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拜谒革命志士余健光故居
正文

拜谒革命志士余健光故居

馨梅居士

深秋的9月,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略显丝丝寒意,但却丝毫没有冲淡我们拜谒革命志士余健光(又名余祥辉,生于1891年~1919年,彝族,四川叙永县水潦乡人)先生故居的热情。一路上,我们畅谈着余健光先生的英雄业绩,遐想着将展现我们眼前的余健光先生故居情景。

到了目的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情景与想象中大相庭径,失落感油然而生。据当地人介绍,余健光先祖系四川永宁宣抚司宣抚使。明末天启、崇祯年间,西南地区爆发“奢、安之乱”。率兵攻占重庆,围困成都,自称大梁王的奢崇明即为余氏之先祖。奢崇明兵败后,其子崇震,隐姓埋名,改名余化龙,率家人隐居于现今的水潦彝族乡,余健光即其第12世孙。余健光故居修建,是仿照永宁宣抚司衙门建造的土司寨,由三重大院和大洞组成,占地数十亩。三重大院建筑风格是西南民居与伊斯兰建筑风格结合体,这在福建一带土司寨建筑中比较常见。分上下两层,均为石木结构,前院是练武场和跑马道,中院处理公务和接待宾客,后院是家眷生活、休息的地方。院墙上建有瞭望台、射击孔,后院有一通道直通大洞。大洞主要储存备用物资,也为应急避难场所。相传,曾有土匪抢劫,围攻半年未下,而土匪头子却毙命于此,可见大院建筑防备措施之严密。

而今的余健光故居,仅存不足三分之一的后院,大部分面积改建了学校和民房,没有了昔日的气势与辉煌,故居原大门已拆除,按原样复制“習部后裔”四字在大洞小学的院墙上,表明余健光先辈系彝族习部后人;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不慕他秦楼楚馆,画栋珠帘,即此地居临三省,闲收拾蜀雨滇云,赤水黔山,尽归屏障;遥溯自禹甸周圻,分茅胙土,迄于今世守一隅,勿忘国恩家训,明勋汉绩,永绍箕裘 ”,可窥见主人虽偏居一隅,仍对国家前途命运耿耿忠心。后院大门镶嵌着“餘慶后”三个字和塔式高大的门顶相映衬,似乎向来拜谒的人介绍着曾经的土司寨无上的权力和威严。那断垣残壁依稀可见雕刻精美的石碑、石人、石马,似乎诉述着浩瀚历史长河中余氏土司寨的沧桑变迁。

1906年春,余健光父亲余若煌被赵尔丰置身囹圄,在营救无策的情况下,余健光随叔父余若瑔背井离乡,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余健光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成为一名民主革命志士。他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历任湖南民军副检阅使和湘西靖国联军前敌总指挥等职,驰骋疆场,屡建战功。余健光献身革命,奔走广东、上海、湖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5月病殁上海,时年仅28岁。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评价说:“君平居至和易,无疾言厉色,而见义则勇,虽挫败不少挠。病殆不起,同志往视之,犹以湘中军事为念。天夺君年,使君所贡献于国家社会者仅此,非徒君之不幸也。” 1920年5月7日,孙中山亲笔为《余健光传》题写序文。其中有一段话:“健光之死也,民党知与不知者,皆为叹伤,以谓使天假之年,获竟其志,其所造当什百倍于今日也。惟健光则固以奋斗而死,自有志于革命以来,真所谓一息尚存,未尝少懈者。其生平自揆,亦曾无成败利钝之见,故不问健光所已建树于国家社会者奚若,而即此奋斗进取之精神,已足以移传于多数后起之青年而不朽。我知健光无复遗憾矣!”可见余健光非常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和看重。余健光的去世,孙中山先生万分惋惜。余健光灵柩运回故里安葬,墓碑镌“湘西靖国联军前敌总指挥余健光之墓”,至今犹存水潦彝族乡供人瞻仰。

走出余健光故居,听着故居改建的学校教室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感慨万千,仿佛看到少年余健光奋发苦读、报效国家、戎装飒爽的身影;故居门前滔滔东流的赤水河,正像余健光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不朽精神,余健光先生英名永在,功绩与世长存。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