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喝汤 |
正文 | 喝 汤 王建福 交秋天凉,粉藕上市,又到了藕汤飘香的时节。 都说广东人爱喝汤,其实武汉人也爱喝汤。武汉人的日常饮食,无论几菜,总有一汤。最常见的,泡蛋粉丝汤、冬瓜虾米汤、紫菜汤、番茄蛋汤,等等,等等。在过去非常困难的年月,再不济,也要弄点酱油葱花洒在开水里,那叫“神仙汤”。 武汉人重视喝汤的最显著标志,是把喝汤作为招待客人的隆重礼仪。出嫁的姑娘回家,舅爷必煨汤;亲朋聚会,东道主必煨汤;逢年过节,更是家家户户要煨汤。小家伙们走亲戚回家,邻居们逗着玩儿,第一句话就是:“喝了汤的麽?”如果回答说没喝,大家就会撇着嘴:“啧啧,没把你当回事儿!” 作为礼仪的汤,与日常餐桌上的汤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往往用两个字来区分:日常做饭,老婆问的是“打个麽汤?”;来了贵客,老婆则问“煨个麽汤?”。一“打”一“煨”,显而易见下的工夫不一样。“打”汤即刻可就。“煨”汤,那就是要细熬细煮了。 武汉的汤,首先那个“煨”字不容易,必须是炭火砂锅,一次性加足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细吹细打地熬。在我母亲那里,如果是排骨,要熬到骨头酥软嚼得动,才算功夫到家。煤气炉子压力锅虽然来得快,不到万不得已,是没有人使用的。现在有一种紫砂胆的电锅,勉强可以代替。如此讲究不仅仅是关系到汤的质量味道。在武汉人看来,煨汤前的劈柴点火生炉子,都是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着“这铫汤来得不容易”的意思,也包含着主人真心待客的一片诚意。 武汉的汤,用料讲究。季节不同,对象不同,用料都不一样。不同的主料,配料也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夏日暑热,多用排骨煨海带、冬瓜,或者用鸭子煨海带、萝卜,可清热解毒。胃口不佳,病后初愈的人,可先把排骨煨好,再加番茄煨片刻起锅,汤微酸,味长,营养丰富,可令人胃口大开。春天土豆上市,挑选个头如鸡蛋大小的洗净,不切,整个儿地与排骨同煨,又酥又粉,老少皆宜。特别提醒土豆个头要统一,否则大的未煨熟,小的已煨趴。秋冬山药上市,煨汤特别地滋补。山药要用湖北蕲春、黄梅产的,状如大块生姜。这种山药刨皮很费事儿,但煨出来的汤滋味绵长。而且它特别耐煨,越煨越粉,是一种咬上去有口劲的粉。现在有一种粗细型状如擀面杖的北方山药,一煨便成水,我从不用它。但是河南焦作一带出产的“铁棍山药”不错,要另当别论。“萝卜一上市,药铺就关门”,冬天用萝卜煨汤也很好,尤其是煨猪脚,汤汁雪白,有一股浓香,而且极补人。 最有武汉特色的,是排骨煨藕。湖北的藕,香而粉。藕汤上桌,一定不能少两种佐料:胡椒和葱花,否则风味要大打折扣。北京少藕,广东藕脆嫩不粉。前些年物流不畅通,湖北的好藕外地不易见到。我家有亲朋在两地,如有便车且正逢季节,湖北的亲人们少不了要买上好粉藕,去头去梢,装一大纸箱托人捎去。这礼物,亲朋们认为无比珍贵。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大家都喜欢粉藕,却偏偏有人反其道行之。我有一次到弟弟家,他的一位邻居正倚在门口喝藕汤,居然十分不满地说:“这藕未买好,是粉的。”我十分惊讶。弟弟说:“就是有人喜欢吃嚼起来嘁垮作响的藕。”真是咄咄怪事! 现在物资丰富了,老百姓的口袋也暖和了许多,于是各种各样的汤纷纷登场:牛肉茄汁汤、羊肉萝卜汤、花椒狗肉汤、乌鱼藕汤等等。然而武汉人最作兴的,还是排骨汤。究其原因,大约既是传统,又老少咸宜。比如牛肉羊肉,好多人不吃。狗肉,吃的人更少。所以除非是特殊情况,武汉人说煨汤,那就是排骨汤了。我说的特殊情况,一般是指病人和产妇。病人产妇皆要补,乌鸡、猪肚、乌龟王八都是好东西。要发奶的产妇,还可以煨鲫鱼汤。欢蹦乱跳的鲫鱼,煨出雪白雪白的汤,汤浓而甜,如同乳汁。 煨汤的学问,还在于主料与配料相宜。比如鸡汤一般不加配料,汤好后下粉丝,最多加几枚红枣,几个香菇同煨,这样才不夺味。如果煨鸡汤加海带,那就很荒唐了。乌鸡宜加党参、当归、红枣、枸杞,猪肚适合用红枣粉丝,倘若把两者结合起来,那是高档饭店里的药膳经典了。牛羊肉最宜配红白萝卜。只有排骨最随便,什么都可以配。这恐怕也是排骨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隆冬时节,一碗热汤下肚,驱散周身寒气,会令你遍体通泰,如沐春风。夏天如何?生活在“火炉”里的武汉人,有一个怪怪的理论:这么热的天,不喝汤,怎么扛得过去?!巷子里的汉子们,在40度的高温下,只穿一条短裤头坐在自家门口,捧着大碗的汤吱溜溜地喝,大汗淋漓如同从水里捞起来的一样。那份舒坦,那份过瘾,只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才能体味,可惜现在难得看到了。 (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 (联系方式:)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