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老家的四次盖房 |
正文 | 老家的四次盖房 ? ????????????????????????????????????? ??? 前几天,接到老家父亲的电话,说是准备盖房。我很是吃了一惊,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早该安享晚年了,为什么还要硬撑着盖房呢?我感触颇多,不由得想起了老家我印象中的几次盖房。 ??? 第一次盖房时我大概两三岁,没有什么记忆。估计是在七四年左右,那时还是生产队,听父亲讲我们家“一穷二白”,父亲是老大,下面有五个叔叔和姑姑,而成家后的父亲母亲又要自己盖房,还不能影响上班,为了多挣几分公分养家糊口,父母往往都是上完工抽空从村北大塘里拉土垫宅子。我那时因为营养不良常常闹夜,往往母亲照看我,父亲一个人担负着创业重任趁着夜色拉土,熬了两个周的夜才把宅子垫好,父亲年轻时身体动过手术,不能干重体力活,两周下来累得父亲骨头像是散了架。然后是拉土和泥,熬夜打墙,晚上打一段墙,白天等墙体稍干再修理。碰上雨天还要用塑料布苫好,否则前功尽弃。大概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父亲一个人总算把墙体打好了。麦子种上后是一段农闲时间,父亲向队里请了长假,约本家族的几位叔伯加班盖房,没有什么工钱,算是几位叔伯义务劳动。尽管如此资金上还是捉襟见肘,父母东借西凑,欠了几家亲戚的人情。椽子全用地里生长的葵花杆,房顶全用麦茬子苫蔽,末了还占用姥姥家几根檩条。费了好大的功夫总算是盖起了两间难能可贵的草房。 ??? 在这两间草房里,母亲生下了弟弟妹妹。在这两间草房里,父亲和母亲带领一家人艰苦奋斗,度过了那个激情燃烧却物质匮乏的年代。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给个人,原本属于知识分子的父亲获得了解放,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父亲很有致富智慧和发家眼光,他和母亲在家里大养长毛兔,在地里种了大面积的红花药材,不到几年,迅速积攒了一些当时看起来不菲的财富,成为了“先富起来”的典型。而此时的那两间草房也早已几处漏雨,墙裂了几道大缝,摇摇欲坠。加上我们三个孩子渐渐长大,于是父亲母亲合计着要盖三间砖瓦房,那时改革开放刚起步不久,农村普遍还没有致富,农民腰包大多还是瘪的。砖瓦房是当时“先富”的显著标志,这成了村里的新闻。父亲备足了盖房的材料,在1982年花钱请泥水匠盖起了当时设计一流的砖瓦房。房子盖好后父母显得很骄傲,因为他们是老家村里第二家盖起砖瓦房的。此时的我和弟弟妹妹相继从小学读到了初中,在父母的教导下,我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成了父母生活的动力。 ??? 1988年,父亲通过在外地几年的跑生意,又积攒了点资金,便趁着资金结余筹划在三间瓦房东面再盖五间砖瓦房。按父亲的打算,我和弟弟能考上大学更好,如果落了榜,我和弟弟成家后各住三间,他和母亲住中间的两间,算是都有房子住。经过父母一个冬天农闲的加班加点,把五间房子的宅基地垫得高高的。第二年春上,房子动工了,不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宅基地上耸起了五间打眼的砖瓦房,惹来了不少村人羡慕的眼光,父亲和母亲感觉活得体面了不少。 ???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弟弟妹妹接连考入了高中,吃住在外,尽管省吃俭用,费用还是高得家庭不堪忍受。从九三年开始,四年时间我们家走出了我们兄妹三个大学生,这成了父母永远的自豪,可家境彻底到了崩溃的边沿。好在父母善于经营加上勤奋,总算是没落下债务。随着后来我们相继参加工作,家境渐渐好起来,父亲母亲完成了操劳大业,心情也渐渐好起来,脸上开始挂满笑容。 ??? 老家紧邻周口东新区,近几年,城镇化在老家飞快推进,大田地不断被征用,世代以地为本的老家人极不情愿地告别了土地。上年年末,老家的土地被周口一家学校征用,父亲母亲得到了十几万元的土地赔偿款。得到土地赔偿款的老家人大搞住房建设,村落里迅速立起了错落有致的小楼群。父母大概出于内心的不平衡吧,他们想让孩子回家探亲有个光彩的房子住。于是准备推到原先的八间砖瓦房,要盖起二三百个平方的两层楼房。我和弟弟妹妹原本反对父母以残年余力盖房,因为我们三个都常年在外工作,无暇顾及盖房。可父母主意已决,我们只好作罢。好在这次建房父亲没操多大的心,“工程”全包给当包工头的我的堂叔,缺什么材料父亲打几个电话让人送来,估计不出一个月,一幢气派的“别墅”就可以拔地而起了。最让父亲自豪的是:这次盖房子是自己设计的,里面有人本化的走廊和科学的楼梯。 ??? 回忆三十多年来,父亲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四次盖房。从草房到砖瓦房再到如今的钢筋水泥楼房,每一次“动迁”,都倾注了父亲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而如今父亲真正住上了称心的房子。细想一下,四次建房,不正好诠释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吗??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