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孩子玩水,该不该堵? |
正文 | 学校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工作重于泰山,家、校毫不懈怠。几乎每学期都这样,一开学学校就要安全告家长,在新学期安全教育第一课上,教师们把所有涉及孩子们的安全事宜一一贯穿。尽管如此,还是不可避免学生的意外发生。有学生意外,教育立即高度紧张,大会、小会话安全!安全!学校少不得紧急动员,再致家长一封信;再出意外,再致家长一封信;若是进入了暑天,围绕预防学生溺水,学校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放书信,签订责任状。若在暑假发生学生溺水身亡事件,教师们还要分赴村组,进行再宣传、再教育,再、再、再致家长一封信。为此,书信的内容设计也越来越精辟,细化到“四不游泳”,还特别告之:家长要严格教育学生不要到河边、水沟、水渠等有水的地方玩耍或钓鱼,云云……说白了就是让学生与生命之水绝缘。 学生出事,麻烦之事真不小,学校总不能净身而退,遇到无理取闹的家属,学校、教育局还免不了要做冤大头。为了证明学校教育无遗漏,同时为规避风险,免受其扰。因此,每个学校从开学就把班主任安全工作、周安全主题教育、一日两提醒等日常安全工作一一记录在案,一旦出事,便如数家珍般地和盘托出,仿佛有了救命的稻草。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在安全教育工作中,不管你是否记得安全课,千万别忘了写安全记录,教育不周全,记录一定要到位;当然,也不管你真教育还是伪教育,安全才是硬道理。在当今的安全形势下,大家伙绝不会丢失这样的安全防线。尽管如此,该发生和不该发生总会发生,学校、老师往往陷入被动与困顿之中。 前不久,某小学一生在周末溺水身亡,不幸的阴影很快就笼罩到学校,家长硬说学校有责任,在学校里闹个不停。无奈之下,政府出面调停,找出了该家长与学校签订的防溺水的安全责任状,并找出了防溺水的致家长一封信的回执,学校才摆脱其纠缠。无独有偶,某校一女孩被教室的窗户插销磕破头皮,缝了几针。家长吵到了学校,一说有人挡住了去路,令其弯腰起身,又说有人打开了窗户,制造了事端,索要医药费不说,还得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学校好说歹说,家长就是不依不饶,似乎他家孩子受伤,就占有理似的,非得别人来埋单。还有一件更可笑的事,一个二年级的老师在一个调皮学生的小腿肚里扇几下,几周以后,家长打电话来说是老师打了他的孩子,惊吓了感冒发烧…… 如今的教育,像这样的笑话不知有过多少,学校、老师为此蒙受了不少的冤气。没有办法,学生出了事,大家的心里都不好受,家长闹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不停地闹。现如今,层层级级都在讲和谐,不怕惹事,就怕不会捂事、息事,不怕玩火,就怕纸里包不住火。因此,学校在处理校群纠纷上有了一套灵活的方案,能唬的唬唬,能劝的劝劝,能调解的调解,遇上了不是善茬的主,那就只有磕头下跪、破财免灾。有些家长正是抓住了学校的这个弱点,一有事就找学校,非得让你低头求饶,非得出口冤气,表面和谐了实质上是大不和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真是奇了怪,只要有纠葛,是非双方一般都忙着找熟人、搬救兵,虚张声势。即使诉诸到了法律,也要在法律面前周旋周旋,最后,弱势的一方总免不了吃点亏、让个步。在许多纠纷中,总有一些人善于扣字眼,找漏洞,钻牛角尖,迫使得集体让个人,干部让群众,学校让家庭,老师让学生,正理让歪理。 于是,教育不自信了,其内在的责任与担当不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是写在本本上的文字条款,工作不是做了多少,而是记录了多少,拍了多少图片;教师不自信了,无需循循善诱,无需娓娓道来,智商、勤商不成正比,师品、学品成了倒逼。入流吧,随俗吧,失望吧,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社会危机! 孩子玩水,该不该堵?该!只有让学生远离水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免除学生溺水,才能更大限度上保护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其实,该与不该,我们的学校都这样做了,可见,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消极与片面,是多么的脆弱和残缺。教育真是无奈呀,标枪伤人了,投掷运动取消;户外活动出事了,社会实践活动取消;学生溺水了,学生不能玩水了……如今的教育,仿佛处处都遭遇碰瓷,故而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学校已然成了一座座监狱。 孩子玩水,该不该堵?千不该,不该束缚孩子们的手脚;万不该,不该如此残忍地折断了天使的翅膀!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