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伟大的战略家——诸葛亮
正文

伟大的战略家——诸葛亮

斗山斗士

一,论三国

三国是一个人才倍出,英雄展世的时代。在短短不足百年的时间,就涌现出了三位圣人,他们分别是:兵圣——曹操,武圣——关羽,智圣——诸葛亮。还展现了三大战略思想,第一战略思想是:先三足鼎立,后待天下有变,再一统天下的诸葛亮。第二战略思想是:先鼎足江东,再进伐刘表,然后竞长江划江而治的鲁肃。第三个战略思想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毛玠。但第二个提出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一战略思想的是沮授,因其主袁绍不能用,所以袁绍失败了。以此可以断言:没有伟大战略思想的军事集团,不管它有多么强大,最后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主要是由三大军事集团的领导执行了这三大战略思想而决定的!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的割据一方,有的跨州连郡。因为他们皆没有战略思想,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曹操最初也是军阀思想,他行无方向,战无宗旨,屠城掠地,横行暴戾。长此以往,人不灭之,天亦灭之。好在曹操最先接受了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一战略思想,从此便步入了正规,并逐渐的从胜利走向了胜利。曹操前期对这一战略思想实施的很好,并赢了众多诸候的拥护,所以打下了半璧江山。后来曹操因骄傲自大,狂妄悖逆,把原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思想转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从而遭到其它诸候的抵制和反抗。因其未能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思想贯彻始终,所以,曹操难竞统一。

孙权继位时年纪尚小,他所接受的战略思想就是鲁肃提出的:竞长江划江而治的战略思想。有了战略思想,就有了战略方向。有了战略方向,就有了战略方针。有了战略方针,就有了战略部署,有了战略部署,就能达到战略目的。孙权至始至终都贯彻了这一战略思想,甚至不惜与刘备决裂,也要夺占荆州,为的就里竞长江划江而治。因孙权从未有过统一天下的理想,所以,也从未有过收复中原的准备和部署。最终只能划江而称帝。——这就是思想的局限性!

刘备起兵,打的是维护汉室的旗子,维护汉室只是一面旗子,而不是战略思想。刘备前期因没有战略思想,所以常战常败,难以成事。自从接受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之后,这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可惜刘备在取得益州战役和汉中战役的胜利后,便翘了尾巴偏离了诸葛亮的战略方向,致使帝业半途而废。刘备之错在于即得汉中,便急于称王,使其成为了众矢之的、也失去了维护汉室的旗帜。这是其错之一。在听到曹操联合孙权欲出兵夺取汉中的消息后,既不遣使与孙权修好(从孙权诓其妹回江东之时,至215年归三郡重新议和之后,孙刘联盟就已名存实亡,只是慑于关公之威而不敢冒然出兵夺取荊州罢了。)也不增派援兵,即命关公孤军北伐,致使造成荊州丢失,关公被杀。这是其错之二。刘备称帝后,又不顾群臣反对即率兵伐吴,最终导致夷陵之败。从此再也无力一统天下。此是其错之三。刘备一错再错,最终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诸葛亮的战略宏图难以实现!最后只能三分天下!

二,论三圣。

曹操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军事理论家、诗人。是一位世不多出的全能人才。虽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描绘成了奸臣形象,但终掩不住他那万丈光芒。对于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人们皆无可非议。但对于曹操是军事理论家,人们就知之甚少了。史书记载:曹操十分喜爱书。据说他“领兵三十多年,手不释书”。他著有兵书十多万字。这在隋以前的史书和日本的历史上多有记载,可惜现在大多已失传。曹操在中国《孙子兵法》的传承和发展中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注,使这部鼻祖兵书得以流传下来。曹操的《孙子注》受到历代著名兵家的推崇和重视。宋朝定《武经七书》时,孙子注有11篇之多,《武经七书》只用曹操一家之注。他还注释过其它多种古兵书。 在“曹操兵法著作选编”中收集了他关于战略谋划、治军统军等方面的命令十篇和《孙子注》十三篇以及《孙子序》。以此而论曹操无愧兵圣之称也!

