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拜谒大雁塔——西安游记之二 |
正文 | 拜谒大雁塔 ——西安游记之二 到达西安的当天下午,我就携妻挈女带外孙,去登大雁塔。的哥把我们拉到了大慈恩寺门口,因为大雁塔在大慈恩寺之内。 在大慈恩寺门前广场,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玄奘法师铜像,他气宇轩昂,神情坚毅,持锡杖,行单手礼,似乎还在游学求经。玄奘法师与大慈恩寺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大慈恩寺的首任主持,他开创的佛教宗派也被称为慈恩宗。 大慈恩寺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时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为报答慈母大恩修建的寺院,故名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当时长安最恢宏的寺院,有十三处院落,1897间房屋。 不过眼前的大慈恩寺就小多了,据说它只是当年寺院的西院,面积仅及原来的七分之一。它的主要建筑基本都位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 大慈寺的山门与一般寺院的一样,有3个门,中间的是空门,东边的是无相门,西边的是无作门,象征入门三解脱。 钟楼和鼓楼分列在主路的东西两侧,其中“雁塔晨钟”曾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眼下晨钟暮鼓依旧,只是主持修建它的玄奘法师再也听不到它的声响。 大雄宝殿坐落在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台边有汉白玉雕栏,石阶中部还有类似丹陛的石刻,很有皇家气象。殿内金碧辉煌,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法相庄严,神态祥和,令人肃然。 法堂据说原为两层,楼上是藏经阁,楼下是法堂,不过现在只有下面一层了。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玄奘法师没准就是在此处宣讲过他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法堂北面就是大雁塔了。它像巨人一般矗立在寺院之中,是“突兀在虚空”,“高标跨苍穹”,看了让人震撼。它为方锥形,七层,高64米,有现在楼房的二十多层高吧。塔身由青砖砌筑,逐层收缩,塔顶为三重宝葫芦状塔刹,各层楼的四壁均辟券门,墙面上做了装饰性的砖砌檐柱、栏额,各层间为叠涩出檐,显得庄严古朴。宝塔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初为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改建为七层。 在大慈恩寺落成前,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译经,被大慈恩寺迎请为主持后,他将译场从弘福寺转到大慈恩寺。有感于取经归国途中经卷两次意外散失,他特意向朝廷申请修建了这座存放经卷的宝塔。 为什么这座慈恩寺塔也叫大雁塔,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提供了依据:摩揭陀国帝释山有座寺院,寺院中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以吃“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的“三净肉”。一天,因没有求到午饭,一位和尚就冲着天上的一队大雁开玩笑说,菩萨应该知道是给我们施舍斋饭的时候了。此话一出,雁群的头雁转头回飞,坠亡在和尚面前。众人惊叹不已,认为是佛陀在警示自己,便埋雁建塔纪念,并改信大乘佛教。玄奘建塔时也采用了这种“雁塔”形式,所以也称“雁塔”。后来长安荐福寺也建了这种“雁塔”,只是比慈恩寺的塔略小,于是慈恩寺的塔就叫了大雁塔,而荐福寺的塔就叫了小雁塔。 其实在佛教故事中,这类“献身”的故事还有不少,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就经常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我觉得,玄奘法师建塔时采用“雁塔”形式,应该与他推崇这种“献身”精神有关。实际上,他不仅推崇,还在践行。不畏危难取经,不辞辛劳译经,倾其毕生精力弘法,难道不也是“献身”吗? 大雁塔内一层明柱上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副对联,可以说是对玄奘法师“献身”精神的极好概括:“法门之领袖,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唐太宗李世民召见了他。但皇帝关注的是玄奘法师在西域及天竺等地的经历,也就是各国的情报,因为这关系到大唐安危;而玄奘法师期盼的是,皇帝帮助他弘法,因为他深知“佛不自佛,唯王能兴”。为得到皇室支持,玄奘法师全力以赴,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在弟子辩机协助下,完成了一部十二卷、十几万字、记述一百几十个国家综合情况的资料汇编《大唐西域记》。 