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花桥故里 |
正文 | 花 桥 故 里 ◎ 阮以敏 故里花桥之名源自何由已无从考证,据村中多位耄耋老人自述,曾闻长辈谈起,古桥为木廊桥,横跨东西,精雕细琢,工艺精美,花样百出,乃当年十里八乡唯一大桥,遂有花桥之名。新娘路过,都要下轿步行。盖因此,自然村取名曰:花桥头。老人们所见,唯有三根水杉铺就的木桥,旧时花桥几时被拆毁,竟无记载,也无人知晓。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木桥出现腐烂,拆卸重修为石桥。 花桥之头地势平坦,良田肥沃,其形似蛇,沿院后山脉蜿蜒而下,头从山垱抬起,眺望远方。十里八乡大户人家便动土迁居于此,自然成村,形成“富人区”,沿街两旁家家户户商铺林立,柜台连排。杂货店、裁缝店、小吃店、青草店、客栈、布庄、油行、茶行、面坊、豆腐坊、织布坊……。一时商贾云集,当地乡绅名人齐聚,渐成闹市。主街雨亭从街头延伸至街尾,方便村人过客雨天往来不需打伞。溪石铺就的石路,沟沟坎坎,见证了花桥故里的年代久远。村民姓氏繁多,以阮姓为主,还有彭、余、陈、林等姓氏,不如彭厝里、陈厝里、溪边里、董洋里等乡村姓氏之纯正。本家大厝教堂里,雕梁画栋,民国时期还曾是乡公所之所在地,虽然很多村庄都有财主的特色大厝,但有花园、鱼池、围墙且还有炮楼拱卫的却不多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通的发展,以及当时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喧闹的乡村自然而然日渐式微,繁华已然不在。许多商铺或关门歇业,或改换门庭。高高的柜台,便成为了乡人们饭后茶余聊天时的座椅。到我四五岁返乡定居之时,记起的只有杂货店、裁缝店、豆腐坊、面坊、油行之类。 祖先们在溪边择地建屋,择邻而居,既为方便生活,更希冀在有风有水的地方,造就瓜瓞绵绵。母亲河——大甲溪,源头仅为院后山脉汇流而成,自溪边里自然村顺流而下,清澈见底,可见成群鱼儿游往。每日清晨,乡人们都会到溪边挑水,装满大水缸,准备一天的饮用、洗漱。因为经过一夜的沉淀,水质特好,没有污染。大大小小的石潭,便被命名为:“牛潭”、 “龙潭”、“鸡角潭”……,因此,游泳的方言也俗称“游潭”。村妇村姑每天都会到溪边洗衣服,三五成群蹲在溪边,找块大石头,搓洗起来,期间不乏欢声笑语、嬉笑怒骂。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源渐渐枯竭,再加上环境污染,溪流便仅为排污了。每次返乡,对景徘徊,往事成风,总是感慨不已。好在现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计划全面改造溪岸,铺溪底、设管道,要恢复绿水青山。 每年,油茶籽(俗称橧籽)和油菜籽收获的季节,油行便开始忙碌起来。老师傅提前清理卫生,然后坐等乡人们送货上门。收来的油茶籽和油菜籽晒干了,再放到锅里炒香,然后倒进巨大的圆形石砌凹槽里,由老黄牛拉动巨石,不断打转碾压成粉末,清扫出来装入蒸笼蒸上许久,热气腾腾倒出来用稻草包住,圈上三个铁箍,做成直径大约40厘米左右的圆形茶饼,然后拆下外围的两个铁箍,一块一块放入一棵大树凿成的凹形槽内,插上木尖,便开始榨油了。五六个大汉,推动着悬挂的木桩,在把头老师傅的吆喝下,齐齐喊着嘹亮或沉重的口号,或者家乡民谣,木桩撞击着木尖,清澈透明的油便汩汩而出,其情其景煞是令人心驰神往叹为观止。榨油后的饼粕,即“茶枯”,俗称“橧枯”,内含丰富的茶皂素,是一种天然的优良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做洗涤剂,还具有洗发、护发等功效,是天然的绿色洗发剂。儿时的我们在这个季节总是天天到此游玩,除了好奇,还可以闻闻四溢的浓香,沁人心脾,气爽神怡。更是满怀期待快快长大,加入到他们的劳动行列,一显身手。偶尔,大人们也会让我们扶上几把,推动几下,其景其情总是令人恒久难忘兴奋不已。 面坊是爷爷的。他们早年在水尾桥下还有个磨坊,是个水磨坊,收购的麦子都在这儿加工成面粉,或出售或自己加工做线面。每天夜里,爷爷总要起来几次,频看天象,判断第二天是晴是雨,是南风还是北风,以定翌日做线面。当晚要称好面粉,融化好盐水。第二天凌晨起床再看看天象,便开始和面。那可是体力活,硕大的面缸,倒入面粉,逐渐添加盐水,用双手不断搅拌,揉成面团后,还要不断抱起翻一面,再拳击,以达到均匀柔韧。若是隆冬,冰冷刺骨,寒气难当,但随着劳作强度的加大,也会大汗淋漓。