关公成为武圣是因为他弃曹归汉,千里寻兄之义举和克襄阳,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之勇武而被历代封建帝王所推崇才被封为了武圣人。有人或问:难道攻下几座城池、擒杀几员敌将,打一场胜仗就可成圣吗?非也!关公奉命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成全刘备而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忠义勇表现才被封为了武圣。请参阅拙作《关公大义失荊州》。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三国演义》虽然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位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神人。但这是小说家演义的成功,而不是真实的诸葛亮!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不是符合这五家之称呢?我们先看看陈寿在《三国志》中是怎么说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陈寿原是蜀汉政府的一名小官,后随刘禅降魏,是蜀汉历史的见证人,其言足可采信。诸葛亮执掌蜀相之后,几年之间就把蜀国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其不失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曾率兵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五出祁山、杀张郃、收姜维、攻取武都、阴平其不失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在刘备兵败长板坡后奉命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后又在刘备托孤之后遣使入吴重新缔结了孙刘联盟,并保特了几十年,其不失为一名杰出的外交家。诸葛亮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戒子训》三篇文章传世,虽仅有三篇,但其文彩斐然,文辞肯切,思想突出,使人读后精神振奋,大受鼓舞和裨益,其不失为一名文学家。诸葛亮为人们所熟知的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隆中对》之中,《隆中对》不但有战略篮图,而且还有战略方向和步骤。我们不仿再读一遍《隆中对》,重温一次诸葛亮的伟大战略。《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未出茅芦便知三分天下,并且确定了孙权、曹操、刘备这三家的名字和地理版图。这是多么伟大的战略预判啊!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在讲《隆中对》时的刘备只是借据在刘表新野县的一名屡战屡败的、微不足道的、无人看好的、寄人篱下的小军阀。但此时的诸葛亮就已判定刘表守不住荆州,刘备必将取而代之。这是多么明确、清晰的战略篮图啊!这比毛玠、鲁肃的战略思想不知要高明伟大多少倍,要清晰明确多少度啊!这种战略思想世不多出,可以说截至毛泽东之前,唯一人而有之!

有的或说:刘备三顾芧芦之后,不是如鱼得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吗?非也!你先看看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的行为,看看哪一项是按《隆中对》做的就知道了。再听听诸葛亮在刘备出兵伐吴时说的:法正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听听诸葛亮这句无可奈何的话就明白了。刘备虽比之曹操略显憨厚,但玩弄权术绝不失于曹操!诸葛亮在刘备未得庞统之前,的确对诸葛亮很信任。但在得庞统之后,就把诸葛亮挪到了第二位。庞统死后,又得了法正,从此法正又成为了刘备的第一谋主,并言听计从,宠信有加。谁若不信此说,请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的封官表就明白了,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太傳是太子属官,但也是正一品的朝廷大员。尚书令是什么官,尚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是管理政府政务的最高长官,荀彧就曾担任过曹操集团的这一职务。军师是什么官,军师并不是正式职称,它就是军事顾问、军事参谋之类的闲职。此等职位怎能参予国家的重大决策呢?就按参予了,哪有发言权呢?就按发言了,又有谁信呢?刘备称帝后虽封诸葛亮为丞相,但那是因为法正已去世,蜀国再无可用之人的无奈之举。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诸葛亮呢?难道刘备不知道诸葛亮的大才吗?刘备是一位开创基业的帝王,他对人才的认知能力是超一流的。正因为他有识才之能,所以才打压诸葛亮。生前他怕诸葛亮功高震主,尾大不掉难以管理了。死后怕诸葛亮恃功傲主威胁到世子的统治了(因诸葛亮年轻是后备人才)。这种担心在白帝托孤中己表露无遗了。请参阅拙作《刘备白帝托孤的帝王之术》。但此文论的是诸葛亮的伟大战略,而非论的是刘备,所以,只是在此提及一下而已!

一篇《隆中对》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名冠三国之最,流芳万世不朽的战略思想。籍于此,诸葛亮无愧于战略家的称号。

三,论诸葛亮第二伟大战略思想

诸葛亮还有第二伟大战略思想?这怎么可能呢? 凡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因陈寿没有说过,罗贯中也没有说过,裴松之更没有说过 ,历代史评家、文学家都没有说过,就是诸葛亮本人也没有说过,你怎么就又杜撰出一个诸葛亮第二伟大战略思想,这不是耸人听闻吗?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真实的历史。因为诸葛亮的第二伟大战略思想也没有取得成功而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要以历史辨证主义思想再还诸葛亮一个伟大!

