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写作技巧(1):字词的运用
正文

记得中学时学过一篇古文,说的是一个卖油的老头,他给顾客装油的时候,不用漏斗,直接舀起一勺就往瓶子里倒,油流成一条线,进入瓶子,一气呵成,全程不会洒出一点。

看得人都觉得很神奇,老头说:无他,熟能生巧而已。

是的,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纯熟技艺,都是因为孰而生巧。

写文章也一样。

我们知道,和房子是用砖块砌起来的一样,文章是由一个一个汉字组成的,这里面,包含由多个字组成的词语。而这些字词,有很多是意思相近的,但是又有其各自不同的使用场合和不同的表达意境。所以,要会写文章,前提是必须先掌握这些汉字和词组,并且能够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

比如同样表达因疑虑产生的恐惧,就有很多词可供选择:“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提心吊胆”、“神经过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

其实,我很佩服那些能精通中文的老外,因为中文确实难学。

打个比方,“东西”这个词。这是一个方位词。但是它在实际使用中主要表示一种物品。这是什么东西?这是西瓜。哪是什么东西,那是苹果。因为西瓜和苹果都是东西。但“人”不是。“你是东西吗”?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因为人就是人,不是东西。

神奇的是把这句话往正确的方向说也不对,而且骂的更凶:“你不是东西。”

也就是说,东西不能用来表示“人”。然而有时候又可以:“这小东西真可爱。”说一个小孩子很可爱。这句话没毛病,家长听了也不会不高兴。但是如果用来称呼老年人,就不行了:“这个老东西。”这就跟骂人家“老不死”一个味了。

再比如“方便”。这个词也很有意思。“你手头方便吗?”是在问你有没有余钱,想借钱。在这里,“方便”指的是经济宽裕;“你方便过来一下吗,我家马桶坏了。”这是问你有没有时间,想叫你去帮她疏通下水道。在这里,“方便”指的是时间充足。“楼下就有银行和超市,离学校只有一百米,很方便。”这是开发商的广告,指的是生活便利。这些都好理解。

好了,话说一群人一起聚餐,其中就有一个外国人。席间一个女士起身说我去方便一下,就走了。老外有点糊涂,方便一下是什么意思?旁边的人告诉他,就是去上厕所。哦,懂了,方便就是上厕所,老外在心里默默记下了。

饭吃完了,一群人告别,都跟老外说:方便的时候来我家玩哈。方便的时候打电话给我哈。你什么时候方便,我们一起去吃个饭。等等。

老外彻底懵了:上厕所的时候去你家玩?上厕所的时候去吃饭?给你打电话?

最逗的还是一些食堂或者饭店给消费者提供的“便汤”,一般是装着几百斤开水的大桶里,放了一小把紫菜和两个鸡蛋或者西红柿,因为是免费的,老板抠门到连盐巴和味精都不肯放,我们都懂,照喝不误,但是这要是让老外去喝,估计他会晕倒:便汤?便便做的汤?

所以说,中文难学。作文写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要觉得难过,做家长的也不要急于求成,得慢慢培养,因为我们祖国的文化实在太过深奥。

盖房子要把砖头准备好,同样,写文章要把汉字准备好。很多大学问家小时候都背过字典,这种看似荒唐的方法实际上大有裨益,因为可以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其实这跟学英语背单词的作用是一样的。

字词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要非常认真,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字或词。把这个词或者字找到了,你的句子就活了,这样的活句子多几个,整篇文章就活了。

盖房子要用到很多砖头,房子越大砖头越多。但文章不是这样,一般的文章用到的也就那么一些常用字,哪怕长篇小说,所用到的还是那些常用的字和词,生僻字大家都会尽量避免去用,免得看的人还要翻字典。常用的字词掌握了,也就大致能过关了。关键的是要先掌握这些字词,让它们一长溜排开在你的脑子里供你去挑选。

特别要掌握的是近义词,因为文章忌讳重复用词。除了排比句,否则我们都要尽量避免在同一段话或者同一篇文章里面,反复使用某一个词。甚至在不同的文章里面,都要尽量避免。因为每个人的文章都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读者群,重复同样的词语和句子,会让他们感到乏味。

比如同样一个“飞”的动作,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飞”字来表达:鸟在飞,飞机在飞,蜻蜓在飞。毛泽东则用“击”:鹰击长空。“击”本身不是“飞”的意思,在这里却可以代替“飞”,而且明显比“飞”更有气势和力度。

