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沙朗捞塌坎第三分卷民风、民俗1
正文

1,沙朗人家制酱,制酱菜

过去,自家不会做酱、不做酱的沙朗人,会被乡邻“讲张”,看不起。俗话说:穷人靠缸酱,富人靠本账。过日脚,会算账不如有缸酱。这就说明,沙朗人家家的一缸酱,对沙朗人的重要性。

汉民族都会做酱,但因地域气候原因,苏南的酱比北方的酱要鲜洁味美。沙朗人自家制酱的历史就和围垦沙田的历史一样长远。从酱文化上就可以透彻的看到沙朗人的先辈们在艰苦、勤俭过苦日脚的时候,同样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艰苦生活过得有知有味,他们热爱生活的精神,主宰生活的气派,掌控生活的能力,勤俭节约过生活的本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被后人变成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懂得做家制酱的人就知道,做酱的主料,就是发霉生菌的食品。可以遥想千年前,老祖宗舍不得将发霉的食品丢弃,他用盐水浸泡,放在太阳下不断暴晒,准备杀毒后,继续将这用盐水浸泡过的食品当咸菜吃,结果,变得紫红色的咸菜,自然鲜美无比,可口下饭。人们将这种可以用来做烧菜的调料、又可直接吃的咸菜,叫做“酱”,将他独有的颜色称为酱红色、紫酱色、紫酱红色!可见人们是多么的喜爱酱!酱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是多么的高?说句笑话,发现酱的人,可能也就自称姓酱(江?姜?蒋?)

家制酱的套路,大至如下:上蒸笼将麸皮、清水侵胖的黄豆蒸熟,凉后拌入少量的面粉,入石臼捣烂,压揑做成一方块一方块酱坯,也叫酱饼;或直接将面粉用开水和好,做成一方块一方块酱坯(饼),放在蒸笼里蒸熟。

酱坯都放在不通风的房里,用盘篮凉开,上复豆箕茄,或一层豆箕茄一层酱坯。注意气温,若气温低,马上复盖棉皮单,一开始发丝毛要随时观察,一旦发现毛绒头上由白发黄,这叫起“酱皇”,“酱皇”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酱的好坏,皇者,主宰也。差不多丝毛全变成金黄、黄色,要马上将酱坯浸入早已准备好的盛满冷盐开水的酱缸里,叫“下酱”,拾拿酱坯时要十二分小心,千万不要将“酱皇”弄丢了。马上将酱缸拿到太阳下暴晒,这叫“晒酱皇”。在晒酱的日子里,要天天清晨掏酱缸,将酱坯上下翻动置换,掏酱缸的酱缸捧头是专门做的上下有五短方长木齿的木耙。视酱的情况,适当加冷盐水。一般有一、二个月好太阳晒下来,酱色达到一定深度,认为“酱熟”。调整咸度,验过稀厚,进行制酱的下一步。沙朗人有句俗话,是说将事情搞乱叫:“掏酱缸!”,讲一个人喜欢搬弄是非,沙朗人会叫他(她):“是只酱缸捧头!”。

沙朗人有个风俗,即在新做酱的缸口上吊一只船钉和一蓬桃树枝。传说很久以前,天上二郎神养的天狗,非常爱吃下界的酱,他发现沙朗人做的酱特别好吃,常来不告而取,穷人做缸酱不容易,给他烧香求拜也没用,据说是八仙吕纯阳托梦给沙朗人,叫在新做酱的缸口上吊一只船钉和一蓬桃树枝,船钉(大铁钉)是铁拐李的标记,桃树枝是吕纯阳的标记,表明这些酱是八仙的财物,天狗就不来偷吃了。其实新鲜桃树枝会发出一种独有的气味,苍绳闻气而遁。

麸皮酱要咸,用酱缸捧头捣碎酱坯,就好派用场。这季节有黄瓜、茄子、牛轧瓜、菜瓜,先用将要腌制的瓜擦过盐后用石头压制在缸里,白天晒、晚上压,一直到瓜、茄子脱水成干货后,放入肤皮酱缸里腌制,等到瓜、茄子又变成水凌凌的时候,成了酱瓜、酱茄子,可以拿出来食用。或者再晒成酱瓜干,要吃时用水浸泡。这酱瓜(咸瓜)始终是脆嫩、清香。沙朗人用青嫩毛豆子炒咸瓜的家常菜,可是享誉天下的名菜。