刘备在白帝托孤之后,诸葛亮才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舵人,值此时诸葛亮才有机会重新实现自已的战略宏图,然此时的蜀汉:另一战略要地荆州已失,益州疲弊,,精兵尽失,四面楚歌。此正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经过诸葛亮几年精心治理,蜀汉才逐渐恢复了元气。此时的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又重新构筑了一幅新的战略宏图,那就是: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兵出祁山收复中原,再重头实现自己的战略宏图!

诸葛亮从228年至234年六年之内进行了五次北伐,虽小有成就,但终因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两军阵前。诸葛亮五次北伐未能取得成功,这不但给自已留下了莫大的遗憾,也给后世的评说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和诟病的理由。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毛泽东说:诸葛平生唯谨慎。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治军才能皆给予了高度评价,却对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和军事谋略给予了差评!这既不公正,也不客观! 为什么呢?因陈寿不是军事家,所以他不识诸葛亮兵出祁山的伟大战略。再则,陈寿乃降国之臣,岂有秉性。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之事,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装之事等《三国志》中就未提乃。详文记载皆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三国志》之时,陈寿正值晋朝为官,食其禄、向其主,难有公允。所以他才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他把司马懿称为人杰,似有尊司马而贬诸葛之嫌,所以他的评价难以服人!

我们评三国、论诸葛就应褪去他那些光环,摒去他那些诟病,根据真实的历史还武侯一个伟大!诸葛亮的第二伟大战略思想就充分体现在兵出祁山之中,因为没有取得成功而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兵出关中而要兵出祁山呢?兵出祁山正是诸葛亮的第二伟大战略!由于诸葛亮兵出祁山没有取得成功,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战略意图,兵出祁山又属于当时的最高军事机密,蜀汉政府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知道。象陈寿这样的小官就更无从知道了。兼之兵败祁山,几个知情人也不愿再提及这段既不光彩又伤心的往事,兼之他们又没有写过自传和《蜀汉志》,所以诸葛亮兵出祁山就成为了永远的秘密。我们要想弄清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战略意图,必须先了解三国的战略态势,地理概貌,国家实力和兵力部署,只有把这些了解清楚,再根据各种情况分析才能明确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战略意图,以此还诸葛亮一个伟大!

三国时:魏国建立后,共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约500万,国土面积约290万平方公里。总兵力约45万,主要部署在西线雍凉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还有洛阳及各据点约15万。

蜀国共有22郡及一州,人口约110万,国土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总兵力约13万,部署在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3万,成都及各据点5万。

吴国有32郡及三州,人口约230万,国土面积约150万。总兵力约25万,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

经济方面:魏国占据的皆是中原地区,当时的中原是中国农业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技术发达,也就是经济发达。

吴国占据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区仅限于两江平原地带,其余地方仍是不毛之地。

蜀汉占据的是现在的四川省、重庆市、汉中市、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农业发达地区仅限于成都平原,其它地方仍是蛮荒地区。

政治方面:三个国家都是新兴国家,两位君主和一位辅臣都是治世之主,三个国家都表现出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军力方面:魏国兵力最多,但也不是腐兵、弱兵,而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打出来的部队。且兼有最强大的骑兵兵团,这个骑兵兵团就是一日一夜追了三百里,在长板坡大败刘备的虎豹骑。吴国水军最多最强,骑兵很少,步兵稍弱。蜀汉的步兵,(荆州兵已全部消亡,刘备带出的老部队也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此时的部队皆是经诸葛亮后来训练出来的步兵,虽兵力最少,却是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但,水兵很少,骑兵几忽为零。(若蜀汉盛产马匹,诸葛亮就不会造木牛流马了。)

兵力部署:魏国总兵力约45万,部署在西线雍凉地区的兵力大约有7万。长安是故都,须有重兵防守,由夏候楙镇守当有兵3万。褒斜道口的眉县是军事重镇,由曹真镇守,当有兵2万。其余的2万兵分散于各处防守。蜀汉在汉中的兵力是5万,就按诸葛亮出征前紧急征调,从蜀汉的国力来算,诸葛亮最多不会超过十万兵。

地理形势:

