加入青洪帮后,在锦字辈中排名第九而得;帮内名字杨锦龙。 杨在田生于1880年(光绪六年),死于1943年初。历三朝,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他原籍海门县大安镇,少年时,一家人和所有“上沙朗”来求生路的穷人家一样,肩担一担全部家当就来到了沙朗。全家迁到沙朗中沙西港镇后,父亲向地主佃田种之外,还参加为人挑私盐补贴家计。杨在田自小生得肩宽膀园,十四岁时就随父亲加入挑贩私盐的行例,贩私盐就成了他前半生的主要职业,也成了他发家至富的基本。 盐,从汉武帝开始,就只好由官府好晒(海盐)、熬(湖盐)、煮(井盐)、开(岩盐)、卖买,这叫官盐,也就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就有人与官府对着干,偷运走私贩买私盐为生,这叫私盐道。历朝历代的官府为保护国家的盐税,自然要拥兵抓私盐贩子,也就造成了历朝历代拥有武装的盐枭起来与官府争斗。这武装盐枭更是藏龙卧虎之地,其中最最显赫的,就数南北朝时,浙江出了个自封古越钱王的武装盐枭出身的钱谬,后人也叫他钱塘王(沙朗鹿苑钱氏一脉祖宗),元末出过一个在苏州自封皇帝的大武装私盐贩子张士诚,张家港(沙州)曾是张士诚的主要基地之一,留下过大量遗迹。 海门吕四盐场,是历朝历代官家晒海盐的四大盐场之一。因为沙朗是沙头接沙头,芦苇遍地、港汊无数,隐身藏物极易,又身在富庶的苏南、苏中之中,离海门吕四盐场仅一江之隔,一潮水的水路,身后又有浙西、江西、皖南、湖南等地需要盐的地方,自然沙朗成了历朝历代贩运私盐的最好通道。沙洲,特别江南地面上,历朝历代都有一批养有私人武装的专贩私盐的盐枭存在。贩私盐,这也让沙洲地方的穷人们,历朝历代就有一个被雇盐枭挑运私盐和自己挑贩私盐的营生。挑贩私盐自然成了沙洲穷人求活路的另一种手段。这也是一种沙洲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 清朝时,由户部盐公道主办官盐、缉拿私盐,到民国,由财政部盐公局主办官盐、缉拿私盐。在苏南有一支称“江南路东道苏常太缉私营”的、专门缉拿私盐、护运官盐的准军队,特别是看牢沙朗的各进出水道。在清末时,这枝缉私营,设一统领八哨所,当时统领营驻在浒墅关。民国初,缉私营在军事上受淞沪督军府直接管辖,在业务上受财政部盐公局管理。 所以,杨在田从青少年时,一投身挑贩私盐行例,就开始和官府、盐公局、缉私营对着干了。杨在田,自小胆大力大,好打抱不平,仗义重友,敢于出头,聪明机智,善于用脑,青少年时与缉私营盘旋斗智累累获胜。自加入挑贩私盐行列后,就对历朝历代私盐贩子与官府如何斗争,盐枭如何变成王、称皇帝的精彩故事所吸引、所激励。自他加入青洪帮后,更是如鱼得水,如龙入海、如虎出山,一心出人头地,扬名立万。数次率众盐贩,端掉缉私哨所,与缉私兵武力拼斗,杀出数条私盐通道,更是深得一众挑贩私盐穷人的拥戴。 杨在田投身贩私盐的行列后不久,小小年纪就意识到要做好、做大贩私盐的行当,一是不能被盐枭掌控,成为他们盘剥的对象;二是挑贩私盐的小贩们,一定要结团成伙;三是要利用当时政府的腐败,买通官府和缉私营,为自己走后门。他在加入青洪帮后,凭他天生的领导气质和才能,在青洪帮的帮规支撑下,和帮内兄弟支持下,他二十岁不到就脱颕而出,成了一枝不依附任何盐枭,独立行事的贩私盐队伍的头子,叫“摇旗把子”。因他做事公道,从不按土豪劣绅、盐枭恶霸的处事方式来对待挑盐穷人和小盐贩,也从不允许帮内兄弟仗势欺侮一般盐贩、挑盐穷人,所以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他的队伍很快发展壮大。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