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彭小巷,回龙窝的前世与今生 |
正文 | 都说故土难离,无论是背井离乡远走去谋生,还是追逐荣华富贵的高飞,相信故土难离的心伤,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难解的情节。小时候,面对贫瘠的故乡,叹息想飞飞不了的梦想,大了,面对故土,想回回不去的悲叹;都说,叶落归根是大自然的规律,对于远离故乡的人,在将幕之年,最大的心愿也就是回归故里了。 我的故乡坐落在鲁南苏北,是一座非常偏僻的小乡村,虽然,她伫立在徐州地区一个最为偏远的角落,但是,这里却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就从村庄的东边蜿蜒流过,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运河文明,给我们的这个小村庄也带来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而我们村庄的本身,就是梁王古城的所在地。 隋炀帝扬州看花,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还有梁王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从儿时就对苏北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虽然后来为了求学,远走山东,但是,对故乡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对于徐州这块热土,有着一份深深的眷恋。 自古徐州就位列九州之一,有“千古飞龙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还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别致风景,身在异乡,常常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自豪。俗话说,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古彭徐州,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因为故乡偏隅徐州地区的一角,所以,印象中的徐州在儿时,似乎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陪伴儿子,落户徐州,也了却了我多年的思乡梦;亲人的相聚,同学的相约,以及文友们的举杯相贺,让我这颗漂泊多年的心,似乎找到了归宿。闲暇之余,我更是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和古彭的丰厚历史底蕴。登云龙山,俯瞰云龙湖胜景,春赏十里杏花,漫步彭园,伴落英缤纷;走过戏马台,览龟山汉墓,感受楚汉雄风;秋来,徜徉金龙湖畔,漫步”威尼斯小镇”,丹桂飘香,沁人心脾;冬来,赴龟山梅园,赏寒梅傲雪…… 居住在彭城的日子,最为开心的就是,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弹琴论诗,把酒言欢了。一日,琴友约我去品茶谈琴,赴高山流水之约,便欣然应允,地点在“回龙窝”的馨庐书院。我当时就蒙了,“回龙窝”在哪?朋友说,这可是徐州的一个历史古巷,我居然不知道?朋友发来定位,看来只有跟着导航走了。 导航居然把我引到了闹市区,我有点茫然了,在路边的一个停车场停好车,远远就看见不远处青砖瓦黛 庭院深深;眼前斑驳的白墙,深浅错落的黑砖,还有一些带着徐州古老记忆的老宅子,浮现在我的眼前,这应该是朋友说的回龙窝了。 顺着青砖铺的路面,在朋友的指引下,穿过两条狭窄的小巷,墙外是流年斑驳的红尘,墙内是岁月静好的安宁。不远处一座宁静的小院落显现在眼前,“馨庐”二字映入眼帘,给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闹中取静的雅致。 “馨庐小院”的主人张芝洲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是一个集品茶,琴棋书画等文化交流的一个不错的场所,别致的四合院,东西房间相对应,东房为书画房,西间就是主人品茶,弹琴,会友的地方了。中间的院落不大,但很别致,假山池沼一样不少,影壁墙中间的墙壁上,一个手写的“福”字,寄托了小院主人的美好期盼,引得游人不时过来合影。 小院的布局构建,既体现了徐州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同时,典雅的装饰,墙上悬挂的名人字画,无一不在表明“馨庐”主人的高雅情趣以及热情好客,结交四海朋友的胸襟,“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张先生是爱茶之人,平素喜欢收罗好茶叶,收藏古茶具,以茶会友,久而久之,结识了好多茶友,暇时,对琴棋书画颇有爱好,所以,“馨庐”小院,就成了回龙窝这片古居茶友,文友以及琴友书友们聚会交流的文化场所,正所谓:壶中煮香茗,来往俱雅士。 一边品茶,朋友一边弹起了古琴,古朴宁静的馨庐小院,琴声带我好像走回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一竖两横,三条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胡同,老树古井 炊烟氤氲,抚触青瓦木廊,徜徉在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回龙窝,而传说中的苏北金字梁,插拱偷心的门头,精雕细琢的外立面透着历史的文化底蕴,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 回龙窝位于徐州市青年路以南,奎河以北、公明巷以东、解放路以西。