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临水第一分宫:大甲邹洋毓麟宫 |
正文 | 临水第一分宫:大甲邹洋毓麟宫 阮以敏 坐落在古田县大甲镇邹洋村的毓麟宫,原称水尾宫,始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是古田县境内现存109个临水夫人宫庙里最早的临水分宫建筑。因其年代久远,2012年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临水宫主持黄光辉亲自授牌“古田县临水祖殿第一分宫”。2014年,曾有台湾信众20多人专程到邹洋参观祭拜。2016年5月,市、县民宗局确认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历经660多年的毓麟宫,是古老民族神缘文化标志,也是古代淳朴百姓精神归宿,更是大甲及周边乡镇村民信众祈福圣地。 《邹陵志》记载:“毓麟宫,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十五世子瑜公创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户盛丁繁,改迁村尾水口。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族人又以水口紧密,神宫镇塞,嫌于未尽善,不如旧基之为美,而移其宫于旧址,并鼎建门楼、华表及下廊两庑。”邹洋毓麟宫,坐东朝西,占地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正门门楼上嵌有直书“毓麟宫”牌额,下镶镂空龙凤、鹿、鹤木刻,意喻龙凤呈祥,福禄长寿。再下题“邹陵胜景”四字。大门上下联书:“毓麟宫中涵万象,邹陵胜境起灵光。”大门屋宇为单檐歇山顶,四根立柱撑起硕大雨盖,屋檐下五层华丽斗拱由外而内层层收缩。正殿是主体建筑,五开间、三进深,中间稍大,次间略小,梢间渐小。由康熙年间邑庠生(本地秀才)阮任亨作《重建神宫记》悬挂于大门后正上方,其中写到:“……邹陵之卜宫址于水尾湖滨也,自子瑜公始,而子瑜公之所创建神宫也,自元至正壬申辰始迨。……余叙述遗事而嘉后人之能继其志也,于是乎记。”前人之述甚为详尽,可以佐证毓麟宫确实建于元朝。穿过天井,登上七级石阶,即为大殿,正中是陈靖姑神像坐龛,雕工精细,对研究元代古建筑具有很高价值。左次间供三奶夫人,右次间供东岳泰山大帝、张圣君,左侧梢间供观音菩萨,右侧梢间供虎、马将军,梢间殿堂两侧供三十六宫婆。夫人协神高元帅、邓元帅、王太保、杨太保站守于殿堂中央两旁。殿堂中央设有藻井,彩绘“龙飞凤舞”的图案。天棚上绘有凤凰彩画,庙内的大梁有上下梁,上梁书:“大元至正壬辰九月丁丑吉日始祖公阮子瑜创立”,下梁书:“大明嘉靖己未岁十月初十丁未辰时重新鼎造”字样。宫壁上画着麒麟、獬豸、龙、虎、狮、豹等。前廊宽2米,墙体绘有清代阮志乾的壁画“渔、樵、耕、读”,及阮锦坤的工艺竹编“双龙抢珠”障扇,伊苏扶主,闵子拖车,杨震拒金,苏武牧羊,渭水求贤,阮籍坦腹,承彦吟雪等人物故事,很有励志教育意义。其中鸭子嬉戏壁画,颇为传神。池塘边,四只鸭子,神态各异,或闭目养神,或衔草嬉戏,或飞跃空中鸾凤和鸣。以“鸭”“雅”谐音表示“大雅(鸭)之堂”“雅堂生辉”,四季生财。“鸭”在古代泛指鸳鸯,又水边生寓意和美甜蜜,这是中国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寓意方式。因其年代久远,至今保存,弥足珍贵。下廊墙体左右分别书有:“云间树色千重秀,竹里湖光一片明”联,上廊墙体左右手书:“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联,简练概括了毓麟宫所在地秀丽风景。另一联:“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康熙皇帝曾题字于杭州净慈寺,乃出自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毓麟宫的建成跟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元代间,邹陵境尚无境主(俗称“土主”)。