但是这个“击”也要看用在什么鸟的身上,如果我们说“雀击长空”,那就很尴尬了,因为麻雀顶多就是在屋顶上蹦跶那么几下,远远谈不上什么去高空翱翔。

古人则会用“剪”和“穿”:燕剪春风,莺穿柳浪。黄莺在柳林穿梭,而燕子的尾巴像剪刀,在春天里自由飞翔。同样是飞,但是比“飞”显得更轻盈、更形象。

当然,也不是所有描写燕子飞翔的句子都能用“剪”。比如晏殊的“微雨燕双飞”,这里如果用“剪”就不对劲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对偶句,他的上一句是“落花人独立”,“立”是仄声,与它对偶的下句尾字应该用平声。

另外,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个单身人的落寞:“连燕子都成双成对,我却孤孤单单的站在这里没有人陪伴。”他不需要刻意地去描写燕子到底用什么姿势飞。如果用“剪”,不但对仗不工,而且美感全无。我们不妨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剪”这两个句子反复默念几遍,就会发现,后者完全破坏了全诗的唯美意境。

所以说,“飞”这个动作,有很多种形式,有快速地飞,有缓慢地飞,有燕子一样轻盈地飞,有苍鹰那样霸气地飞,有扑扇着翅膀飞,有张开翅膀滑翔地飞。如果每一种都用“飞”字来表达,就没有新意了。

我还看见过一种原地飞翔。那是在厦门会展中心的海滩上,一只海鸥在逆风而飞。因为风比较大,风的阻力和海鸥往前飞的冲力刚好持平,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那只海鸥停留在了半空。别看它一动不动,其实它在努力地与风抗衡。因为它只要稍一松懈,就会被刮跑或者掉下来。于是我把它称为“滞飞”。

所谓活学活用,“活学”要紧,“活用”也很要紧。

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你是一只蜻蜓,掠过我的湖心”。在这里,我用“掠”来代替“飞”,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出蜻蜓在湖面快速地一掠而过。也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用来象征在我们感情的路途上,偶然出现的一个面孔。这个面孔可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她来去匆匆,倏忽之间,不见踪影,留给我们的,只有长长的遗憾。

正因为这个一掠而过的影子给我们留下了足够深的印象甚至创伤,所以在结尾重复用这个句子来呼应开头的时候,我将“掠”换成了“点”,因为“点过”比“掠过”给受者所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比如“点穴”,比如小龙女和李莫愁的师父给她们手臂上点下的“守宫砂”。这一点,可能就是一辈子的记忆,再也无法抹去。

在遣词造句方面,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佳话,最经典的应该是贾岛。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奴”。什么是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个词一个字而苦心思虑,废寝忘食。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觉得这个“推”字不太好,就改为“敲”,可是又觉得“敲”也不合适,又改回“推”,然后脑子里就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走在大街上也在考虑,还反复比划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搞得大家以为他是个疯子。

后面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他跟韩愈的仪仗队撞上了。韩愈是当时的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的市长。但是他没市长架子,问清楚了原因后,他低头琢磨了一会说,还是用“敲”字好。

为什么用“敲”更好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虽然都是开门,但是推门和敲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推,意味着门没有在里面反锁,同时也可以代表门里面可能没有其他人。但是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僧人夜归,寺庙里应该还有他的同伴,这个点上,门也应该已经拴上了,所以是推不开的,得用敲。如果这个僧人是路过借宿,那就更应该用敲,才不失礼节。

不过主要的区别还不是在这里,而是这两种动作对当时的氛围和意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我们知道,推门,不一定会发出声响,而敲门一定会。这“笃笃笃”的敲门声恰恰可以对深夜里的“静”起到一个渲染的作用,从而烘托出一片宁静的气氛。

什么是黑暗呢?真正的黑暗不是伸手不见五指,而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的一道闪电。我们说闪电刺破黑暗,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是静呢?真正的静不是万籁寂静,而是万籁寂静中的一声惊雷!

于无声处听惊雷。因为这一个雷声,我们才发现,哦,原来刚才是多么地安静!

另外一个为大家所熟悉的典故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的时候,曾先后用了“到”、“入”、“过”、“满”等字,均觉平淡无奇,最后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将“绿”字当成动词来用,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一层绿装的形象描写得活泼灵动,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

相传苏小妹有一次与苏东坡及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出了一个句子:“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既然是“轻风徐来“,那么“细柳”的动态便不明显,怎能配得上“摇”和“舞”这类跨度比较大的动词呢?而“扶”字却恰到好处,不仅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而且还把风和柳都人格化了:春风太暖,醉了柳枝,又赶紧把它扶住。形象地描绘出了柳枝在微风之中拂然微醺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那么,春风会熏醉柳枝吗?会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连大活人在春天里都懒洋洋地像是喝醉了酒一样老是犯困,何况沉寂了一个冬季的杨柳呢?

