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
正文 | 摘 要: 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一个聪明、热情、爽朗、泼辣并具有同情心的婢女。与诸多封建社会的婢女不同,她具有知人之明、善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懂得以礼反礼,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中善良、淳朴、爱憎分明的代表人物,是充满爱心、玉成他人之美,无私无悔的“好管事者”。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她是一个极具生气和活力的人物,她的形象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 关键字: 西厢记;红娘;知人之明;明辨是非;助人为乐;以礼反礼 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双璧”的《西厢记》 ① ,自问世以来,家喻户晓,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这一理想的爱情主题。这是《西厢记》的点睛之笔,它既表达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心愿,同时也具有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深层内涵。 王实甫《西厢记》是在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莺莺传》中的红娘,几乎没有什么惊人的举动,而到了《董西厢》剧中,随着作品主题的深入,红娘作为下层人物的代表,实际上承担了与封建势力(包括老夫人)短兵相接的战斗,是一个极富有同情心的勇敢者形象。经过王实甫的精雕细刻,这一形象更加丰满,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厢记》善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剧中的人物个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红娘、张生、莺莺、老夫人、惠明,都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如莺莺是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叛逆者形象;张生是情真意专的志诚种、聪明多才的傻角。红娘的形象也非常成功。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机智泼辣,热情直爽,并具有胆识才干,口齿锋利的红娘。剧中红娘在崔张爱情故事里的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和促成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婚姻;二是同老夫人及郑恒进行斗争。她的性格特点也就在这两方面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卑贱者形象。 一、 聪慧、细心、有知人之明的红娘 红娘的知人之明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基础,并且这一素质贯穿文章始终。 首先,红娘以她的聪慧可爱崭露形象。 戏剧一开始,红娘便随着莺莺的出场而初露形象,十分可爱。老夫人让她问长老何时与老相公做好事,她到了长老处,先是问“长老万福”,举止端详,没有半点轻狂,语言得当,且在张生观察中她“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眼望,眼挫里抹张郎”,她与张生曾有一眼之交,而此时见了张生,且用机灵的眼睛偷偷斜视张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红娘此举,可知她外表灵俐心又细,她想从其中发现点什么。当与长老说完话时,要长老亲自带她到佛殿看看准备的情况,这一行为老夫人并未嘱咐她,灵慧的她正是办事稳妥,深得老夫人的信任。 在红娘办完事返回的途中,遇到张生拦路自报家门,却遭红娘抢白,她搬弄孔孟之道嘲谑张生,用老夫人的“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人莫敢犯”来告诫张生,整整一个话语尖刻、聪明伶俐的可爱形象。 其次,她又以灵慧细心和对莺莺的关心体贴来伴莺莺左右。“赖婚”描写到红娘不懂小姐情窦初开的少女天真纯洁的心理,内心自语自问:“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自见了那生,便觉心事不宁,却是如何?”既表现红娘的灵慧细心,观察力强,又显示红娘对小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更补叙了红娘在初遇张生,听其自我介绍和张生、莺莺隔墙酌诗时,皆未懂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天真纯洁,不谙世情。莺莺不将心事说与红娘听,一则因红娘早晚侍候外又是母亲派来“行监坐守”的丫环,二则因少女的羞涩和相国千金的矜持,当然不肯将暗恋张生的内心秘密透露于她,于是红娘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对小姐的了解来行事。 接着,红娘凭着对莺莺性格的了解,谨慎地处理她们之间的矛盾。在老夫人赖婚后,张生病倒,莺莺派红娘探望。张生一见红娘,犹如看到救星,马上恳求她传书递情。红娘立即想到莺莺的反应,怕她翻脸斥骂,扯破书信。故红娘将张生简拿回后想:“我待便将简贴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我只将这简贴儿放在妆盒上,看她见了说甚么。”这些充分说明红娘对小姐的性格很了解,明知她有许多假,于是采取了不直接给小姐的方式。但当小姐“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时,小姐发怒了,将怒气发向红娘,果然在红娘预料之中,所以红娘仔细审视她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在莺莺一连串严厉训斥之后,立即迎头反击。