阮氏二十五世孙环公,名子瑜,在湖南经商,后因长兄琳公病故,遗孀余氏思钱粮户役浩大,女流之辈难以综理,便唤佃户张一琅前往湖南,告之在外经商的环公,于是环公从楚归里,抚侄犹子。环公见多识广,深谋远虑,请来堪與大师,根据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等作了规划。凿三湖七井、造风景林、建水尾宫,重修祖屋,拔石镇湖,架桥锁口,为的是遗泽子孙,造福后代。村民正在酝酿奉何方大神祀于宫里,一天,有个连江客商挑盐至大桥一带叫卖,夜宿临水宫,梦中陈夫人对他说:“我要去邹洋,保佑一方,你当助我将神像带走。”客商就回答她:“神像如此之大,怎能运去?”陈夫人说:“我像木雕可拆。你不妨拆了它,用你的苎麻衫包裹,避人耳目,我会保护你一路畅行。”天刚佛晓,挑盐客就起身,从中村过梳妆桥,翻过红亭隘,经鹤塘、杉洋,一路匆匆,一路打探,赶到大甲邹洋,村人因知是天意,感激不尽,设宴酬谢,将神像郑重安放于水尾宫里。翌日,临水宫庙祝发现神像失踪后,便组织信众四处侦查,得知已经到了大甲邹洋,于是就安排强劳力趁夜去邹洋要将神像偷抬回来。第一夜自村水尾顺通道至亭洋,转入鼓头岗,下柿糗兜,经水尾桥又上松林头,又折回邹洋村。次夜,复从神宫循王家珑,下火路,经天树(水杉)兜,又回到了邹洋。不管怎么走,神像就是抬不出村。来人此时领会到原来神明属意邹洋,于是便跟村民说了此事,村人听闻后欣喜万分,正式供奉临水夫人陈靖姑(大甲一带俗称“大侬奶”)为境主,并改水尾宫为“毓麟宫”。从此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邹洋村都会设醮迎神,表达对陈靖姑的敬重之意,以祈护国佑民,历久成俗,几百年不改。 邹洋村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莫过于请香接火,为陈靖姑娘娘所奉上谢神戏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大甲村浮坪亭接香火,陈夫人巡游大甲村五境(北境、漳源境、溪源境、潮源境和邹陵境,为和睦相处与经济交流,五境族首在清康熙三年协商共同建造五境堂,主祀神陈靖姑)和十五巡游邹洋村全境,大甲人尊称“迎奶娘”。 请香接火仪队回到村后,举行大规模的巡境分香活动,仪队沿村全境逐条街巷挨家挨户巡游,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守候门前路口,摆香案迎接圣火。邹洋村民为了感谢陈夫人的当年庇护和祈求保佑来年的合境平安吉祥,都会设醮迎神,沿着陈夫人当年来邹洋的路线游行一遍,表达对陈夫人的敬重之意,在游行完毕后,请陈夫人在俱乐部观看谢神戏,谢神戏会连续加演三天,这个节日是邹洋村村民最重视的盛大节日,甚至超过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在外工作、经商的乡人都会赶回邹洋祭神、看戏、会亲、叙旧,所以在这三天内整个邹洋村热闹非凡,各家欢聚,大办宴席,欢迎各地亲朋好友。民间信仰文化通过毓麟宫陈靖姑这个神圣的载体,以“迎奶娘”、请香接神、谢神戏、合家团聚等形式得以传承。 在大甲,特别是邹洋,史上还曾有“祈雨”习俗。每逢干旱之年,村中长老便组织商讨,择定祈雨日期,各家各户吃素禁荤,写就祈雨黄榜,由老宿人背疏前导,抬出毓麟宫“大侬奶”(陈靖姑),在执事和首事的带领下,鸣锣开道,列队前行。村民们沿着每年正月游行线路,高呼祈雨歌谣:“旱魃深为虐,晴空无片云。苗枯如草槁,田裂似龟纹。匍匐呼天听,哀号达上闻。愿施甘澍雨,俾众得耕耘……”唱毕,燃鞭炮、击打鼓、放神铳,声震四野。不但热闹,而且气派。如有雨,则停止游行,否则重新再游行至雨下。据说,最多游三遍必有雨下。陈靖姑当年就是因为福建大旱,民不聊生,毅然脱胎祈雨,促成天降甘霖,造福万民。村民们信奉陈靖姑,相信仁爱的陈靖姑必能救苦救难。 历史与传说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大甲本土特色的陈靖姑民俗信仰文化。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