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印象里的北京·希梦 |
正文 | 北京下雨了。 远在深圳的朋友近一个星期都在向我抱怨天气有多糟糕,说连绵不断的大雨总是阻碍他出行的计划,很是郁闷。我一笑处之,想自己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烦恼的,北京这座城市似乎总是无雨,偶尔淅淅沥沥的几点,也会在坠落到地面之前就被蒸发成了水汽。在北京断断续续的怎么说也有五年了,除了它的繁华之外,体会最多的便是京雨贵如油了。现在,北京却下雨了,而且是连续两天的大雨,有那么点应付不了了。封存在箱底的伞终于派上了用场,记得上次用的时候还是在去年冬天,那场不打不小的雪花中……就让雨这么下着吧,挺好! 我时常怀疑,古时选都北京的人是不是位很高深的地质学家,又或者是仙人,不然怎么选的这么好?!唐山大地震那么剧烈,同处京津塘地震带又离唐山如此近的京都却纹丝不动,巍然屹立在华北平原上,同样,洪涝雪灾等也都与之无缘。或许北京真的是块宝地,自有天佑吧! 北京的景观很多,名胜举不胜举。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故宫,圆明园,颐和园,长城,诸如此类的吧!毕竟是做了许久许久的京都了,不留下点什么,也没人会同意的,只是这些地方,我不大爱去。历史的人文气息已被满满的商业味儿给彻底的掩盖了,就如同几年前去的周庄一样,充斥着生意人的吆喝声抑或是满满当当的铜臭味儿。本有意踏着前人的足迹去感悟那些曾经存在的辉煌与灿烂,结果却只能踩着前方商人走出来的商业街,除了现代化的腐朽之外,恐怕是什么也闻不着,摸不到,体会不到了。 说到市区的人文景观,我想似乎只喜欢去雍和宫之类的地方了。宫门外面整条街都是请香的店家,远远就能感受到檀香的安宁。自然地,与所有地方的寺庙一样,这里也聚集了很多的“半仙儿”。为什么称为“半仙儿”呢?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随了大流,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但是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我更偏向于称他们为江湖术士,因为在我眼里,仙儿必然是手持拂尘的道姑火朗诵经文敲着木鱼的和尚。而且不是肥头大耳的和尚,倘若肥头大耳,会让我不自觉的翔翔到他们白天披着袈裟,晚上却在KFC或者麦当劳大啃鸡翅,满嘴油光的形象。似乎曾经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从此以后,就再也不肯随便的相信和尚道姑了。虽然如此,但是对佛的向往却始终如一。言归正传吧,我似乎对这些宫墙外的“江湖术士”或是“半仙儿”们没有过多的好感,因为他们年轻还是因为他们世俗?不明原因,只是一直都觉得“半仙儿”们都是骗人的,算命又都是假的……谁又能将他人的命运预知呢?!如果是的话,那不就是泄露了天机了? 喜欢雍和宫,因为这里的香火旺盛。半真不假或者全真的出家人也还不少。妹妹一个人背着满背包的水果拜佛的时候,都会看到很多与我一样的善男信女们俯首跪拜。脸上,眼中,心里都写满了虔诚。这时的我会莫名的快乐,似乎每根神经每个细胞都被快乐感染。哦对了,为什么每次我都会背上一包的水果呢?记得有谁说过,去庙里上香,行囊越重,就代表越虔诚。所以,去寺庙的话就一定要带很重的东西,常常会把自己累的筋疲力尽,却乐此不疲。 雍和宫里,外国游客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拿着相机跟着导游匆匆游玩一圈。想必是走了一圈,对中国博大的佛学仍是一无所知的吧。除了完全出于游玩目的的朋友之外,剩下的都是有求而来的,或姻缘,或事业,更甚是求子。我求什么呢?求的最多的应该是一份安静的心吧。不知缘由,每当我踏进这篇佛家净地,听着千百年来不曾变过的大悲咒,闻着清淡的檀香,都能让我的心平静,心若止水有些过了,但是确实绝对的心平气和。出了宫门,有的最多的是浮躁与不安;在宫门里,恰恰相反,一切都能放得下,怡然自得。应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了。 北京市区除了这些之外,还剩下的就是写商业区了。西单、王府井、五道口、新街口等等太多了,眼花缭乱。只是似乎每个城市的商业区都是大同小异的,也便没有什么可唠叨的了。 北京郊区还是很有些特色的,京郊大地也甚是火爆。