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电影往事 |
正文 | 大概六七十年代以上出生的人,在七八十年代里都看过那种露天电影吧? 那种场景,那种情景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起,那时候无论你是在城市或是在农村,无论在寒冷的冬天,还是在炎热酷暑的夏天,你都会看到那种热闹非凡,喧嚣开心的露天电影,那种热情,那种痴狂,无论老人大人还是孩子们,都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那种电影不知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多么大的乐趣啊!虽然那时候放映的片子都是老片子,大多数是战争片,但是;它们确实是那时的人们不可缺少的主要的精神食粮,那时的银幕形象虽然是为英雄主义而设计的高大全形象,但也确实鼓舞了人们的心,那时的人们生活大都很清贫,思想也很单纯,所以是很容易接受的,是很快乐的,也是很崇拜那些英雄的,尤其是孩子们。 七十年代后期,那时的我还在农村,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那样的时代度过的,那时侯,我只有七八岁也就刚上小学吧?那时候最让孩子们开心的事,就是看电影儿了,那种心情比过年拿到压岁钱,放鞭炮,穿上新衣服还要开心激动,每年到了暑假里,一听到村子里要来电影放映队了,高兴的连饭都不想吃了,从早晨一开始就约上几个小伙伴,见人就像小喇叭似的,走东村串西村地宣传,唯恐人家都不知道似的,那行动绝不亚于电影画报做的宣传差。 那时的农村,孩子们在暑假里基本是没有作业的,可是有干不完的农活等着你去帮大人们做,什么捡麦穗儿,放羊,打草,跟着老人们在瓜棚里看西瓜,挖芋,摘豆子,这些活都是有十二三岁以下的孩子们干的。等宣传完了“电影广告”,孩子们为了天黑前早早地去放电影的地方占地方,就要提前把大人们安排的活儿干完。于是放羊的放羊,让羊儿早早地吃饱肚子,打草的打草,捡麦穗的捡麦穗儿,有能看上电影作动力,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干劲可大了。忙活了一天,兴奋了一天,终于盼来了天黑,那时候农村放映电影儿,基本上都选择一些比较宽阔的地方,打麦场,村委会经常开社员大会的地方,就是放映露天电影最好的地方了,一到放映电影的那天,大人们早就把场子布置好了,一个队的村子里放映电影,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都来看,真是大呼小叫热闹非凡。 这时候最积极的还是孩子们,孩子们早早地就搬上小凳儿,没凳子的就在附近找上砖头土坯垒好个‘凳子’去坐,大一点的孩子,和一些年轻人,干脆就在场子周围的墙上或者是上到树上坐着看了。有情有意的年轻姑娘和小伙子们,就在人们不去注意的地方,树丛里幕背面,或者在打麦场旁边的包谷地葵花地边上,偷偷地结了伴儿看,这可是很难得到的幽会借口和机会哦!因为看电影儿时可以找借口出来和相爱的人约会,而且也不会引起家人和人们的注意,(因为我的大哥就被我在葵花地旁边不经意时发现过。当时也不懂他们在干什么,看到了就吓得赶快溜走了。为此;不知什么原因大哥还在第二天偷偷地买给我糖块吃,也许是贿赂我,让我别告诉父母。) 电影快要开始了,先是村干部讲话,在大喇叭里乘机会安排明天社员要干的儿,完了就开始一遍遍地试放幻灯投影儿,这时候孩子们显得异常地兴奋热闹,开始在投影上用小手做出好多的投影图儿,什么,鸟儿,小狗,老鹰,兔子的,笑声,喊声,打闹声,哭声,大人们的喧哗声,老人们呼唤孩子的声音,还有池塘里的青蛙叫声,村子里不时传来的狗的吠叫声,交织在一起,立刻就响成了片,组成了一部乡村特有的“乡野交响曲”,直到电影正式开始放映为止。 那时的一部电影,不知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多少快乐,会振奋多少人的心?大人们喜欢看的电影如;《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等,孩子们喜欢的电影如;《向阳院的故事》,《鸡毛信》,《小兵张嘎》,《红孩子》,《闪闪的红星》,《十天》,《苗苗》等。 八十年代我在城市里开始上中学,那时候露天电影虽然很少,也很少看到了,但是;每到周末就到电影院里看电影,那时的电影票,也就是两三毛钱一张票,八十年代随着文革的彻底结束,好多老艺术家被平反,那时的电影才有了真正的艺术价值,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了繁荣和成熟。很多感人的优秀电影,都是在那时电影院里看过的。那时侯的电影更感人,更真实,如;《巴山夜雨》,《小花》《城南旧事》,《泪痕》,《人到中年》,《大桥下面》,《高山下的花环》,《小街》,《庐山恋》,《牧马人》等,还有一些难忘的经典的外国影片等等。那时为了买到一张电影票,人们要在没开演提前几天就要队买,那情景绝不亚于现在过年过节时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逊色。 这些经典的老电影,到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好看的,很打动人心的,鼓舞人心的。可是现呢?从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把电影也推到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当中,虽然是为了对应商品经济的大趋势,一切向商品经济市场化高歌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也在不断地提高中,但人们的精神境界再也达不到那时的标准了。在这个一切为了金钱利益的时代,人们的思维也在一切向钱看,电影也是如此,虽然是电影界影视圈里名人倍出,星光闪烁,让你追星都不知道该追谁了。但是;为了所谓的推广告,卖票房,拍出来的一些大片,要么,就让人看不懂,要么,就让你大跌眼睛还要倒你的胃口,仿佛就像文革时期拍出来的那些电影(那时的电影虽然不是为了商品,但那时电影产物却大多是假大空,没有多少艺术含量)虽然是钱卖了不少,但没有了真正地艺术价值,仿佛一切已经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票房,尤其是现在的那些肥皂剧。人们也不愿意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了,虽然现在的电影院里条件一流,票价一流,但,人们对电影再也没有了那份当年的激情。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亲爱的朋友;您说呢?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