下句中添“映”和“隐”也欠贴切。因为“映”字太亮,“隐”字则太暗。试想,晚上的梅花虽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但还是会有朦胧的轮廓,只是在淡淡的月光之下,黯然失色了而已。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首诗的感染力。

类似的佳话还很多,比如周邦彦的“雨肥梅子,风老雏鹰”中的“肥”和“老”;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中的“闹”等等。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改”远比“写”重要。我一向认为,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我在《别了,2016》里面写过这样两句:“错过了四月无风自响的风铃,辜负了秋冬飘着诗意的霜雪。”是形容那一年特别忙,忙得忘了季节。一开始我用的并不是“辜负”,而是“忘记”或者“错过”。我知道不妥,只是当时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于是那两天特别煎熬,寝食不安,心里始终盘旋着这两句,想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直到第三天的半夜睡醒,脑瓜里突然蹦出来一个词:“辜负”。就是它了!我差点从床上一蹦而起。那一刻的心情,真的无法形容。

“辜负”,不仅仅是避免了与前一句的“错过”重复,更主要的是因为“错过”是单方面的:我错过了它们。而“辜负”是双方面的感情:它们在那儿等我,希望我去看它们,但是我没有,我辜负它们了。这样就把霜雪拟人化了。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想过还要不要用别的词来代替,因为我确信这是最好的,不用再找。

所以说,写文章的时候,真正难掌握的,还不是那些同义或者近义的字和词,而是一些在特殊的语境下可以互相通用或者借用的字词。比如前面所说的”击”,原意是“敲打”“、触碰”、“攻打“。它本身不是“飞”的意思,也不是“飞”的近义词。它的近义词是“打”,但是速度比“打”快,力度也比“打”强,是一个带有“瞬间完成”含义的动作,比如“一击而中”

一种动作如果是在瞬间的空间转移中完成的,就带有“飞”的意思了,比如“一拳头飞过去。”所以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下,它可以代替“飞”,来形容一种更有气势的“飞翔”,比如“鹰击长空”:雄鹰振翅高飞于辽阔的天空,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除了这一个“击”字,下句“鱼翔浅底”中的“翔”也用得非常精妙。“翔”也是“飞”的意思。那么鱼儿是在水里,它怎么会飞呢?于是有些语文工作者就认为是天空倒影在水中,使游弋在江水中的鱼看上去像是在空中飞翔,故用“翔”。

其实不然。

早在东晋袁崧的《宜都记》里,就曾写道:“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若乘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也有类似的描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两个人都写到了水里的游鱼像是在空中飞翔。

为什么会产生鱼儿像在空中飞翔的这种效果或者说错觉呢?因为水太清澈了,看上去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在空中,也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皆若空游无所依”。

“鱼翔浅底”,其实正是“视鱼游若乘空”的升级版,是由古人的句子凝练而来。细分析之,我们会发现,这个“翔”字,其实比“击”字用的更妙。

那么为什么明明是深水的湘江,作者却说是“浅底”呢?还是因为水太清澈了,“漫江碧透”、清可见底。这个我们应该都有体会,清澈的水是看不出它的深浅的。反而是那种一眼望去,蓝幽幽暗沉沉的水,才让人胆寒,不知道它到底有多深。

这首词和作者的另一首《沁园春-雪》所表达的宏大气场非常相似,都说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其实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苏轼的眼里,诧叱风云的英雄都已作古;而毛泽东则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仅此一句,便足以傲视古今。非但如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连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他看来,也不过是草原上箭术比较好的一个射手而已!

毛泽东的豪迈和胸襟,确实是历代文人所不能及,这个“击”字,也正好与他的性格和气魄吻合。反之如果让柳永来写这样的句子,恐怕是另一番缠绵柔婉的景象了。

所以,有些时候,一个人的处境和心态,也能左右他写作时对用语甚至整个风格的选择。一个人可以强颜欢笑,但是要在忧愁伤心的时候,写出欢快的句子来,那是很难的。因此,平时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品格,对他写作境界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可见,字词的运用,在一篇文章的构成中非常重要。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幢房子,那么中心思想就是它的框架,普通的字词就是砌成那些墙头的砖块,而其中那些用得特别好的字和词,就是墙面上精美的飘窗和雕花。

因为有了这些飘窗和雕花,这幢房子才显得更加漂亮。

陈金标

2018-09-20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6: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