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若无热爱,谈何未来? |
正文 | ![]() 2013年最后一期《足球之夜》,一如常年,以一首熟悉的光阴的故事开始,夹杂着回忆、伤感和不甘结束。我们这个国家的足球,似乎要永远地这么沉沦下去,年复一年。 波尔图和圣保罗青年队教练的话听着让人心有不甘,但却是一针见血。我们的球员在场上太死板,缺乏创造性,感觉踢球一点都不兴奋。是啊,哪来的兴奋,从小就寄宿在足球学校,远离家人,天天与足球为伴,再大的激情也总会磨灭掉。况且在那么小的时候就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去走足球这条道路,本身就是不明智的,他们哪知道自己适不合适。足球是需要热爱的,你可以一生像中毒一样迷恋足球,但职业足球不能光是热爱就行啊,理性呢,理性在哪? 董建和黎兵的话听着着实让人心酸,你会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就能做好的。葡萄牙举国不过千万人口,但区区波尔图就有100多支俱乐部;以前我举过马德里的例子,十岁以下的小学生足球联赛,光是马德里一个地方,参赛队伍就超过80支。我们拿什么比,我们注册球员才两三千,能用的估计就四五百,靠着这四五百人,我们要撑起整个中超联赛、中甲联赛、中乙联赛,甚至是国家队。葡萄牙一千万人口,就有一千万的热爱;我们十三亿人口,不知道有多少热爱,不知道热爱有什么用。人家人口有限,选国家队可以做到千里挑一;我们人满为患,最后选拔却只能是几十个人里边选十一个人 ,这要能出成绩可得算是奇迹。 一个普通的波尔图孩子,只要是从小踢球的,在十八岁之前,他可以踢超过400场正式比赛,你能想象?我们的球员,也许等到退役的那天都没踢过这么多场。拿我切身经历的大学联赛来说,洋洋洒洒踢了一个半月,正式比赛就5场,这还得是踢到决赛的队伍才有的待遇。如果小组淘汰,也就意味着一年到头都只能踢两场正式比赛。这就是难以想象的差距。 一个外国教练看了我们全运会的足球比赛之后,一肚子不解。他问中国教练:为什么还没开始进攻就退回去防守了?为什么不上去逼抢?董建的话很实在,他说:我们的球员跟国外球队比赛的时候也会全攻全守,会有逼抢,但回来踢全运会却不行,因为四年一次,大家都输不起。 其实我们都知道不是球员输不起,而是谁输不起,但就是无力改变。所以我们很痛心地看到,每个球队都在打防守反击,都是长传冲吊,毫无战术,毫无激情,毫无创造力,毫无观赏性。当然,作为职业球员,有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也必须要有压力,但问题是在一支球队里,成绩究竟占多大比重?良性的发展不该是一支球队不出成绩就无法生存了,而是就算成绩不理想,也会想着致力于青训建设,就算成绩不理想,通过球员的交易还可以让俱乐部正常运转。在足球面前,再有钱是徒劳的。钱能买来球员,买来奖杯,但买不到对足球的热爱,买不来一支球队的未来。这是肯定的。 一位中学校长的话很在理,他说:我们的校园足球要真想发展,光是投入资金、建设场地是一点用没有的,如果不把压在学生头上沉甸甸的中考和高考拿走,我们国家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足球的。多么棒的观点,这番话让我只有一个感想,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问题在哪,怎么解决,但偏偏我们都是无力改变的人。在泱泱大国面前,我们都太渺小,就算声音再是有力。 一直不是很喜欢刘建宏,但今天他说的话还是比较实在的。他说就算我们的呼喊年复一年地被批判为老生常谈,毫无意义,但我坚信当越来越多的人都一起认同一个观念的时候,会有改变发生。 这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现状,但却是无奈中唯一还能看到点希望的事情,竟然也会认同。他的义愤让我想起龙应台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其实我觉得中国人还是有脾气的,比如网上天天都应接不暇的口诛笔伐。我们把脾气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自己的同胞身上,甚至那些人从来都没有过一面之缘,而只是一言不合,就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脏话都要引用一遍,我是真的从一开始就看不懂。除了无聊,还有别的解释吗。切身利益受损,无所谓;家国大事蒙冤,无所谓,确实如龙应台所言,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态。我们把所有几乎忍无可忍的事情都忍气吞声,而无关痛痒的小事却可以天天恶语相向。足球也好,国家也好,若无热爱,谈何未来? 一位踢球的朋友讲出过我心底的话:我不是哪家俱乐部的狂热粉丝,也不会熬夜看欧冠,甚至连世界杯其实也可看可不看,但是中国队的比赛我都会看,就算知道是一场必败无疑的比赛,他妈的,就因为它叫“中国队”。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跟我的朋友和我一样,对于中国队的感情,总在愤怒和期待中拉扯,纠缠在兴奋与痛苦的边缘,但不论如何,始终无法抛弃,无法割舍。我想这,也许就是爱。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