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伴竹影,享一世清凉 |
正文 | 幼时竹在自己的心念中,家在南方,应是南方特有的植物,生长在北方的我是难得一见的,第一次与竹的近距离接触,应是小学时在动物园中见到真的竹,只看到大熊猫吃竹。更多是在画册中见到,心中对竹未有过多怀想。后在一部武打电视剧中,看到男女主人公在竹林间挥剑穿梭飞跃,竹林随着剧中人物飘逸摇摆,画面之唯美,对竹林也不免心神向往。 随后在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读到“宁可居无肉,不可食无竹”, 郑板桥《题墨竹图》“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诗句等,看到许多诗人墨客表露对竹的赞美与喜爱,对竹更为欣赏。 记得大约十多年前,在一公园游玩时,看到一小片竹,实在称不上林。苦于当时正值冬季,竹叶已干枯掉落,只剩竹杆,丝毫没有竹的灵气,不免遗憾。随后在竹旁边一面墙上看到绘制的竹图,欣然留影,至今保有那张小像,小像记录下那一刻与竹墙合影时欢欣与雀跃之情。今日翻看,斯时斯景斯情依旧历历在目,念念在心,深深在意。后来游历南方时,有幸漫步竹林,满目皆绿,细赏它的挺拔俊秀,清丽脱俗。风吹过时,听着竹叶摇摆的沙沙声,顿觉身心清爽,好希望自己能常驻于此。不为高洁,不为俊美,只为享那份绿意,也心满意足了。 如今,小区和周边环境都有竹的身影,只是大多稀疏,面积较小,虽没有南方竹林的风采,竹却是离自己越是近了。每每驻足竹旁,心中也是充满欢喜。 虽然自己也养了些花花草草,但从未想养一盆竹在家中。拥有竹常伴身旁,从不敢有如此的奢念。生怕因自己没有经验,对竹照顾不周,与竹失了缘分,心生愧疚。与其如此,不若只做一个赏竹之人,更觉心安惬意。 前阵一位朋友搬家,知我酷爱养花,欲留一盆竹与我,当时既喜悦又忐忑。看到这盆竹时,我却毫无喜悦之情。因主人照顾不周,竹已无半点神采,满目凄凉,便身蒙尘,竹叶垂落,竹身与竹叶长满虫斑,手触之处黏黏。如此沧桑,毫无竹的风采与韵味,犹如经历了一世的尘埃与铅华的垂暮之人,看到徒增哀伤和悲凉。本想弃之,因了那份爱竹之心,更为我与这盆竹的缘分,不论缘深缘浅,既然有缘相遇,便珍惜吧。我用剪刀剪去老枝,残枝,败枝,留几缕新枝,嫩枝,再逐一擦拭。经过一番收拾,竹焕然一新,变成一位窈窕淑女,虽略带羞涩,袅袅婷婷,却不娇不媚,毫无脂粉气。有的是一份自在闲适,一份悠然淡雅。有些微柔弱,似乎呼出的气息也能将其吹到,却充满柔韧,让人既生怜爱之心,又心生敬畏。那满身新绿,更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出离的空灵。此时,对这份竹缘充满感激和欢喜。 相传佛祖成道后亦曾选择竹林作为传法处所,后名为迦兰陀竹园。随后竹林精舍成为佛教的代表。竹子作为佛教教义的象征,所谓“青青翠竹,皆有法身”。《六祖斫竹图》,图中描绘六组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砍伐枯竹的故事。慧能曾为樵夫,不识文字,然而却成为一代禅宗大师。他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组是否在斫竹的劳动中慧心渐生,领悟禅机,在《六祖坛经》中说出“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呢?中国的寺院中均有种竹,想来历代高僧大德静坐于青青翠竹之中,倚山为居,与竹相伴,饥食野果,渴饮山泉,头顶有飞鸟的身影,耳旁间或竹叶的沙沙声,枕着月光入眠,伴着月影入梦,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于寂静的山野中,感悟自然中透出的丝丝禅意。 如今,却不想我可与竹日日相伴,实在是幸运。每日为其浇水擦拭,悉心照顾。不敢有太多奢望,不求他有多么健壮挺拔,惟愿生命常驻,心便安了。竹叶纤细而翠绿,竹影清丽秀美。有风佛来,婀娜摇曳。闲了,或捧一卷书,品味文字的魅力,或静静独坐,每每与之对望,或细细欣赏,或侧耳倾听,竹之心语,愚钝的我体会不到禅意,试图感悟那一份虚空的情怀。有月的夜晚,月光落在竹身,竹影婆娑,越发清凉寂静。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