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踏上文化之旅 |
正文 | 上学的时候曾经对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爱不释手,不仅叹服于秋雨先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解读,更是感慨中华文明的厚重,使得在中华的大地上皆有文明的印记,历史的声音。 这又让我重拾起前段时间在西湖边买的一本书《西湖全书(楹联)》,其实拿起这本书更多的是对于西湖之旅的回忆。如果要写写读后感那么我只好把西湖比做一本书,但是我深知一本书是无法涵盖西湖的历史、西湖的轶事、西湖的文化的。 西湖的大名早有耳闻,不过最早还是儿时感兴趣的《白蛇传》的故事,那动人的神话爱情故事辅之以风景宜人的西湖,让人对那片山那片水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神仙恋顾的地方自不必说定是风景如画,令人心驰神往。事实也恰是如此,从刚踏上杭州的地界就已经被那多情的绿色所吸引,心底莫名有一阵悸动,恨不得马上就能饱览着可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致,但是又想细细地咀嚼不要瞬间吞下,而要一丝一毫地看,一点一滴地赏,让它印在心灵的深处。 早上起得很早,吃过早餐便开始了行程,本不算远的行程在脚下显得更是不禁走,一会的功夫就来到了西湖旁,眼前的一切让我从心头涌起一阵清爽,真是目目皆景总相宜,闲情逸致悦人心。 这是一座环绕西湖而建的城市,在这西湖的四周一面临着不失古朴的现代城市,三面被那些起伏跌宕的峰峦叠嶂所围拢,摇滚和古韵相得益彰,张弛得益,真是跨越千年的韵律交响。从延安路的终点延西湖边漫步,清晨早已被一层淡淡的薄雾所笼罩,使得手边的西湖有一种朦胧的美,放眼望去,湖面在微风的轻抚之下显出浮动的涟漪,远处的上仿佛影照重重,一山显出几处不懂得浓淡变化,熟不知是那薄雾让更远处的峰者戴上了面纱,只见轮廓,不识细处。 临湖远目皆山麓,涟漪当波船亦无。 伴着轻雾,延湖边向断桥走去,路边不时传来汽笛的声响,如果换出境地,可能我早已被这噪音扰得心烦意乱,可此时它仿佛就是那悠悠的交响,因为它并不刺耳而是淡淡地渐入,淡淡地渐出,清晨的人们显得是那样的精神饱满,一条舞动的长枪显于眼下,翻飞上下似蛟龙出海,原本在年少时便经常折来树枝,扮作侠士,此间看见了真功夫,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顷刻间长拳,单剑,居然还有孙悟空舞的金箍棒,这武术恐不仅仅招式的练习可以健身,而且在推掌挪移、翻飞兵器之间有一种文化在期间流淌,那是中华的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眼前的武者影像还没有消散,耳畔又传来了寥寥的歌声,原来是些许的老者在唱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歌曲,在歌声中我分明看见了一种对于年轻的怀念和渴望,同时也有着对于眼下新生活的无限满足。真是难得有这样的感官享受。看着,听着,转眼间来到了断桥,说是断桥其实是断桥不断,也许断桥断的是几千年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传说中的白素贞和许仙不就是在这断断续续、分分和和中终成眷属的吗!天有些阴,似乎要下雨,这真是迎合了几千年前的情境,诗意的地方,诗意的情境,只可惜诗意的人已不在。 断桥的距离并不长,过了断桥,心中还在想象着白蛇传的故事,一辆自行车从身边掠过,却留下了一个微笑,并着一路的好心情。路的两边芳草依依,柳条轻飘,这哪里是冬天该有的景致,在北方冰天雪地的时候,江南却还是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难怪乾隆大帝会七次驾临到这个地方,他也算是个识得山水的人,但是周围的大臣恐怕来此就是各怀鬼胎,这下一次江南就够他们过活好几世了,这也是地方官员最好的晋升机会,完全可以借此来用民脂民膏为自己的仕途铺路,叹啊,叹的是生活在市井中的黎民百姓,在这佳境中却失掉了观赏的心情,只为生活所累。 令人欣慰的是并非为官者皆如此,在西湖中有两条堤,这两条堤不是为了游湖而建而是为了纪念在此功绩卓著,为百姓做好事的两位官员所筑。一条叫白堤,一条叫苏堤。 提起西湖的白堤和苏堤可以说让人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堤坝两旁的景致,更是两位宋代大文豪的历史功绩,在未来西湖之时,对于白苏二公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他们文学上的造诣,白居易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人家都说相由心生,想必现在还要加一句:文由德生,真正怀揣天下,济困黎民的雄才之士都是可以从其文字中窥见的,两个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是偏偏都曾在仕途失意之时寄身于此,官虽不大,可是功绩不小,以致几千年以来治水疏浚、造福于民的故事流传至今,不远处就是白苏二公祠,这样的地方断然是不容错过的,来至近前,这祠堂不同于乡下的祠堂,古朴又不失雅致。 堂中除了基本的摆设外,到处可见白、苏二人的手记和后人临摹的碑帖,苍劲洒脱的字迹,让人在慨叹中华文字的超高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对于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想必在每一处碑帖的背后都会有一段牵连着中华文明元素的故事。 这只是西湖这部书的一页,好比沧海一粟,这真是一处一景皆名胜,一书一画总关情。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