他支持了皇帝,皇帝也支持他。唐太宗在读了他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后大加赞赏,说“譬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还亲自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并下旨把这部序放在所有的汉译佛经之首。大雁塔明柱上的那副对联,就是从这篇文章中集句而成的。另外,文中还称玄奘取经译经是“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沿塔内木梯,可盘旋而上。在塔的二层,供奉着“定塔之宝”明代铜铸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三层供奉着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的舍利。四层展示的是玄奘法师带回的“贝叶经”复制品和译好的经书。贝叶经是刻写在处理后的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当时的印度,人造纸张极为稀少,因此以树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经书均为“贝叶经”。五层展示的是宝塔维修时存留的风铎和唐砖。六层没有展品,只有一台实时监测大雁塔异常震动的“强震仪”。七层是顶层,也没有展品。 登上塔顶,凌虚蹑空,一览秦川,不由让人想起当年“雁塔诗会”的盛景: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等大诗人同登宝塔,极目长安,即兴挥毫,写就一批脍炙人口的诗篇。站在大诗人们站的地方,体味着大诗人们的心境,虽不能把酒临风,诗友唱和,但也足以快意平生。只可惜宝塔改建为可攀登的七层塔时玄奘已圆寂,不能领略登塔的感受,不然没准儿也能留下千古诗篇呢。 在宝塔一层券道两侧,还有“雁塔题名”石刻。据说,从唐代开始考上进士的人,都登塔赋诗并把大名写在大雁塔的墙壁上。我感觉他们就是想炫耀,不信你看白居易写的这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多么轻狂啊。不知玄奘法师如果活着,是否会跟他们宣讲,功名也是身外之物。 在大雁塔北边,是玄奘三藏院。我一直以为“三藏”是玄奘法师的专用名号,后来才知道佛教中精通佛教圣典中的经、律、论三藏者,都可以这样尊称。三藏院有三座佛堂,中院是大遍觉堂,西院是光明堂,东院是般若堂。 大遍觉堂供奉的是铜铸玄奘法师坐像,坐像前面的镀金宝塔中,供养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西、北、东三面墙壁上的浮雕分别是《弥勒菩萨上生经变》图、《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说法》图、《佛说弥勒下生经变》图。三图演示的是玄奘法师和佛教徒追求的理想境界。光明堂也有三壁,讲述的是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回国前的经历。般若堂也有三壁,讲述的是玄奘法师求法成功东归后的经历。一座三藏院展现了玄奘法师辉煌的一生和他追求的理想。 从玄奘三藏院返回山门,看到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下顶礼膜拜者依旧如潮,不由揣摩起膜拜者的心思: 当年的玄奘法师会企盼自己早日成佛,但也一定企盼大乘如舟,普度众生,泽被天下。 现在可能还有祈求佛陀指引自己脱离欲界,进入空门净土的,但不会太多,不然寺院中早已僧满为患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觉得多数人是想用三柱香换取佛祖保佑,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搞个好对象,生个胖儿子,祈求虽不同,用心却无异。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是祈求佛陀给自己撑腰,让自己升官发财,贪污受贿不被捉,违法乱纪不被查,能够永远肆无忌惮地横行。 我虽对佛陀崇敬有加,但没有跪拜。这倒不是因为我身体当中有什么特殊材料,而是因为我没有遁入空门的意思,也不必存非分之想,不知所拜何来。听说,佛教讲究众生平等,佛祖并不推崇偶像崇拜。还听说,佛教持无神论,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通过修行挖掘出来就能成佛。佛陀的意译,就是觉者。所以我觉得,对于不想修行的人来说,心向往之,努力觉悟,也就够了。 对于拜佛许愿,我总觉得人们可能存在误区,佛陀的心思是普度众生,引导人们勘破红尘,了断尘缘,脱离欲海,而你却求他帮你满足欲念,他心甘情愿吗?是不是有点儿南辕北辙呢?当然,有些满脑子也是欲念的假和尚故意引导人们这么做,就另当别论了。 玄奘法师不是这种“假和尚”,他建雁塔以倡导“献身”精神,是率先垂范,希望别人做“大雁”,自己先做“大雁”。只可惜这样的“真和尚”日益稀缺,而“嘴里说做雁,也倡导别人做雁,心里却盘算着怎么吃雁”却衮衮登场,甚至跻身庙堂而难被罢黜。 走出山门,再看南广场上的玄奘铜像,感觉他如北面的雁塔一样,巍巍高哉,千秋仰止。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