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国其实很“好玩” |
正文 | 民国是个很“好玩”的年代,涌现了很多奇人异士,这些奇人异士又带来了很多奇闻轶事,下面就列举三位,供大家茶余饭后闲聊玩味。 一、章太炎:狂放不羁 章太炎在历史书中是作为一个辛亥革命革命者的形象出场的。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三民主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主革命思想时,受到了一大批接触过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学术思想的中国青年的热烈反响,当时以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最为著名,影响最大。 不过真实生活中的章太炎,要学问,绝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说命运,“七被追捕,三入牢狱”绝对多舛的怪人,用一个词——狂放不羁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章太炎的狂放是有资本的,他是名人,作为学者,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他都造诣深厚、精湛,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朱季海、黄侃都是他的弟子门生;作为革命者,他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曾和孙中山先生一起并肩共事。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行为举止十分怪异的人。他总也记不住自己住哪里,晚年在上海居住的时候,每次外出家人总是担心他出了门就回不来,后嘱咐他坐黄包车(也就是人力车),只需将住址告诉拉车的,就能将他送回来,就是这样他也常常走丢,因为他也说不清具体的地址,到底是住在哪点,还反问拉车师傅,他是章太炎,名人,车夫竟然不知道他住哪里?他身上永远只装着五块钱,干什么都是五块钱,买烟是五块钱,给儿子做大衣也是五块钱,连在苏州盖房子掏出来也是五块钱。此外,他只知道吃蒸蛋糕和蒸火腿,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龙泉寺的时候,当时给他配了一名厨子,每天请示吃什么,都是蒸蛋糕和蒸火腿,于是顿顿都是蒸蛋糕和蒸火腿。 当年袁世凯想拉拢章太炎,像杨度一样为他的皇帝梦鼓吹一番,章不从,便被软禁起来。但章太炎的名气实在太大,袁世凯不但不敢杀他,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每天给他两块大洋的伙食费。这两块大洋,换成今天能有多大的购买力,不妨算一下。章太炎是1913年被袁世凯软禁起来的,1911-1919年上海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块大洋,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块大洋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2013年3月份全国大米标一的籼糯米,每吨大概是5400元,也就是每斤2.7元,1块大洋等于30斤上等大米,约为81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章太炎每天有162元人民币的伙食费,一个月就是4860元,这只是伙食费。此外,袁世凯还给章太炎每月500大洋的“工资”,换算成人民币就是每月元,这在今天放到北京也绝对是中产阶层了。就是这样,章太炎也没卖袁世凯的帐,饭他是照吃不误,但吃饱了就去骂袁世凯。有一天穿着破靴子,摇着破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颁给他的二级勋章跑到总统府去骂街!袁世凯好歹也是民国大总统,但又毫无办法,只好想出个精神胜利法,章太炎是个疯子,他堂堂大总统又何必跟一个疯子计较。 章太炎为人诟病的是他和杜月笙的往来,或者说是交情。起因是他的侄子得罪了一个上海滩的小头目,摆不平找到了章太炎,这可难住了章太炎,要学问他五车还有富余,但是要摆平这事他毫无办法。正头疼的时候,章太炎想到了上海滩的黑帮老大——杜月笙。收到章太炎求助信的杜月笙喜出望外,他早就想结识这位名人。杜月笙没费吹灰之力就摆平了章太炎侄子的事,此后,二人交情颇深,杜月笙给了章太炎大笔银子解决生计,章太炎投桃报李,为杜月笙修家史。平心而论,当年孟小冬下嫁杜月笙,人们是同情孟小冬并且对杜月笙赞好声一片的,而轮到章太炎的时候人们却多了些世俗的盘剥。一个敢跟总统骂街的大师却奈何不了上海滩一个小混混,这是人之过?还是社会之过? 辜鸿铭:特立独行 如果今天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穿了件清朝的袍子,你会怎么想?不是行为艺术,就是神经病。民国时候就有这么一位,在大家都已经剪去辫子,穿上西装的时候,他还戴一顶红色瓜皮小帽,脑后拖一条长长的辫子,招摇过市。有人说他是前清遗老,有人说他是哗众取宠,他就是辜鸿铭。 这是一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人,这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学贯古今、博通中西,可以直接用英文写作,名震欧美,但他在中国却不怎么出名。