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带着土地的烙印,背负着情债狂奔
正文

带着土地的烙印,背负着情债狂奔

——解读李佩甫《生命册》

颖骄/文

我知道长篇小说《生命册》那是因为八月中旬第九届矛盾文学奖的公布,但我读《生命册》并不是因为她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也并不是因为她是河南省作协主席的平原三部曲收官之作。

那是在十一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转了一篇《生命册》的读评之后,有朋友留言:“你要看吗?我去了带给你。”

对于获大奖的作品多少还是有些好奇的,见识一下也好。再说,对于书,我向来是来者不拒,就像饿汉对于食物,即使不对路子,也舍不得转手。人们经常说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一件衣服,而我则属于那种书橱里永远缺一本书的女人。同时我认为,文学就像天上的云彩,现实好比地上的泥泞,有很多时候,读是为了逃避现实,写是为了宣泄情绪,何况半月以来太阳公公似乎一直在玩失踪,到处都是阴沉沉的,似乎要潮湿到骨子里去。

没过几天,朋友就在百忙中真的给我捎来了《生命册》,终于得空儿看会儿书,书的内容既扎心又搞笑,只要我“扑哧——”一笑,两台电脑前的三颗脑袋就会同时回转过来指指这个被遗忘的角落相视一笑:“嘘——看(傻瓜)!”

我就把书扣下来,给他们讲虫嫂的故事,我发现我的口述能力还是有限,竟然结结巴巴地反复说:“不愧获奖了,写得就是好。”那个为生活所迫,因为“娃饿了”,屡教不改,不顾廉耻的惯偷“小人国”虫嫂,着实让我同情,后来村民竟然把围观审问虫嫂当做逗趣,每当那时竟然很快活,“虫嫂成了人们日子里的盐,日子很苦,人们还是笑嘻嘻的,有盐。”表面上看,作者浓墨重彩地在刻画一个又弱小又卑贱的人,但是透过虫嫂悲苦的命运让我不得不去回味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还有她那个猥琐无能的丈夫老拐,虫嫂苦难的生活和屈辱的遭遇却成了乡邻的笑料,调料,必不可少的调料——盐。也成了老拐记恨她的缘由,至死还要抓住机会“惩罚”她一下心理才能平衡,老拐临走时:“蚂蚁钻心了。我很疼。真是疼。肉包真香。你娘不欠我了。十天,让我吃了十盘肉包。我也算是有福人了。娘再不好,也是娘。看我面子,叫声妈吧。”老拐死前感觉很权威很幸福……那肉煎包可是困难时期,短腿虫嫂每天跑十八里去镇上给他买的。可是虫嫂的孩子们只记得母亲带给他们的耻辱,根本想不起母亲带给他们的温饱。

无梁村的庄稼人很朴实,轻易恨一个人,又轻易原谅一个人,比如对待虫嫂,对待杜秋月,对待梁五方……而且那种对人的好恶几乎是群体性的,像是春风一来,百花齐开,寒流咋过,万木皆僵,如跟风起哄,又似逐波盲流。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们生活是多么艰苦卓绝、多么枯燥乏味。他们对某一个“坏分子”的恶多多少少包藏着长久以来内心积郁的宣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活靶子一样,但是这些尚在温饱线上的底层人同时又是善良的,宽容的。

除了小人国“虫嫂”和老拐夫妇,还有一位残疾人,骆驼,这个人是“我”离开无梁村之后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大学同学,又是生命中的贵人,一直让“我”佩服的人,他可以凭着智慧和毅力克服身体残疾,最终却败在了精神残疾上——追逐无限膨胀的欲望而迷失了初衷。

还有一位很少着墨却贯穿始终的女人——梅村和阿比西尼亚玫瑰,当爱情唾手可得的时候,“我”没有玫瑰,甚至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种玫瑰就许下了诺言,深入彼此灵魂的爱恋和铭刻在彼此内心深处的诺言,一直背负着这份情债闯北走南,彼此又都南辕北辙,多少年之后,虽然彼此还在念念不忘那个诺言和那种玫瑰,但是有缘遇见的时候,那么昂贵的阿西比尼亚玫瑰却只剩下杆杆儿了,花非花,人也非人了!或许作者想借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欲望与灵魂的区别,尽管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桃花运,但是真正开在灵魂深处的桃花只有一朵。

