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老师,谢谢您引领我走进语文天地 |
正文 | 老实说,在遇到水抗倭老师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语文。 如果你执意要问,那时的我绝不会口若悬河地答出“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时明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落英缤纷的桃源;是贾岛的推推敲敲;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是庄周的汪洋恣肆,是孔丘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是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之类的骈词俪句,大概只能在抓耳挠腮、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半天之后,满怀愧疚地结结巴巴地对你说:“语文嘛,这个东东……不好意思,我也说不清它是个什么东东。” 我总不能说语文是到操场用木棍儿在地上写字吧,不错,那是我在小学一年级时干的,但说出来人们一定会耻笑我“小儿科”。我也不能说是背诵课文“八月里,秋风凉,棉花白,豆子黄。摘了棉花收了豆,家家户户喜洋洋"吧,虽然那是我在小学二年级做过的,但是儿歌能不能够算是语文我说不清。说语文是背诵老师 从教学参考书上为我们抄来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吧,这个似乎可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因为在初中二年级之前我一直在无聊地这么做,可是段落、主题、写作特点又是什么东东我还是说不清。 真正明白语文是什么,是在遇到水抗倭老师之后。 初识水老师是在1962年夏秋之交,那时我在陕县七中读初中。学校在陕县菜园乡(当时叫公社)东边的两个村庄之间,很简陋,没有一点诗意。“五亩田里四座房,前后左右没围墙。操场不过巴掌大,一阵小风尘土扬。最怕遇到连阴雨,道路无处不泥浆……”就是它的写真。我曾想,这样的一所学校,谁如果能够写出它环境的美丽那一定是长着两个脑袋的超级天才。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就有人能够写出来,那就是传说从县二中刚刚调来即将担任我们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水抗倭老师。 新学年开始的头一天,我们到校时发现路边一棵胳膊粗的小杨树前靠着一块黑板,上面写有几篇欢迎新生的小文章,其中就有水老师填的一首词,是介绍校园环境美丽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其中“东山嵌明镜,河边芦花香”的诗句却牢牢镶嵌在我的心里,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五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还能清清楚楚的记得。水老师描写的没错,我们学校东边五六里的山谷里确确实实有一座小型水库,虽然我们即使长着长颈鹿一样长的脖子再站到教室的屋顶上也看不到,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否认它镜子般的明丽;学校北边一里开外的地方,有一条小河静静流淌着,河边是茂密的芦苇,苇花如雪的日子空气中会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可是这些我为什么想不到呢?水老师送来的“明镜”让我豁然开朗,水老师酿出的“芦花”清香涤去我头脑中的混沌:原来文章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有着偌大的干系!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近在咫尺的井壁,雄鹰即使栖息崖壁心中也有丘壑云天;要写大气文章,就不能一叶障目,而应拓展自己的胸襟。谢谢你,我还没能谋面的水老师! 很快,就见到了心仪的水抗倭老师!他年长我们8岁,出生于抗日烽火遍神州的1939年,黄埔出身的父亲为他取了这个响亮的名字。当然,和普通人一样,他不会长着两个脑袋,但绝对是个天才;他没有高大的身材,但英气逼人。他很会讲课,课堂上从来不讲那些没有营养的空话套话,从来没有让我们死记硬背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之类的劳什子,而是在和我们一同欣赏课文的愉悦中,“润物细无声”地巧把金针度于人。我至今还清清楚楚记得他给我们讲授浩然《一匹瘦红马》时的情形。这篇课文说的是东方红农业社运输队有一匹騍马,瘦得除了一身松耷耷的皮就只剩下一把骨头了,而这张皮上的马毛也没有几根,脏兮兮的让人恶心。运输队长让人拉到集市上卖了,社员焦贵不忍心看着它被马贩子用一副马掌钱买去屠宰下汤锅,就拦了下来。在焦贵的精心喂养下,这匹马变成了滚瓜溜圆的大红马。水老师在和我们欣赏了焦贵与运输队长围绕卖马的激烈冲突的文字之后,轻轻地吟诵起课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一句:“月儿弯弯的挂在树梢上,整个村庄都浴在银色的光辉里。”在他反复的吟诵中,我们终于悟出了什么是“文如观山不喜平”。课文中还有一段焦贵面对运输队长的刁难,帮着瘦红马拉车往桃红山送粪土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焦贵帮套的:“这人用力拉着,套绳紧绷绷的,身子弯得几乎贴在地皮上。我们看不见他的脸,只能看见他那才剃过不久的头顶,冒着热腾腾的汗气。”水老师让我们比较这样形象的描写与“他十分卖力地拉着”哪个更能够感染人,引导我们思考自己在作文写人时该从课文中学些什么。谢谢您,老师,您让我明白了课文与写作的关系! 水老师很注重字词教学,也很会词语教学。他把《汉字简化总表》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在白纸上,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我们每天低头抬头都能看几眼,渐渐养成写规范字的好习惯。他有一本大字典,纸张黄黄的,好像叫《中华大字典》,在那个我们几乎没有人能够买得起字典的年代是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我不止一次有想摸一摸那本字典的冲动,可是我不敢贸然,怕老师不高兴。有一次,我挖空心思找到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由头,趁水老师与另一位老师聊天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来到他们面前,指着课本上的一个词语向老师“请教”:“老师,‘狰狞’是什么意思?”我原想老师谈兴正浓,一定会说“喏,字典在哪儿,你自己去查一下吧”,这样我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和这本神秘的字典来个亲密接触。可是很扫兴,水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了聊天,好像思考了一下,对我说:“你见过把狗挤在门缝打的情形没有?”