这一点和高行健比较相似,高行健生于江西赣州,可以直接用法文写作,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凭借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华语作家,但其人在中国却知晓的人并不多。 说辜鸿铭是前清遗老,好像并不准确。因为辜鸿铭在德国最初学的是近代科学,在莱比锡大学,还获得了一个土木工程的文凭,况且前清遗老都有一个心愿,复辟帝制,辜鸿铭不是,袁世凯想拉拢他,他拂袖而去,还反语讽刺,袁世凯死之后,他请戏班子在他家里唱了三天堂会。说他不是前清遗老,好像也不是。他留辫子,支持纳妾,认为男人就应该“一夫多妻”,还支持女人缠足,认为“三寸金莲”的女人才是最美的。 或许,只能说辜鸿铭是一个用特立独行来宣扬中国文化的卫道士。他心底里仍旧视西方为“四夷之邦”,他毕生的心愿是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四书五经”翻译成各种文字,去“教化”西方人,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精神,于是他将《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出版发行,并创作了《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以至于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是一定要看辜鸿铭”的说法。 他批评胡适学的哲学是二流哲学,因为胡适不懂德文,而近代的哲学应以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精髓。他说梅兰芳是二流演员,因为梅兰芳虽然演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但是他自己却并没有把忠孝节义放在心上。他给史称“张勋复辟”的主角“辩帅”张勋挥毫“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寿联,还考问胡适“擎雨盖”是什么。他说银行家是天晴硬把雨伞借给你,阴天又凶狠地将雨伞收回去的人。他对外国人说,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应该去的地方是北京的八大胡同,因为从那里的歌女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端庄、羞怯和优美。 辜鸿铭最特行的是他的善辩,不管是强词夺理还是据理力争,他都能自圆其说。他到外国留学,别人问他为什么留辫子,他反问外国人,你们为什么留胡子?他去北大上课,第一天进门学生看到他的辫子哄堂大笑,他讲到,我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顿时课堂上一片静默。外国人嘲笑他给祖先叩头,说你们把饭菜摆在供桌上你们的先人就可以吃到了吗,他反问,你们在墓地里摆上鲜花,你们的先人就可以闻到花的香味了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作为一个推崇孔子周礼的人,作为一个奉行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人,辜鸿铭在民国那个思想自由的年代,用前清的一条辫子宣告了自己的特立独行,也宣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近似病态执着。论学问,他与泰戈尔齐名,论名气,他却连胡适都不比。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位清末怪杰,就借用孔夫子的一句话吧,逝者如斯夫! 三、朱季海:难得自乐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高手都在民间。这句话用来形容朱季海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位章太炎先生最小的弟子,这位中国训诂学界的泰斗,因为一辈子游离在体制之外而被世人遗忘,真的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朱季海是真正的大师,国学大师,在海外评选的大陆十大国学大师中,朱季海名列首位。他写的《楚辞解故》因深奥难懂被誉为学界天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直到1989年曾任苏州市委宣传部长的俞明写了篇《痴子》的散文,才使得世人对朱季海有了些了解。 朱季海与鲁迅师出同门,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1933年,20岁的朱季海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声望显赫的章太炎,他到章太炎在苏州的讲习所听课,在座的数十人都是中老年国学研究员,朱季海在其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孰料人不可貌相,在某次课间,章太炎有意试试朱季海,交谈间竟然忘了上课时间。章太炎是什么人,17岁时就已经“浏览周、秦、汉氏之书”了,朱季海能与其畅谈,可见国学也是相当了得。其后,章太炎收朱季海为弟子。