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环者,归还也——情思深深话《孔子》 |
正文 | 环者,归还也 ——情思深深话《孔子》 认识孔子,从中学课本中节选的《论语》片段开始,记得那时年纪小,只知道读的摇头晃脑,从老师那里得到模糊的影像——孔子是古圣人,可他那么高高在上,也就和我没什么关系了。后来,大学里再有机会接触到,可那晦涩难懂的文言,有点让人望而生畏。近来,《孔子》作为电影出现,从期待看到,到真正看到,再到值得再看的心理过程中意识到,含情的影片最能打动人,并且这种情感是持久的。 《孔子》中的一句台词“环者,归还也”,其实最能代表我们现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累了,想回“家”了。这个“家”就是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而《孔子》就像季孙斯把玉环还给孔子那样把那个质朴、自然、情深义重的内心世界还给了观众。 师生情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影片选取颜回救书、冉求归鲁、子路救卫等具体事例渲染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情谊。颜回救书,当颜回再冰窟中,几次从水底捞出孔子著书时,胡须花白的孔子在冰洞边缘,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地呼唤着“回,上来,咱不要了”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都会为之动容,不觉已感动的泪流满面;子路救卫,更是选了典型的事例,传达孔子作为老师的责任,一方面对自己的弟子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对其加以指导;另外,几十个人喝一碗马肉汤的情景,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好德情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又是文明之象征,无论哪个时代,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文明是任何时候都需具备的。崇尚道德,对品德精神层次的追求是《孔子》的又一亮点。其中对“子见南子”的诠释,正是因孔子有高尚情操才能面对卫君夫人南子的过分举动做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回答,才得到卫君夫人的“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对颜回之死的安排,意在说明颜回舍生救得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对孔子教育弟子语录的选取——“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为官者,每日当外正衣冠、内正品德心灵”等都是对品德、礼仪方面的要求。孔子即使沦落为“丧家犬”,也不曾忘记礼教众人。周游列国时,遇到不理解,甚至嘲笑,孔子是以礼避之,始终怀抱自己的礼教理想并为之奋斗。 思乡情孔子经过十几年的周游列国,至68岁回鲁国。其须发灰白,衣衫褴褛,微驼的背上略粘尘土。高大的鲁国城门前步履蹒跚的背影,让人想到家,想到家中的老人。这位情思深深,而没有任何邪念的,一心推行仁政的游子,在经历了颜回的音容笑貌犹在人已去的痛苦,子路临死还紧记他的外正衣冠的慰藉之后,终于回到故乡。心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双腿下跪,深深叩首。那个瞬间,让人觉得一个时代,一个国家能有此人、此事,足矣。 《孔子》让一位曾经高高在上的圣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鲜活起来;《孔子》用人间真情感动了人们,相信这“情”是持久永恒的;《孔子》让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暂时忘却了对金钱的渴望、对名利的追逐,回归那种质朴、自然的境界,在那数次感动的时刻领略到的不只是圣人的伟大,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些什么。 《孔子》是一部极富文化内涵的史诗电影,它没有浅薄的招摇,也无意与火爆《阿凡达》争宠,只是一种简单的自我存在,只是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回顾,只是一点给有点远离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儿女的提醒,任何题材的电影都可以拍,但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内涵和兼职意义,《孔子》正如《幽兰操》中语: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