我虽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把话题扯到这上面,但对“关门打狗”这种事情并不陌生。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家境大都不怎么样,家长在生产队累死累活的挣工分,一天最多也就能挣个毛二八分的,哪里有钱让我们奢侈地在学校食堂顿顿吃热馍喝热汤?所以,我们只好一星期回家一趟,把一星期要吃的馒头咸菜带来放在宿舍里。由于学校没有围墙,附近村子的野狗会时不时地溜进宿舍大快朵颐。刚刚从三年饥荒缓过劲来的我们当然对这些不仗义的野狗恨得牙根痒痒的,一旦发现它们溜进来,便设法把它们夹在门缝中痛打一顿。于是我便顺口答道“见过”,水老师嗯了一声接着说:“狗被打时露出的凶恶模样就是‘狰狞’。”我想翻阅那本字典的阴谋就这样落空了,虽然有点怏怏有点悻悻,但是水老师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解释词语却使我受益匪浅。谢谢您,老师,您把抽象化为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让我无须死记硬背至今仍能记住许多词语的含义,也使我真正体味到语言的特有魅力。 水老师教我们初三语文并不拘泥于课本。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什么东西,不像今天的学子这样“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在题海泅渡中苦苦挣扎。水老师在课堂上常常给我们读一些课本以外的文章来开阔我们的视野,滋补我们精神上的贫瘠。他给我们读李准的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老兵新传》《小康人家》,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一个个都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一样感到有说不出的惊奇。我们在喜欢李双双的率直泼辣、敬佩老战的坚强刚毅、鄙薄全知道的自私刁蛮的同时,还知道了什么是电影文学剧本、什么是特写、什么是旁白、什么是蒙太奇、什么是戏剧化情节。为了尽快了解人物的命运、记住其中喜爱的台词,我们一个个勒紧裤腰带,把从牙缝里抠出的菜金拿出来买了李准的《春笋集》。水老师有一本厚厚的剪报,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像“春天的薄冰像像玻璃一样明净,马蹄踏碎玻璃下的天空;长鞭催促运化肥的大车,车轮在天上隆隆滚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雪花飘,一片片,轻似鹅毛软如棉”这些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文字就来自那本剪报。水老师很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剪报,借给我们抄录。潜移默化中,我们班许多同学也有了自己的剪报本。为了充实自己的剪报内容,我们开始订一周四版的小报;为了寻觅自己喜欢的文章,我们好些人都像今天的拾荒者一样,见到个纸片就赶紧捡起来看半天。水老师,每当我翻阅旧日的剪报时,都会想到你,谢谢您,老师,您让我知道语文不止在课本里。 水老师很善于把语文学习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去看电影《朝阳沟》,电影中出现社员们锄地的画面:许多社员动作整齐划一地锄起锄落。散场后,水老师不失时机地告诉我们:“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人们锄地有快有慢,不可能整齐划一,但舞台上如果照搬现实,就失去了劳动的美感。” 伟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后,我们学校闻风而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为了宣传雷锋的事迹,学校决定组织一场学雷锋歌咏比赛,但是除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么一首,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切合主旨的歌曲。这时水老师出手了,他利用现成的民歌曲谱,根据雷锋的生平事迹撰写出五首歌词并亲自教我们演唱;他还一遍遍耐心指导我该如何朗诵串场台词。比赛的结果不用说你也会猜到,我们班夺得第一。如今,50多年已经过去,许多往事都如烟云一般从我的脑海中消散,但是我没有忘记水老师用一腔激情撰写的朗诵词:“高山的青松堤岸的柳,不畏风雨生命悠久。雷锋啊,你就是苦难压不倒的青松,你就是生命力旺盛的翠柳……”我没有忘记水老师撰写的学雷锋歌词:“好雷锋,好兄弟,扛起矛头才十岁;党的怀抱成长起哟,嗨/嗨/哟嗨哟,嗨哎嗨/嗨哎嗨/哟嗨哟……”原因很简单,这些使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语文。水老师,谢谢您。 初中毕业后,能够再次聆听到水老师教诲,已是10年之后。那是一个“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特殊年代,为了贯彻毛主席“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指示,县里召开了业余作者创作交流会,我和水老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会上,县里主抓文艺创作的头头对一个《红炉新铁》的小剧本大加推崇,说它是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好剧本,是工农兵占领戏剧舞台的样板,所以他已经指令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即原县剧团)精心排练,要求与会者认真观摩学习。这个剧本讲的是一个堪称天方夜谭的离奇故事。故事说,农忙时节某生产队的脱粒机出了故障,一根螺纹钢坏了。资产阶级唯生产力论的代表生产队长要派人进城购买,贫农出身的老铁匠坚决反对,主张自力更生,用他那打造过无数镰刀锄头的铁匠炉来锻造螺纹钢。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一夜叮叮当当,螺纹钢居然成功地被锻造出来了!老铁匠用事实大长了贫下中农志气,大灭了资本主义当权派的威风,如此云云。散场后,我请教水老师对这个戏的看法。水老师皱了皱眉头,说:“闭门造车啊。这些人口口声声说与工农兵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坐在家里瞎编。螺纹钢是什么东西?不说别的,那螺纹是锤子能砸出来的吗?就算你能够砸出,你淬了火,结实吗?能够保证用在脱粒机上不出安全事故吗?”水老师顿了一会儿,接着说:“违背了常识,违背了真实,这样的剧本注定是短命的。” 水老师的这番话振聋发聩,我久久无语。我要谢谢老师的信任,谢谢他无私的教诲。要知道,那是一个文字狱盛行人人自危的特殊年代,有位教师就因为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爱国”“爱民”“爱党”就被指控为“爱国民党”,斗得吐血不止,谁还敢口无遮拦啊!水老师一生也曾坎坎坷坷灾难连连,但是为了让我这个学生明白“真实”是文学也是语文的生命这一要义,竟然无所顾忌直言不讳! 老师,弟子谢谢您!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