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规划2.3万平方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清代延续至今的居民点,虽几经变迁,但仍保存了灰砖青瓦的老面貌。据徐州市志载,回龙窝因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谐其音,美称“回龙窝”。不过,记忆中的回龙窝难走,倒是真的。曲曲折折的胡同就像一个迷宫,相互层叠交错;只有住在里面的人们,才知道回龙窝的坑坑洼洼、是非曲直。 回龙窝是徐州城南一个古老而密集的居民区。据历史传说,他的名称由来,和当年的乾隆皇帝有关。传说,当年乾隆帝七下江南的时候,曾经四次路过徐州;史料记载和现有的一些古建筑,包括乾隆行宫,都真实地记载了乾隆皇帝,对徐州的关爱。据说乾隆皇帝喜欢在城内微服私访。有一天,他想从这里穿行而过,却因为这里胡同太多且多为死胡同,怎么也走不出去,无奈只好返回,回龙窝也因此而得名。 独自来到了闹市街区。突然,乾隆闻到一阵香味,仔细探寻,发现香味是从一个大缸中传来,于是便询问周围的人:这是啥汤?”旁人答:这是饣(shi)汤。”由于徐州话“饣”的发音与“啥”相同。乾隆便更加疑惑,心想,我问你这是啥汤,你反倒问我是啥汤,于是又重复问了一遍,旁人还是回答:这是饣汤。”这会儿,乾隆火冒三丈,以为是他们拿自己开刷,便与旁人吵起来,这汤的主人还想卖汤做生意呢,哪容得乾隆在这里捣乱,于是就推了他一把,把乾隆推到了地上。事情闹大了,旁边也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看热闹,乾隆怕自己身份暴露,灰溜溜的就跑回去了。回去之后的乾隆皇帝,心里越想越是生气,徐州这地方,不但交通不便利,臣民换彪悍,所以顺口就说了一句让徐州人,至今都耿耿于怀的话,“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其实,从后来的历史资料考证中发现,乾隆皇帝这话不是说徐州人的。一个版本是乾隆刚离开徐州,路上遇到河南夏邑来的臣民告状地方官员,赈灾不力,贪赃枉法等,皇帝不悦,说了他们这句话。另外一个历史考究说的是,现在的镇江在那时候也叫南徐州,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遇见良家妇女,想去调戏人家,不曾想姑娘大叫抓流氓,家人把乾隆帝暴揍一顿,窝着一肚子火的乾隆爷,不能说,怕丢面子,于是,就说了这句“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后来,大家就传说,是乾隆皇帝送给徐州人的。现在想一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徐州,并在徐州建了行宫,如果不喜欢徐州,他就不可能在徐州建行宫了,另外,从乾隆皇帝在徐州行宫留下的诗句,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两副对联分别是:“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乾隆笔下这样的美景与“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评价相差太远。 历史总被雨打风吹去,今日的回龙窝,已经发生了伐天覆地的变化,据张芝洲先生介绍,回龙窝,作为徐州明清历史文化的传载地,市政府重点加大了回龙窝的区域改造工程,除了对挖掘出来的古城墙等原有的文物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在新的回龙窝改建工程中,保留了明清民居的建筑特色,两街三巷,青砖黛瓦,今日回龙窝已不再是以前的回龙窝了,退去历史的痕迹,承载着徐州历史经久不衰的意义,华丽变身的回龙窝必将是城市未来另一颗与众不同的繁星,这里将是徐州人休闲、娱乐、商务、旅游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同时,也传承着古彭徐州厚重的历史文明。 选一个和风丽日,让疲惫的心轻装,漫步在这一竖两横,三条不足四百米的居民小巷,在青似润玉的天色间,那些斑驳的白墙,深浅错落的黑砖,那些带着徐州古老记忆的老宅子,像漂浮在水面摇曳的黄叶,带着一整个春天的明媚,静静的随着时光的波流,荡漾着那些丰满的历史的过往,等待着我们拾捡,拼合,还原出一个清晰的岁月。在浏览间隙小憩,在馨庐小院泡一杯名茶,把琴一曲《高山流水》与众友相谈,也可以在馨庐书院,泼墨挥毫,书写岁月,最后,捧上一本书,在窗外斜阳的照耀下,品读岁月。 回龙窝的前世与今生,从侧面也印证了古彭徐州的厚重历史,与今天的时代变迁。曾经的五省通衢,一代帝王之乡,如今已经被国家划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而那些徐州人心中忌讳的“穷山恶水”,已经变成“一城青山半城湖”,风景秀丽的苏北水乡,刚刚徐州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奖。 天色向晚,暮色渐浓,夜色中的回龙窝在古色古香灯笼的映照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若不是路边不远处,便是灯火辉煌的闹市,还有来往喧嚣的人流,走在回龙窝小巷的暮色里,真的就像穿越到明清时代。辞别馨庐小院,走出回龙窝,久久,我的心绪还沉浸在回龙窝的前世与今生的梦幻变迁中。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