用黄豆酱(豆瓣酱)专门沥制酱油。将黄豆酱用酱缸捧头捣翻到一定程度,在酱缸中间压下一只长长的竹篾制的酱油沥筛,每天晚上从酱油沥筛里掏出酱油,再加适量盐水,反复多次,沥出的酱油颜色淡了,认为此缸黄豆酱已不能再沥酱油了。可和其它黄豆酱一起上酱磨子“磨酱”。沙朗向有走坊窜埭替人磨酱的磨酱师父,一头挑只小石磨,一头挑只配套酱木捅,口里高喊:“牵酱!阿要牵酱!”。

磨好的酱还是要在太阳下暴晒,一不让酱上霉,二不让酱变酸,三给酱继续上酱色。黄豆酱油象酒一样要勾兑,也装在小口酒甏里,用草拌泥封口放在阴凉处,可留到节日或办红白喜事时用。在没有味精的年代,厨师是将这黄豆酱油,作为他烧拿手好菜的一个窍门。所以沙朗人喜欢吃红烧菜。

黄豆酱一是做烧菜的调料,一是和茭白丁、豆腐干丁、肉丁(多数情况下舍不得放荤腥)、熟花生米、熟黄豆子,大蒜子、姜末和其它配料,如喜吃辣的加辣椒丁,烧一只“家乡八宝酱”,这是沙朗人男女老少,一年到头喜欢吃的菜。可就粥、也可就干饭。既省又富有营养!这只“家乡八宝酱”和“炒麦粉”,因为好放较长时间,一向是沙朗人出远门带的干粮,沙朗人一生勤俭节约,出门一向自吃自带干粮,讨(买)碗白开水,就能对付一日三餐了。

黄豆酱也腌瓜,一般是精制的乳瓜、乳茄子,腌好了,给做月子里的沙婆吃的。

面酱在磨酱时,可加糖,成甜面酱,加红辣椒粉,成辣面酱。都可直接食用,拌面吃最可口。沙朗人会用一份甜面酱、一份辣面酱、一份豆瓣酱,用油炒制一下,里面拌入少许碎牛肉丁等种种可口的碎丁后,成了牛肉辣酱等等名堂的酱,可就粥、也可就干饭,来丰富生活、享受生活。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试验、总结、改进,首先发现和规定了立夏和白露前后时酱坯发的霉最好,霉丝白绒而长,叫猫毛丝、狗毛丝,是一种天然的食用菌,做的酱特别鲜洁清口美味。其次发现了麸皮、黄豆、面粉为主料,可做适合各种用途的酱。麸皮酱,是腌制酱菜最合适的;黄豆酱(豆瓣酱)是烧各种菜的最好的佐料,最能沥制原汁酱油;面粉(掺豆粉)酱,可以加上其它副料,做成甜面酱、辣面酱等最适合直接食用的酱。

暴晒,是制造好酱的不二法门,为此必须要用上好晒不坏的特制宽口、低膀的上釉陶缸来置酱,因此久而久之,这种缸就有了一个专门名字叫“酱缸”。男家为新婚儿子必备四只缸:水缸、酱缸、腌菜缸、粪缸。

听老辈里人说,家里请十、廿个长工的,最大的腌制酱菜的麸皮酱缸,可装十几石水。酱缸是放在屋外场地上,特别是腌制酱菜的肤皮酱缸,基本是一放定终身。只要有太阳,就要打开酱缸盖头,暴晒酱,为防苍蝇到酱缸里产籽,一般用夏布罩缸口。括风下雨要用防雨的酱缸盖头盖好。管理酱缸是这家女主人的份内事,酱缸管得好坏,酱的口味怎样?出产的酱菜、酱够不够一家人一年到头食用?能不能上镇上换回明年制酱的盐?是乡邻评判这家女主人能干程度、吃苦程度、勤俭治家本领的一杆尺!所以沙朗人有句俗话,是说事情弄得无法收拾:“耐末好哉!打塌酱缸!”可见酱缸在一家人生活中的地位。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