还有一个走在两个极端的人物,梁五方。他聪明好学,出类拔萃,但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难以合群,甚至自己的亲兄弟也不拥护他,以至于在一次运动中被批斗,被当做众矢之的泄愤之后又被罚没房产,此时的梁五方做出另类之举,赶走妻子李月仙然后走上了执着决绝的上访之路,在此期间,他乞讨流浪被拘押,受尽艰难,而比他笨比他懒的普通村民通过踏踏实实过日子早盖起了新楼房,当初他凭借非凡的毅力和高超的技术所盖的新房已经饱经风雨,破败不堪。在这既实实在在又鲜明的对比之下,显然梁五方执于一念上访,即使平反了,也是不划算的,他失去的远远比这栋房子多得多,比如爱妻,比如一大堆孩子及给每人盖一座房子的宏伟构思,比如高超的建筑技术,再比如青春和尊严。我想这个故事不是说让我们逆来顺受,而是说要适可而止,过去的该放下就放下,遇事多从自身多找原因,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得罪那么多人,是傲慢?是贪图口舌之利?显然梁五方起初是一个异常有志气的人,也是一个异常固执的人。在乡下,至今也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遇到事时,你总是请别人帮忙会被认为是无能,不能自立,遭到蔑视,但是你不请别人帮忙,又会被斥责为目中无人,会被指点——等着吧,现在你娃能的,总有你娃求人的时候。这种人没喝上你的喜酒,早就惦记着在你父母的后事上找茬了。问题就出在你没把他当人看,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就好比半路遇上一个绊脚石,你不能一脚踢开或者视若无睹地绕开,你必须想方设法措辞严谨地上完香叩完头把它请开。很多单位的重要会议爱请老领导,没准就是出于这种忌讳,如果你意识不到某个人的存在时,那个人爆发出的惊人能量足以毁灭你的一切。梁五方就吃了这样一个教训,他满以为自己不求人不靠人是成功,挣足了面子,但最后弃家执念在上访的路上,吃苦,乞讨,学滚刀肉,丢尽了脸面。以至于后来上访成瘾,欲罢不能,想退回来,有个家,有个女人时,同样是李月仙,却今非昔比了,即使彼此心甘情愿,中间却阻力重重,破镜难圆,就像梅村和“我”。但是到梁五方六十八岁这天,他终于开窍适应了福利院这个小社会,而且还学会了阴阳卦相,门庭若市呢!“难道说,这是涅槃?……六十八年前,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以他的天赋,当年如果一帆风顺,没准会成为建筑师呢。人若苦执一念,必然会失去更多。如果在哪儿摔了一跤,别老放不下这件事,待在原地追究这个那个的责任,而误了前程。“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那话都是激励人的,有谁知道,你为了争一口气要咽下多少口气,佛为争一炷香而耽误了多少炉香?

我之所以能在这么忙的情况下,挤时间把《生命册》看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语言简练,又处处彰显着方言的优势。这本书里,一个字一句话,两个字一句话,三个字一句话的情况常有,达到了缩句的极致,有时候主谓宾三要素居然少俩,但是我仍然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传神,是因为那些超短句借助了方言的优势,而我从小生活的语境就是河南方言占主导地位。我的家乡是煤城,那里有很多来自河南的工人,我从小就近在煤矿子弟学校读书,属于极个别的“土著”,河南话自然就成了当地的普通话。所以《生命册》里虽然讲的是中原农村的或者有关农村的故事,在我看来,仍然是亲切的,能够会意的。

《生命册》里讲了许多无梁人的故事,贯穿始终的主角或明或暗穿插在村子里的某一个画面,某一个片段,那么随意又那么合理。但在《生命册》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章,分别讲述了眼科医院的众生相和家乡那个早先神秘而今干涸的望月潭,没有水的家乡与失去眼睛的人有什么区别呢?耐人寻味。

显然,懂河南方言的人,以及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读《生命册》会更有味,感触会更深刻。会触动日渐僵化的泪腺,会扎痛日渐麻木的心。

“我”一出生就成了孤儿,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用陕西方言讲就是“官狗”,走到哪,吃到哪。耳畔常常响起老姑父当年的声音:“给口奶吃——”,老姑父为此作风问题受到质疑,舍奶的人也并非都是心甘情愿。但就此欠下了难以还清的情债,后来才有无数个或真或伪的老姑父的手条“见字如面——”,像是讨债,让“我”为此奋斗过,不堪重负后又逃离过,但终究是挥之不去的,就好比烙在脑门上的印,即使你已经跳出村子,成了大学教师,成了大款,也永远摆脱不了你身上的黄土印迹。

当你至亲至爱的乡亲们狡黠地问你,一遍又一遍问你:“你不打算回来了?”你才仔细思考,早已找不到回村的路了,永远也回不去了。其实,这个孤儿一直在流浪,一直在奔波,只不过在无梁村待得久些罢了。

灵魂深处的阿西比尼亚玫瑰,云盘里的上亿资金,念念不忘的无梁村,这些主宰人意志的东西,偶尔象罂粟,那么美,那么虚幻,又害得“我”那么苦。

“我”是一个带着土地的烙印,背负着情债狂奔的赤子。“我”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何处扎根?

2015-11-25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