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雄一梦,可怜白发生 |
正文 | 人生长卷,低落有时,激昂有时,老去时回望,万里江山皆如云。壮志未酬身先衰,梦一场,昨日不再。叹谁负我,金戈铁马沙尘,悲不复国。 喜欢辛弃疾,最初是因为他的词,不说他与苏轼并称“苏辛”,好像沾染上大家的名气才能扬名,而是因为他的词即奔放又略带惆怅,看过以后,总有点感觉如同不胜酒力的人偏偏爱上烈酒一样,饮了会醉,会痛。不饮,会想,会念。喜欢宋词,不分温婉或豪放,历尽山水,那是并肩开在宋时的双花,这一枝写尽小儿女,那一枝读懂大丈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归隐江西写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读它有热血沸腾后的无奈丛生。四十二岁以后,辛弃疾落寞归隐,想这般年纪正是年富力强、壮志凌云时,如果得以重用,必是驰骋沙场的一员猛将。只是,机遇从年青的那场传奇过后就再也没有光顾他,以至于二十多年里,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十多岁时,辛弃疾曾率领五十兵千里赴敌营,生抓叛徒张安国,这一事迹成为他一生的辉煌巅峰。想区区五十兵,深入金营五万人大帐,那需要怎么样的胆识与谋略,假始有勇无谋者这种“拜访”必死无疑,假始有方略缺勇敢也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文可领风骚,武可驭千军的辛弃疾竟然做到了。的确难以相象他是怎样在兵刃相交、刀光剑影中把叛贼捉到宋高宗面前的,只是史料上记载着他的这个事迹当时在朝廷上下掀起不小的波澜,追捧者无数,就连高宗皇帝也是啧啧称赞。 经过这件事以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更被激发到无限大,他的抗金思想与日俱增。可是,素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这好像是一个不变的真理。高宗退位后,由孝宗接任,他看到新皇帝持主战思想,当然不想放过这个可以为国尽忠的机会,所以他先后上谏,也得到皇帝的接见,可辛弃疾太过直爽了,也或许是报国心切,反而引起皇帝反感,竟被下诏做起了粮官,这似乎与他的初衷相去千里。他哪里是想安安稳稳管糊口的营生,他是一腔爱国心,要血浴疆场,夺回失地的。可是,现实中他只有听命与朝廷。难怪他写下“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千次的寻,一千次的问。纵是带椤的角也磨平了,纵是再坚韧的心也颓废了。可是,词人太爱国了,他曾在湖南任上招兵买马组建个飞虎队,这支队伍对于当时一江之隔的金朝的确起到了震慑作用,可是不久后,他却以各种罪名被弹劾。就这样他只好隐居乡里,也成就了“稼轩”的名号。 小隐于山,大隐于市。可词人的隐,是无奈之举。在他的内心时刻想着恢复中原土地,时刻想着战场杀敌,也时刻想着自己最辉煌的那次活捉张安国。他有名的“烽火扬州路”写的就是那次昼夜兼程押送张安国面见皇帝的事,想必词人夜夜不能寐,就是因为一腔情怀无处投递的苦闷找不到渲泄的出口。所以,他常常买醉。可醉梦方醒,眼前又是“沙场秋点兵”,但转念,摘下当年的剑已有尘生,才恍然年轮已转过了几十年。即使塞外风声在耳,即使吹角连营眼前,也都是沉梦一惊,往日不复。唯一在的是头上的白发不知何时生出了许多,告诉自己已非当年。前尘往事如烟,无边落寞相伴。 生命终有别。辛弃疾花甲以后离世。临死前他依然以未能报国而遗憾终生,奋力呼出‘杀敌’而气绝,终是死不瞑目。不过,人终有一死,真正的念想才是跟随一生、支撑内心的支柱。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家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且看这一首,内心便不再荒凉,穷尽一生即使年华不再,即使头发变白,一切都可看淡,因为最重的永远是心中的万里江山。 静水临烟公众微信号:红尘温婉秋峻说,敬请关注~~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