从地图中不难看出,在汉中北部横亘着一条东西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约2至3百多公里的一条秦岭山脉。这就是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从汉中出兵北伐,皆要翻越秦岭,这是不可逾越的屏障,越秦岭从东至西共有五条道可走,它们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这五条道离魏国的长安也有远有近,子午道最近最险,祁山道最远而稍平,但都是崎岖的山路。从地图中可以看出,祁山道在蜀汉的西北角上,并不通关中(陕西省),而是直达甘肃。诸葛亮北伐为什么要舍近求远,避开关中而直取甘肃呢?这就是伟大战略家的伟大战略。我们先看看魏国的地形图,象不象北斗七星呢?又象不象一个哑铃呢?此形势地势,正如解放战争蒋介石搞重点进攻时一样,是两头重中间轻。所以毛泽东命令刘邓大军出奇不意的挺进中原,并一举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从而赢得了胜利。再看看魏国的兵力部置:天水郡以东,是关中平原,且有重兵防守。(诸葛亮的部队为步兵,在平原做战,步兵很难与魏国的骑兵对抗,那是以卵击石,所以诸葛亮才避开了关中,从兵法上讲这叫避实击虚。)天水以西,兵力薄弱,且山地居多,有利于步兵作战。天水又正处关中与凉州的蜂腰部,诸葛亮兵出祁山夺取天水正似毛泽东的挺进中原,是要把凉州和关中拦腰截断。诸葛亮夺取天水之后下一步又要干什么呢?根据魏国当时的情况分析诸葛亮兵出祁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夺取关中长安,而是为了夺取西域凉州。诸葛亮为什么要夺取西域凉州呢?我们都知道西域产马,又有河西粮仓,周边又皆是少数民族政权,尚且马超、马岱祖居于此,在此地又颇有影响。据史料记载:黄初二年(221年),曹真督众将大破羌胡联军,刚刚平定河西,政权尚不稳定。且魏国的守将都以为诸葛亮北伐必会先取长安,所以把主力都部置在关中,西域各郡兵力空虚。诸葛亮兵出祁山正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此或有人又问:诸葛亮北伐不去收复中原,却去夺取西域干什么?我们要知道,蜀汉的土地、人口、兵力只是魏国的五分之一。诸葛亮北伐那是以弱攻强,一招不慎,不但有亡军之忧,而且还有亡国之忧!古代虽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但那都是防守方战胜进攻方的战例。(如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璧之战和夷陵之战)也有以少胜多横扫千军的战例,但那都是攻弱兼昧的战例。此时的魏国是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是既不弱也不昧,并且还有曹真,张郃等一批名将。诸葛亮北伐虽倾全国之兵,才与关中的魏军相当,又多为步兵,缺少骑兵,后勤补给也非常困难。诸葛亮若是率兵径出关中,与魏军鏖战于平原之中,屯兵于坚城之下,等到援兵一到,骑兵一冲必然大败,或致全军覆没。避实就虚,攻其必取,这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诸葛亮熟谙兵法、洞悉天下怎能不明此道呢?!诸葛亮兵出祁山是出人意料的奇谋!若是马谡、赵云不败,诸葛亮夺取西域那是股掌之间的事。诸葛亮夺得西域之后,凭着他那杰出的治国治军才能,不出三年就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兵团,凭借着河西粮仓不出三年就能屯积下用不尽的粮草,到那时再率兵顺道东征,一举就能夺取关中。只有夺取了关中,才有收复中原的资本,只要有了资本,恢复汉室才会有希望!这才是一个伟大战略家的伟大战略!诸葛亮兵出祁山震惊了朝野,就连魏主曹芳都驾临了长安。此时的天水战役正如辽沈战役时的锦州,一头担着(东北)凉州,一头担着(华北)关中。(毛泽东在辽沈战中弃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却命东野挥兵南下直取锦州,造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一举解放了东北全境,然后再挥兵入关,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与指挥艺术,我们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诸葛亮兵出祁山直取天水正是三国版的挺进中原和辽沈战役,街亭虽小,却重如塔山。赵云兵轻,却有如辽沈战役时的梁兴初守黑山、大虎山。可惜蜀国无大将,马谡不及程子华,赵云也不及梁兴初,他们的无能和失败,又一次毁掉了诸葛亮恢复汉室收复中原的伟大理想和战略宏图。在此有人或说:街亭失守,是诸葛亮忘记了先主遗言和用人不当造成的。此种成份虽有,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当时手下无大将。或又有人说:不是还有足智多谋的王平和勇冠三军的魏延吗?此言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平是降将,难以服众,这么重要的地方怎能用一个难以服众的降将呢?魏延是大将,却傲漫使气,又多与众将不和,诸葛亮虽用他冲锋陷阵,但绝不能让他脱离自己的管控之中。(诸葛亮临死对魏延做的防范就是明证。)而马谡是早有才名,人气很旺,又是主动请缨,值此时诸葛亮怎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呢?诸葛亮若是不识马谡,为什么让他立军令状,还要画地图千叮咛万嘱咐地教他怎样排兵,怎样防守呢?若是对他放心,怎么又派王平做他的副将呢?自古有这样用人的吗?以此而论诸葛亮对马谡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只要马谡听话并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去防守街亭,守住街亭那是满有把握的。可恨马谡不但纸上谈兵,而且还刚愎自用,又临阵逃跑,真是死有余辜!说完马谡在说说赵云。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是按兵分两路进行的,一路是主力,由诸葛亮率领出祁山。另一路是疑兵,由赵云率领走褒斜道。赵云的任务是出斜谷拖住曹真不让他西援。可惜赵云也被曹真战败退回了汉中。《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记载:“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赵云在后人心目中是战神、是常胜将军。其实不然,赵云之所以常胜,是因其从来就没有担任过主将,一直都是偏将、裨将。虽然常胜,也只是斩将夺旗之小胜,而非关乎战争全局的大胜。唯一一次担任了主将,就把事情办砸了。可见赵云也非独挡一面的大将。这就是‘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真实历史写照!诸葛亮为什么要收姜维呢?这是为蜀汉在培养后备人才!这是鉴于对‘蜀国无大将’有着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采取的措施!若是蜀汉有人才,哪用收姜维呢!以此可见当年刘备若是不伐吴,给诸葛亮留下一些可用人才,北伐或许就能成功。但天不祚汉,非人力可为!

