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临时工”解决“用工荒”是在政府人事制度上撒盐 |
正文 |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汾西县的听众给央广新闻热线打来电话,反映汾西县多个政府部门大量聘用临时工,他们的工资最低的每月只有300元,大大低于山西省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汾西县重启事业单位招聘,也给这些临时人员带来希望。(2014年3月31日中国广播网) 保守估计我国公务员已在800万人左右,加上事业单位人员恐怕已达到三四千万人,换句话说,每30个人中就至少有一个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并且是在职的,那么为何政府机关单位整体上都出现了“用工荒”呢?是人事制度出了问题还是真的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各地各部门“临时工”盛行,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财政供养人员的质疑。 政府机构人员何以冗余,第一基层领导退居二线,占着编制不用干活;第二很多官场上没有作为的“50后”,尸位素餐。该做事的人不做,最后就像山西汾西县一样,需要聘用临时工来完成工作任务,这就造就了政府“用工荒”的悖论。 由于社保资金的压力,延迟退休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不仅会造成机构人员冗余,会加大财政负担;同时还会出现老年人占领年轻人工作岗位,加剧年轻人就业压力,而在政府机构里,尸位素餐的人将会越来越多,而作为工作骨干的年轻人很难走到为人民服务的队伍里来,即使进到机关,付出多回报少也会造成人员效率低下,可谓得不偿失。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时常发生,人员少,往往能够落实责任。随着人员增多,偷懒的人也随之增加,挑肥拣瘦、大懒使小懒的作风问题也会逐渐暴露,遇到难题问题退避三舍。由此可见,精简机构人员势在必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简机构和人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政府不肯真正向社会分权是政府本身难以“瘦身”的根源,因此要清除政府冗余人员,就要走简政放权的道路。国家总理李克强表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有政策,而且在付诸行动。 缩减政府规模的另一个可能的重大突破口在于缩短行政层级。中国历史数千年,大多数时间里,行政层级只有中央、省和县三级。建国之后,建立了中央、省、县、乡和村五级行政体制,恰恰是这种有浓厚革命色彩的体制,造成了机构和人员的冗余,据笔者所知,已经有些地方在试点省直管县,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单单做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大力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建立严格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末位淘汰的机制,通过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奖励优秀,惩罚积极性较差的工作人员,“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得利”。通过缩减人员与提升人员待遇相结合,才能达到政府机关“瘦身”和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双赢局面。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