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在故乡遥望孤独中守望——评“留守儿童”与“中年空巢”现象
正文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同样,与之相对的另一种现象“中年空巢”,近年来也同样在不断加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年空巢”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这些独生子女离家时父母的年龄多在40-55岁之间,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被称之为“中年空巢”现象。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同样地,当子女离家后,人到中年的他们往往会感到失落、焦虑、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了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以往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空巢现象逐渐呈现中年化趋势,“中年空巢”人群已经在社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中年空巢”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其次,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再次,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造成“中年空巢”现象的发生,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现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孩子只有一个,子女成长中求学和工作的需要,往往大多时间里只能身处异地,原本的“三人世界”被打破,只剩下“二人世界”。其次,“中年空巢”来自于一些父母的价值理念。孩子在家的时候,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被孩子需要的价值感。当这种价值感不在了,就出现了心理上的明显落差。另外中年人从社会关系上讲也基本定型,事业几乎走到了尽头,在社会上的价值感也很可能在一瞬间瓦解。当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价值感都不存在的时候,空巢心理就会占据主要的地位。

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中年空巢”,都只能在故乡孤独中守望。如此畸形的社会状态下,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背后一幅又一幅的社会悲剧,凸显了中国在不断扩张的工业社会生产下,日益深刻的社会矛盾。无论是孩子对父母的渴望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无一不暴露了当今中国社会制度中存在的缺口。究其本质原因,其根本在于社会的不公平,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的不公平,导致农村人口只能骨肉分离,城市人口却可尽享天伦之乐。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吗?

倘若,不加快社会公平建设的步伐,试想,下一个农村的你,是否,也独自一人在故乡遥望孤独中守望着?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9: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