既为自己辩护“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且咬住莺莺:“是你小姐使我去”,更抓住莺莺做祸首,说:“你不惯,谁曾愤”,最后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去夫人行出首去来”,彻底攻垮莺莺的反扑,急得莺莺一把“扯住”她,改口“我逗你耍来”,只好再次恳求:“好姐姐,你说我听咱”。两位少女的这唇枪舌剑,极为有趣,红娘细心聪慧,对莺莺的深入了解,即以知己知彼而取得胜利。 此外,红娘自幼生活于崔家,对老夫人也是了解至深,她一开始就向自报家门的张生说明,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于是在她与小姐夜间上香,小姐与张生对诗之后,她就催“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怪”。此处是在关心莺莺,同时她更清楚老夫人的行事,故催小姐。当崔张私下定了终身后,被老夫人察觉,老夫人首先提问红娘,因为是红娘去照顾服侍莺莺并监视她的。红娘先怪“小姐带累我也”,批评小姐不注意隐秘,故而走漏风声;接着又猜想老夫人如何责问自己,还可能动用家法,粗棍抽打,不觉感叹来。红娘到老夫人处,经老夫人的一声“小贱人”,果真拿出了红娘料中的粗棍,要行刑,情急之下,红娘急中生智,经过推托—承认—反攻,终于让老夫人不得不当场心服口服地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从而幸免于难。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红娘这一胜利,又是因为她对老夫人的行为、情态的细心观察和自己的聪慧机智,使自己化险为夷。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她平时对老夫人为人行事的了解和长期细心的观察,所以才能在这种情急之下迸出智慧的火花。 二、明辨是非的红娘 红娘的明辨是非是促成崔张爱情、婚姻的关键,这一品格在老夫人赖婚后表现的最为突出。 红娘自幼贴着莺莺长大,虽没有莺莺吟诗作文的能力,但耳闻目染的也不少,在她初露形象时即展现了一个大家的丫环风范,可称近朱者赤。对待崔张的爱情态度,在老夫人赖婚之前,她的反应是不甚明显的。赖婚以后,她看到了“是非曲直”,从此则明确地站在崔张一方,给他们以同情和帮助。 首先,老夫人赖婚后,她主谋了崔张听琴戏,以咳嗽为号,积极撮合两位有情人,而这场听琴戏却成为崔张爱情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其次,表现在红娘被小姐唤去看张生病的轻重,上场时红娘唱道: P 128 [混江龙]谢张生伸态,一封书到便兴师。显得文章有用,足见天地无私。若不是剪草除根半万贼,险些儿灭门绝户了俺一家儿,莺莺君瑞,许配雄雌;夫人失信,推托别词;将婚姻打灭,以兄妹为之。如今都废却成亲事,一个价糊突了胸中锦绣,一个价泪温了脸上胭脂。 [油葫芦]憔悴潘郎鬂有丝,杜韦娘不似旧时,带围宽清减了瘦腰肢。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指;一个丝桐上调异出离恨谱,一个花笺上删抹成断肠诗;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传心事: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 ② 红娘在[混江龙]中对张生请兵解危的大恩大德非常感激,对夫人食言赖婚则进行了谴责。继而用[油葫芦]指出夫人失信造成严重后果,对崔张的相思之痛表示真挚地同情,这些充分表现了红娘的善良、明辨是非、富有同情心。 再次,表现在红娘百折不挠地帮助崔张。尽管莺莺的误解和欺骗使她一度蒙受委屈,却仍然义无反顾,完全与一般意义上的丫环为取悦小姐而惟命是从区别开来。 在第三本第一折中,红娘看到张生痴情憔悴,很是同情,并向张生保证要尽心撮合,但她充分了解莺莺的个性,所以行事审慎而灵活。她惟恐当面递简会惹出麻烦,便悄悄的将张生的简贴放在妆盒上,静观小姐举动。当莺莺“决了”时,她便泼辣的反唇相讥,以快人快语撕破莺莺的假面具,在尖酸热辣中透露出她的促成好事的热忱。当下小姐又让红娘传简给张生,竟将简丢在地上,拂袖而去。红娘因此以为莺莺真怒斥张生,只好硬着头皮去给张生,张生听红娘说“不济事了”,情急中责怪红娘“不肯用心,故意如此”。红娘吃力不讨好,竟然两头受气,在小姐处她不敢发火,在张生面前则可以不客气地马上指斥:“先生受罪,礼之当然,我为甚来?争些把红娘拖犯。”并劝告张生罢了念头,“早寻个酒阑人散”。张生急跪在地上,扯住红娘不放,硬求她“救得性命”,红娘这才将小姐绝情的回信给他,让他彻底断了此念。谁知张生看了竟喜不自胜,大出她的意料之外。张生被红娘三问所逼,“你读与我听”、“你解与我听咱”、“端的有此话么”,张生将书简内容读给她听,并作解说。红娘闻言大怒,莺莺当着她的面怒斥张生,却于信中约张生幽会,这样的欺骗行为已很可恶,结果仍让她传递情书。“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著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红娘全心全意帮助小姐和张生,小姐竟然完全不信任她,当她外人,还有严厉的老夫人在一边,红娘真是三下里“做人难”。 尽管如此,红娘还是以她的善良、热忱、同情心继续帮着两位痴情人儿,智斗夫人,舌战郑恒。 在“争艳”一节中,郑恒的出现,使崔张的婚姻再次面临威胁,于是红娘又一次冲锋陷阵,竭尽全力的捍卫崔张婚姻。她无情的揭露了郑恒的无耻嘴脸和丑恶灵魂:“你倚兄仗势欺人。”“硬打捱强为眷姻,不睹事强谐秦晋。”咒骂和讽刺郑恒“乔嘴脸,腌躯老,死身分,少不得有家难奔”。当郑恒贬损张生为“穷酸饿醋”时,红娘反驳道:“你道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她给张生、郑恒的人品各下了果断而明确的结论:“君瑞是君子清贤,郑恒是小人浊民。”她为崔张爱情唱彩:“佳人有意郎君俊,我待不喝采其实难忍。” 通过舌战郑恒,再度展示了红娘的正直、热忱、明辨是理。 三、不贪己利、助人为乐的红娘 红娘帮助崔张之恋,是无私的,完全出于成人之美的高尚动机。 在第三本第一折中,张生求红娘传简,并感激道:“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不慕名利的红娘用挑酸的口气说:“你个馋穷酸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红娘虽是个婆娘,却有志气,她完全是“可怜见小子,只身独自”,才做此行为。