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那逝去了的和活着的
正文

——读余华作品有感

同样是一个60后,一个生活在中国相对富足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龄人,余华,用他那几乎冷酷的笔墨,不动声色地描述了在欧洲要用近一个世纪,而在中国却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巨变。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这样评论余华:像鲁迅刻画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那样,它试图代表一个时代。余华与鲁迅尽管文化上有某种相似性,但作品风格却截然不同。这也是我读余华作品的深切感受。

《活着》——“活着”本是一个挺美好的愿望,可作者却让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而且死的是如此的荒谬。赤着脚第一个跑到医院,还自信满满地跟老师说“我是第一个到的。”他不知道,他这一跑就是有去无回。就如现在许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一样,想出人头地,简直是凤毛麟角。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当他的母亲悲痛的近乎麻木地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也已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老师来与富贵商量让有庆学跑步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虽然小说中这个理由有些无厘头,但还原到那个时代,却无法不让人相信。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死去,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可能会让现在的年青人读后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兄弟》——原本是一部怪诞的绝妙之作。余华却尝试着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当然这是许多60后朦胧模糊的记忆。创作成一部大众史诗,他们成长于文革,经历了1980年代,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成为胜利或者失败者。

“妈妈,你放心,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一定让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一定让李光头穿。”这是作为哥哥的宋钢在李兰的墓前立下的保证。作者余华在他的诸多小说里很少用这样煽情的笔画,同时在这里,作者同样残酷地让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一一死去,让你在无助的世界里痛苦挣扎。

“驶来的火车让他身下的铁轨抖动起来,他的身体也抖动了,他又想念天空里的色彩了,他抬头看了一眼远方的天空,他觉得很美;他又扭头看了一眼前面红玫瑰似的稻田,他又一次觉得很美,这时候他突然惊喜地看见了一只海鸟,海鸟正在鸣叫,扇动着翅膀从远处飞来。火车响声隆隆地从他腰部碾过去了,他临终的眼睛里留下的最后景象,就是一只孤零零的海鸟飞翔在万花齐放里。”李光头最后一个亲人就这样悲壮地离去,而此时的他却正骑在这个死去兄弟的女人光溜溜的身上… …一部被正统评论家指责为“色情的”,在政治上有“倾向性”错误的,在情感上是“黑色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他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混乱、庸俗、淫秽、血腥,但他却还原了一个时代。

《兄弟》以宏大的篇幅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实,文字却极其朴素简洁,所有的注意力像激光灯一样聚焦在几个人物身上,故事内容几乎全部发生在一个无名小镇。用一种明白如话的语言来叙述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当下跨度如此巨大的故事,而且还要把整个现代中国的历史都囊括进去,这是需要胆量的,当然也是需要非常规的写法。其结果是,我们看到了一部视野很小,内涵却很深的佳作。余华没有在人物身边发生的重大的背景上浪费笔墨,去过多地直白描述,他只是让你去体验和感受,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这就让宏大的历史变得非常的个性化。

余华的小说我最近连着看了《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和《兄弟》,这一个个故事,宛如“一个昏暗的闹剧,一个清晰的妄想,一个激动人心的淫荡故事,一个品位低俗的纪念碑,或者是一个敏感的灵魂在述说… …”这些尖刻而深远的述说,需要一个天才才能够在这样两个叙述中保持平衡。而余华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他借用比较和隐喻的组合,显示了他所要表述的时代那些胆小者、平庸者、有才华者和贪婪者是如何移动和甄灭的。

从余华的小说里回到现实,你会发现,无论现时我们所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生活中的喜悦与痛苦、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们,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有许多的文学批评家说:余华的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实不然,正如余华自己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而实际上,只有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读了余华的小说,才知道余华是多么的有生活积累,他笔下所反映的事实是多么的有说服力。所以说现在的两极分化,不单单体现在物质与财富的拥有上,还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那些利用各种手段先富起来的人们,生活在物质的天堂,用一种鄙视的目光注视着大多数为活着而奔波的人们,所体现出的优越感,或者说一夜暴富后的不适从感,心理上同样难以逾越。

这就是余华小说所带给人们的思考。

(作者:赵建全。江苏宜兴人。此文获2015年江苏无锡职工读书征文三等奖)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