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古镇随想
正文

我很喜欢古镇,这可能是因为我的乡土情结,从小就生活在古镇的缘故吧。看着古镇那熟悉的石皮路,临街的小铺,编了号的门板,耳熟能详的小吃,还有那一座座各式的石桥,桥下漂过的那粼粼清波,偶尔摇过的一条小船,带着那“咿吖、咿吖”的木浆声,仿佛又回到了靡靡童年,闻到了故乡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耳边回响着小巷深处传来的“阿要小馄饨吃伐——”的叫卖声… …

这次到上海浦东新场古镇,完全是得益于工作上的便利,顺道来到了浦东唯一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在如今的大上海,特别是以现代高楼大厦为代表、象征着现代文明的浦东新区,还能够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江南古镇,真可为都市一隅。

当然,从历史传承上看,这个古镇的存在,相比较大上海今天的繁华要早的多的多,在唐代中期成村落,到宋代就已经很具规模了,是当时东南沿海诸多大盐场之首,叫下沙盐场。随着长江冲积平原陆地不断地向东南延伸,原下沙盐场及两浙盐运司暑南迁与此,谓作“新场”,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在很多人看来,所有古镇几乎都大同小异,古朴的街道、古老的民居,几近相同。江南的古镇因为有了水和桥,船从水中游过,就多了几分灵气;北方的古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式地挂起了大红灯笼,在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力过后,几乎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其实,每个古镇都有它的特点,或历史、或人文、或景观都不尽相同。如江苏昆山周庄的石桥,云南丽江古城的水道,云南建水古城的水井,浙江绍兴古镇的文化底蕴等… …当然,只有你在沉淀下来之后,静心品味,才能发现各个古镇与众不同的特色之美。

在新场古镇,七成以上的民居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建筑,那些小家碧玉般构造风格,无不透露出江南水乡人家的灵气与秀美,精致的雕刻,高挑的门楣,小巷幽幽,山墙耸立,鳞次节比满布全镇,南北大街依次保存的座座牌楼,叙说着当年的繁华。院庭幽静而深邃,一家一户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河水清澈,拱桥卧波,古树参天,很好地保存着大自然的那份恩赐。寺庙、道观、教堂,共存共荣,人类的思想、教义在这里得到自由伸张。“小小新场赛苏州,十三环龙九牌楼”成为了新场响亮的招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当然临街的铺子也尽可能地成为了特色商店,但后院,甚至后堂都还住着原住民,并没有因为开发而迁徙,也没有家家挂着红灯笼,仍然保持着祖辈遗留下的生活习惯,而且所经营的也都是自产自销、有当地特色的产品,那种千篇一律的全国通用的旅游小商品在这里几乎不见,特色小吃也不是满街的臭豆腐,而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菜肉馄饨、萝卜丝饼、外婆家的稞饼、糯米水磨粉汤团、松花糕、菊花饼、椒桃片;餐馆经营的主打菜,也是当地的浦东“老八样”,俗称“田席”。饭店相对集中在古镇中心河道一侧的人造木质走廊旁,有许多的餐桌就放在河道旁的驳岸上,客人可以边用餐边欣赏河边的美景,可以遥看河对岸临河民居那粉白的山墙、褐色的窗楣,还有窗台上摆放着的鲜花盆景,更有幸者会听到不远处敞开的窗口中传来的声声沪剧或者当地的锣鼓戏,吴侬软语,美不胜收。

新场,顾名思义就是老盐场的新址,她的繁荣与兴衰包含着滩涂历代盐民的血泪与辛酸。元代诗人陈椿是这样描写滩涂晒盐的。“火伏上则盐易结,日烈风高胜它月,欲成未成干又湿,撩上撩床便成雪。盐中卤干时时添,要使坝中常不绝,人面如灰汗如血,终朝彻夜不得歇。”在当地盐民中更是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前世不修,住在海滩头,屁股后头,夹根竹头,东头跑到西头。豆腐干一样一条被头,盖着当中,呒没两头。吃饭用只钵头,有了早饭,呒没夜头。青菜加草头,拌来拌去,呒没吃头。有囡不嫁海滩头。”可各朝各代的盐运司官员,及各地的盐商,却在这海盐中抽足了油水,日经月累造就了新场昔日的繁华,留下这街市,见证着世道的沧桑。

我喜欢看古镇,喜欢了解一些古镇曾经的过往,喜欢它的民风民俗,更喜欢它独特的风味、美食。少一份喧嚣,多一份宁静,还古镇自身本就拥有的内涵,让游客在此有一种穿越,或者多一份感受,而不是来来往往的折返和浮躁。

(作者:江苏宜兴 赵建全)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