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施巴古道上的柴家荒塘
正文

古施巴大道上,有个名曰柴家荒塘的小地方,汛塘遗址早已湮灭,但地名却保留至今。

柴家荒塘,大致范围在今耀英坪西北面的高山上。1958年以前,它属于建始县高峰乡,是巴东和建始两县接壤地。据清同治《建始县志》记载:“清施南协共十八汛一百三十塘,共汛塘兵九百一十六名,驻防建始县城,把总一员,分防一汛十六塘,每塘兵五名。石门汛前往巴东县城的驿道上分别设有连三坡塘、柴家荒塘和杨柳荒塘。

看得出,柴家荒塘是清军绿营施南协属下的最基层的一处汛塘,相当于是施南府到宜昌府巴东的官道上的一处治安检查站。从柴家荒塘继续往东行,便是有名的“四十五里杨柳荒”。清道光《施南府志》添设健足章程一文记载:“乾隆二十年,宜昌府移据巴东县详,据马夫等禀,差使烦多,马夫额设无几,势难分身兼顾,且马递施南公文路途崎岖,内有杨柳荒三十余里深林密箐,并无居民店铺,每积雪凝冰与春夏雨发泥深尺许,滑溜难行,更有箐口原途荒山甚多而虎豹熊豺之类时常出没,请饬令各铺兵若值夜晚,遇公文驰递到铺,即持火把送公文得以迅速详奉……”。此官方公告中提及的箐口、杨柳荒就是今天柴家荒到绿葱坡一带高山地域,冬日冰天雪地、山路崎岖难行,也是施巴大道上有名的“背脚子不敢打杵,货郎子不敢摇鼓”之地。

施巴大道沿途保留下来的柴家荒、鲜家荒、袁家荒等地名都是过去荒郊野外,渺无人烟之地。这个“荒”字,却把先辈移民们在这荒榛遍地,虎豹横行的深山里,刀耕火种,开荒垦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柴家荒山顶的孙家堡就是明证,今天耀英坪的大姓孙家先祖起初就是落业在这处山堡而后繁衍兴盛的。孙氏先祖历经千辛万苦,从荆州府江陵长途跋涉到此地,在柴家荒山顶“伐木支椽,上覆茅草,遮蔽风雨,开荒种地”。据史料记载,施巴古道是古人从三峡巴东弃舟而后转陆路入川的一条重要路径。90年代初,在柴家荒古道附近出土的一组精美青铜编钟,便是当时楚国贵族逃亡蜀地途中时窖藏在此地的。他们试图等到从蜀地返楚时再取走的,那知他们竟一去不复返了,为世人留下一件稀世珍宝的同时也见证了古道的源远流长。到了清康乾两朝“湖广填四川”时期,大量流民继续由此道前往四川,结果半道上便获知四川已经人满为患的消息,这些流民只好就地插占为业垦大荒了,才使得这施巴古道两侧的高山密箐之间,有了人烟村落。

到了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主政湖广时期,张为方便赈灾,把往日的施巴古驿道扩宽为青石板大道。张之洞全权委派蔡国桢为施宜、施巴两条大道的筑路委员,前来巴东督办此工程。蔡对路线做了些许调整因,施宜大道通行后,施宜大道到了界碑垭后,由此分路前往巴东县城要比之前途径石门河节省许多路程。于是新修的石板路把过去从石门河、柴家荒,再到祖师殿的这一段驿道完全废弃,而是到了马家坪后才重新和以前驿道汇合。施巴大道和施宜大道一样,全部采用青石条铺路。从界碑垭到巴东陈家码头全程共计160华里。改造此路耗资串,整整费了一年多时间才最终完工。竣工验收后,张之洞饬令在施巴、施宜两大道分路的界碑垭立下了路碑一座,令沿途团绅、店铺、居民等人对道路“偶有损动,认真补整,以期历久常新”。

随着清府塘汛撤销,古道渐渐湮没,柴家荒塘也随之废弃,仅仅留下了柴家荒这个小到只有邻近百姓才知道的地名。过去沿着驿道而居的乡民也逐渐搬离此地,让施巴古道上的众多小村落重新回到从前荒郊野岭的境况。为了追求出行的便捷,人们往往会依交通要道而居。试想一下,现在有许多古镇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跟很多古道荒芜,另辟蹊径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说上天也是公平的,那些地处便捷繁华的枢纽之地因反复的重建而变的物不是人也非矣,一些偏远僻静的古镇老村反倒容易被保留下来。

土家老村于癸巳年壬戌月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