真是不但学手艺,而且还练了武功。十来岁的大哥也曾跟着爷爷当了一段时间学徒,终因个小体弱、学艺不精而转作他行。面团发酵后,紧接着的工序就是搓条、粉条、串面等等了,待这些准备就绪,已是日上三竿,可以拉面了,厉害的师傅可以双手夹住五六根面杆,在稳步的进退、拉伸、抖动中,把线面越拉越长,越拉越细。我们兄弟姐妹虽小,但也会打打下手,帮助做点简易的工序,因此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有判断失误的日子,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要紧,有焙房(相当于现在的脱水厂、烘干房),未干的线面全部搬到焙房,烧起木炭,渐渐烘干,一些断了的线面掉到木炭上,烤的香脆可口,我们趁机吃起了“烧烤”。若是冬天,这焙房恰似空调间,暖洋洋,让人不舍离开。 说起这线面,由于面很长,所以又叫“长面”和“寿面”。按照乡村习俗,每年大年初一早上,乡人们都要吃一碗线面,两个鸡蛋,意为长寿圆满,好事成双。祝寿送线面,方言“长面”和“长命”谐音,长即为寿,意为长寿。待客吃线面加蛋,意为平平安安(在老家鸡鸭蛋又俗称“太平”)。结婚当天,新娘接进新房,坐在床沿,先吃上一小碗“橧油面”(即茶油拌线面),俗称“床沿面”,意为夫妻和谐专一,绵绵长长。这线面,煮食简单方便,只要将线面投入烧开的水中,看着线面渐渐浮起,白色变成透明即捞起,倒入炖好的鸡肉、鸭肉或排骨汤中,添加些老酒、味精、葱花即可食用,柔韧滑润,香甜可口。茶油拌线面,还有治疗胃病和预防胆结石等功效,长期食用,还能有效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血管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乡人们吃饱喝足之后,都会集中到一两户农家,谈天说地“讲古典”(家乡方言,意为讲故事)。农家厅堂,排着长椅矮凳,男女老幼陆续就坐,主人泡上一杯热茶,主讲清清嗓子便朗声开讲。村中几位有文化、口才好的长辈,常常轮流开讲,各领风骚。儿时的我们,对他们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乡邻们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精神极度空虚的年代,唯一的精神生活。偶尔,我们这些小屁孩们,听着听着支撑不住,居然当场入睡了,散场时,被大人们唤醒,又在迷迷糊糊中被父母或哥姐牵回了家。 若是夏夜,乡邻们便会集中到花桥之上,在月色朦朦、凉风习习、流水潺潺中听讲《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什么隋唐十八好汉,诸葛亮借东风,三打白骨精,一百零八将,纣王妲己,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狐狸猫换太子,包公铡陈世美,唐伯虎点秋香……,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温婉凄美的故事,我们听得如醉如痴,忘乎所以,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而不忍曲终人散。有时,主讲人也会在听众的请求下,开讲《聊斋》之类的鬼故事,在惊悚恐怖的故事情节中,听得我们不敢独自摸黑回家。也曾在七夕之夜,好奇地跟在老太太身后,悄悄躲在葡萄架下想偷听牛郎织女都窃窃私语些什么,遗憾的是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只言片语。 前些年,在花桥头村,为了修建宁古路,家家户户几乎是无偿献出了部分田地。为了工业园区的发展,又支持政府征田征地,甚至祖先们的坟墓都无怨地迁出了园区规划范围。乡人们真的是淳朴善良,深明大义! 如今的花桥头,已然换了不少新面孔。原住民中的年轻人大多融入了新城市,长辈们也渐渐老去。更偏远山村的村民,为生计或为儿孙上学搬来租住,成了花桥头的新居民。乡人们重情重义,从不排斥外村外姓人,婚丧喜庆都有了往来,俨然本家本族。 故里总有许多叙述不完的故事,抒发不尽的情怀。酸甜苦辣咸,有艰辛,也有温馨。那远去的村庄,流逝的故事,多情的花桥,伴随着岁月的斗转星移,酿成了一坛沉香的老酒,恒久弥珍,回味无穷…… 2015年春节于故里大甲花桥头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