而且在张生再受红娘帮助而重申“小子不敢忘”时,红娘为崔张好事多磨即将达成心愿而庆幸,并诚挚地祝愿“要你满头花,拖地锦”,再次谢绝张生的金帛相谢。可见红娘的所做并不为钱财,完全是出于热情,助人为乐,才决心促成一桩美好姻缘。 接着在“请宴”中,张生担心没财礼馈赠莺莺时,红娘立即回敬说:“凭著你灭寇功,举将能,两般儿功效如红定。”这一举动与后来她对前来争婚的贵公子郑恒的嘲讽形成对照:“你值一分,他值百分,萤火焉能比月轮?”正如金圣叹所说:“世间有斤两,可计算者,银钱;世间无斤两,不可计算者,情义也。如张生、莺莺,男贪女爱,此真无与红娘之事,而红娘便慨然千斤一担,两肩独挑,细思此情此义,真非称之可得称,斗之可得量也。”明确显示出红娘不趋炎、不势利、重恩德情义的美好形象。 于是,红娘的名字便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四、泼辣风趣、以礼反礼的喜剧形象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反封建礼教最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而且又是讲“道学”的次数最多的一个,她的语言极其泼辣风趣。红娘在与张生、莺莺及老夫人的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演绎出了她成功的喜剧形象。 在“借厢”一折中,张生一番真诚遭到她的抢白:“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红娘爽快泼辣的性格得以初现,伶牙俐齿地揶揄,甩出一大串孔孟大道理,对张生的酸腐反唇相讥。 红娘凭着这张巧嘴,在夫人赖简而造成了僵持和尴尬的局面时,红娘又一次搬出“孔圣之书”、“周公之礼”的封建教条训斥张生,这些看来是冠冕堂皇的斥责,在剧情上却为崔张解围,并平息了这场风波。 红娘在与老夫人的冲突中,凭着她的知人之明,在“拷红”一场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位地位卑贱者的胜利形象。面对老夫人的拷问,她看否认行不通,立即背水一战,指出“乃夫人之过”。而且具体指出两条:一是言而无信,悔亲大错;二是悔亲之后又不令张生及时离开,留下他与莺莺同处,给予可乘之机。接着又以维护相国家谱说服老夫人,最终老夫人以理屈词穷而妥协了。红娘的慷慨陈辞,势如破竹,用封建纲常的语言,保护违反这种纲常大义的“私情”,即以礼反礼。正如王季思先生所说:“喜剧以卑贱者的胜利,赢得观众的喜爱;同时以高贵者的失败,博得观众的笑声。”“拷红”正是这样的典型喜剧,这一胜利是对以老夫人为代表的整个统治阶级斗争的胜利。 红娘并非遵儒奉礼的酸丫头,却搬弄孔孟之道嘲弄张生,说服老夫人,封建之礼在她这里变成了维护自己及崔张爱情之礼,从而这位善良、热情、勇敢、聪明、机灵的丫头的喜剧形象便十分饱满地跃然纸上。 综上可见,伟大的剧作家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所塑造的红娘形象,从《西厢记》的发展来看,也有其历史原因。 《莺莺传》的作者生活于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莺莺传》中红娘作为下等阶层的代表,出现很少,更得不到处于上层地位的作者的重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金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渐渐下滑,这样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红娘活动较多,并且赋予她许多美好品质,代表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发展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由于作者生活于元代,蒙古统治者将所俘军民和百姓均作奴隶,人数众多的奴隶处于社会最下层,经济政治上无权,更不要说人身自由权。与此同时,在蒙古统治下,重武轻文,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王实甫正是其中的一员,对下层人民十分了解,他塑造的红娘正是下层人民的一个代表,也是作者婚姻观念的化身。她在崔张爱情中牵线搭桥,表达了作者的“自古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她和崔张一起会演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西厢记》。同时,红娘这一形象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如《红楼梦》中的诸丫环形象都深受其影响,它再现了一个个个性独特的丫环形象,更富有艺术欣赏价值! 注 释: ①王实甫著、孟庆茹评注:《西厢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见前言第一页. ②王实甫著、孟庆茹评注:《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文中《西厢记》引文均见此书.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著;孟庆茹评注.西厢记[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 [2]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 [3]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4]张国风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史)(三)[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4. [5]黄三竹、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4. [6]刘奉义评注.西厢记[M].吉林云史出版社,2001.7.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