十渡骑马,密云垂钓,评估采摘……小假期或周末携家人、三五好友近郊远郊自驾游,尝尝烤全羊吃吃农家饭,过过农家乐,也是很惬意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郊区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自治村,满族村等等,在游玩的同时,又领略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岂不快哉?这种感觉,说不清也道不明,只能靠自己切身去体会了。 北京有着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京味儿”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儿。老北京人儿有个说道“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大大小小的胡同6000多,若是把这些胡同都连起来,长度便不亚于万里不倒的长城了。现在来北京的游客们,大多会在胡同里溜个弯儿。体验下皇城根儿下的百姓生活,自然地也就有不少出奇不意的经历。四川成都有个有名的宽窄巷,曾经也是类似胡同的地方吧。只不过现在都变成了酒吧茶室,装饰的现代化商业化了。而北京的这些胡同有的依旧是明清时代抑或更早时期的四合院而了。风貌依旧如初,算是繁华都市里面的返璞归真了! 还值得一提的要数天桥了。天桥是劳动人民的活动场所。听老一辈儿的北京土著们说天桥市场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形成的。早期的茶园比较有名的有泰轩园、万胜轩、天乐园、小小戏园等。这些茶园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规模小,设备也很简陋,以演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为主。有着“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长乐戏园演出。2001年建成的新天桥剧场更被誉为了新世纪北京城南的一颗文化明珠。这里是艺术家的摇篮,很多的艺术家都从这里开始,倘若你也爱曲艺,你也爱艺术,那么天桥就一定不能错过了。 北京是文化大杂烩的城市,这里汇集了世界各地区的文化,饮食文化自然也是缤纷的。但是老北京自个儿的小吃并没有被外来的食物点心挤兑掉,反而越显得它的原汁原味儿与精贵。传统的北京小吃有十大传奇——豆汁儿、土造灌肠、风味奶酪、炒疙瘩、糖火烧、京门爆肚、风味炒肝、传统烧卖、南北烤肉及铜嘴大茶壶。介于我不吃内脏不吃甜的口味限制,目前,我只很遗憾的品尝了豆汁儿。 刚到北京的时候,就听同班的老北京说要带我们这些外省的学生去喝豆汁儿。把豆汁儿夸得天花乱坠,让我目眩。但是喝完后,我认为我是不会再去喝了。豆汁本身有那么股酸溜溜的味儿。对它,就如同长沙火宫殿的炸臭豆腐,一般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是不敢轻易粘口的。可老北京却酷爱和它。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配上秘制的碟儿小菜或八宝酱菜,两碗儿下肚,热汗淋漓,别提有多滋味儿了。倘若是好奇心较强的主儿,您不妨试试,或许你会爱上。 去哪里吃正宗的北京小吃呢?东华门夜市、护国寺小吃店、九门小吃、王府井小吃街、什刹海小吃一条街都是不错的选择。 说完了北京的玩,北京的吃,现在该聊聊北京的人了。北京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几乎所有类型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老北京人的看法,或许会比较片面吧。 在我的印象里,老北京人似乎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朋友,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也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老北京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说,其实大部分北京人都市很乐于助人的,他们没有上海人那样的排外心理。同时,他们又是很不拘小节的一群人,穿衣随便却不失体面。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北京人的。 北京是一座不断变化不断进取的城市,我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它,解剖着它,希望我能了解更多更深的北京吧!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