或有人问:诸葛亮若是听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奇谋,北伐早就成功了。此言差矣,这是不知兵者之言!魏延的建议不是奇谋,而是冒险、是自杀。试想子午谷全长六百余里,都是崎岖的山路和栈道。魏延的兵在此都是负重而行,(要自带粮秣兵器等)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出子午谷呢?事实证明:就在诸葛亮一出祁山失败后、曹真率兵伐蜀走的也是子午谷,可走了两个多月也未走出子午谷,后遇大雨不得不退兵。明未闯王高迎祥也曾兵出子午谷进行过北伐,被明将孙传庭半路设伏,最终全军覆没,高迎祥也被活捉。以此可以证明兵出子午谷是行不通的!再假设就按魏延率兵走出了子午谷,并到了长安城下,也成了疲惫之师,还能攻的下长安吗?就按夏候楙听到魏延兵到吓的弃城而逃,魏延就那区区一万来兵,能守住长安并等到诸葛亮救援吗?若诸葛亮的救兵不到,而是魏国援兵到了,魏延必会全军覆没。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基于子午谷中无伏兵,夏候楙能吓跑,诸葛亮的援兵又能及时赶到的前提下才能成功。这诸多环节中出了一点差错都会失败。诸葛亮,做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战略家怎会如此冒险呢?怎会打如此没有一点把握的仗呢?换给你是三军统帅,你会这么干吗?所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是奇谋,而是冒险、是自杀。

在此或有人又问:西域凉州有那么重要吗?在此我举一例大家就明白了。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占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毛泽东为什么要宁可舍弃一切也要争夺东北呢?因为东北东临朝鲜、西临外蒙、背靠苏联,是一块最安全、最理想的根据地。那里又有着肥沃的土地和先进的重工业设施,可以筹粮筹款,也可以造枪、造炮。抗联在那里抗战了十四年,又有群众影响,易于发动群众。国民政府在那统治薄弱,又没有驻军,易于建立政权!基于这几大优势,所以毛泽东才把宝押在了东西。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是多么的英明伟大啊!三国时的西域都集有东北的优势,诸葛亮一个能在27岁就拥有隆中决策的战略家,怎能看不到西域凉州所拥有的这几大战略优势呢?不然他兵出祁山去干什么?难道是为了骚扰魏国吗?是为了宣耀武力吗?

诸葛亮兵出祁山虽未取得成功,但那是由诸多客观条件造成的,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也不应怀疑诸葛亮。我们只要弄清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战略意图,就能还原诸葛亮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综上所述诸葛亮兵出祁山是旨在西域凉州,而非关中。以此而论,诸葛亮无愧于伟大战略家的称号!诸葛亮确也无愧于伟大战略家的称号!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