朱季海在国学方面传承了章太炎的博览精湛,学文做的不说前无古人,但以现在的学术体制可以说后无来者。 解放初期,朱季海应中华书局一位老编辑的再三邀请写了《楚辞解故》、《南齐考注》和《庄子诂言》三部书。著作等身,同样在训诂学方面颇有建树写过《楚辞札记》的南京师大已故教授段熙仲拜读之后叹言,朱先生之学问诚深不可测! 上世纪50年代初,江苏师范学院的顾树森教授作《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初稿,请朱季海指正,朱讲明校对一遍需酬金300元,这是什么概念,按照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当时毛刘周朱等领袖评为行政2级,其工资也不过404.8元。纵是如此,朱季海校出了百余处错误,顾再三称谢。 上世纪60年代,朱季海作了《石涛画谱注释》,原来他还懂画!实际上朱在书画方面也是精研且专长,曾给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之孙,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吴湖帆的著作《吴湖帆画集》作序。他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的陈传席也是素有往来,他曾像陈传席表示过想卖字,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价钱不能比费新我低。费新我是浙江湖州人,擅长中国画、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江苏分会顾问,苏州书法家的领头人,朱季海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见朱的书法功力确实非同寻常。朱的字写的确实好,据见过的人说,朱的一手行书,不要说苏州,就是中国书坛,也是少见的。 1981年,中国训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朱季海应北师大校长,黄侃的大儿子陆宗达之邀参加,并与香港饶宗颐教授初次见面。以后,每年都出席训诂学会的年会。黄侃和朱季海是同门,都是章太炎的弟子,朱季海年龄比陆宗达小,但是辈分比陆宗达大,陆宗达去朱季海家都是要磕头行大礼的。 只是这样一位怪才、一位大师,却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一生过的清苦贫穷,生活无着。 他曾经任过公职。1946年成立南京国史馆的时候,朱季海经章太炎先生的夫人汤国梨推荐出任馆员,但不久就因为与馆长的不和而辞职。起因是他觉得馆长但植之是个官僚,“长官无目”。之后,他就靠在南京悬桥巷口“九如茶馆”内授课,收点学费度日。只是1949年解放后,学生都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了,他无课可授,又不愿意去学校教书,市政协聘请他当政协委员也被他拒绝了,生活越发贫穷。 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都曾有意聘请朱季海赴校任教,但是都被朱拒绝了。 1990年,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范伯群去香港开会,拜访饶宗颐先生,请教对内地国学的看法。饶先生列出十个名单,苏州有朱季海和钱仲联,还有北京的钱锺书、季羡林等。范伯群回苏州之后,就聘用了老先生,主要是给教师上点课,后又被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聘为历史、中文、美术的学科带头人,都是文科,后来师范学院合并成科技大学,朱也就被停聘了。 幸好他遇到了曾任苏州市委宣传部长的俞明,在俞明的安排下聘请他当苏州市博物馆的顾问,每月可以领点生活费。用俞明的话说,怕他饿死,要不然罪过大了。 他从来不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请吃,但是也不会称谢,别人给他钱他也只是淡淡的一句,知道了。他认为既然是赠就应该诚心实意,赠的人心无旁笃,受的人受之淡然,如果受人恩惠就要感恩戴德,那还不如不受。 朱季海有朱季海的规矩,到杭州吃饭要去知味馆,喝茶要去柳浪闻莺,会客时不喜欢别人在场,开会时会场内不准吸烟,写字的姿势像跳舞,不受规则限制,但写出来的字绝对劲道漂亮。 他喜欢吃肉、喜欢喝红酒,因为红酒能软化血管。2011年,作家卞毓方正在写作《寻找大师》,经人引荐见到了朱季海。当时,朱季海已经95岁了,不戴眼镜,视力良好,思维敏捷,记忆力清晰。问去哪里吃饭,去松鹤楼,点了东坡肉、松鼠桂鱼、莼菜银鱼羹、香椿炒蛋,外加法国干红、果汁,等等。菜上来之后,话都顾不上说下筷如飞,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饕餮! 很多人不理解朱季海,就是他的夫人也说,什么大学问,嫁给他就是吃苦。以他的学问、字画水平,就是随便画几张画、写几幅字,再肯让媒体宣传那么一下,就足够生活了,但是偏偏他却不肯,清高自许也罢、迂腐不近人情也罢,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或许,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世俗的烦扰,拒绝名利的诱惑,只想纯净的生活在自己的学问世界里,徘徊徜徉,难得自乐。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