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寻找浮躁之下的清凉
正文

五彩缤纷的世界,不断创新的科技,日渐洞开的国门,逐渐庞大的媒体,良莠混杂的影射,娇纵溺爱的变形……校园,不再是隔离于世俗之外的一方净土;学生,不再是十几`二十年前懵懂无知的孩童。他们开始张开眼睛看世界,力图知道的更多,能够更加真切的溶入这个世界;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书本的狭隘知识和老师空洞的说教;他们追求更多的安逸和享受,厌倦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艰辛;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都懂,可就是学不进去”;他们骨子里甚至有把老师与大款、富豪相权衡之后的轻蔑与不屑。究竟是社会的浮躁使我们的孩子迷失抑或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的需要?还是二兼而有之?

民族需要反思,社会需要反思,我们的孩子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反思:如何去寻找浮躁之下的清凉?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长远睿智的眼光?如何去实现科教兴国的梦想?如何去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历史,把这些课题沉重地压在了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身上。

作为文革之后出生的这一代孩子,他们没有共和国建设者的苍凉与悲怆,他们没有十年动乱中的仓皇与不安。他们赶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他们正经历了中国人民在富起来之后又要在新的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可以说,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追求和梦想。

但他们却没有感到丝毫的满足和骄傲,他们缺少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心态,许多人却认为家长和社会还亏欠他们。这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只有在战乱之后才能感受和平的可贵;只有在饥寒之后才能感到温饱的足珍;只有在历经沧桑之后才能感悟平平常常才是真。另一方面是时代的原因:经济的发展要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作为占世界人口超过无分之一的大国,发展中的中国感受到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沉重压力,特别是过多而又素质偏低的人口使经济的发展背上了巨大的包袱。这样,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子女的减少又造成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的娇纵和溺爱,是他们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全家希望的寄托,以至“三千宠爱在一身”。他们稍遇不顺心事或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便泼皮撒赖、寻死觅活,导致一些家庭或社会不幸变故的产生。第三,5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明重视的程度却不够。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我们总是在重视物质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精神,致使许多社会不良现象的产生:腐败分子层出不穷;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封建遗毒和腐朽思想沉渣泛起社会治安存在明显隐患;商业欺诈挑战诚信美德;许多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楷模一瞬间坍塌……在物质繁荣的同时,社会民怨增多,而处于可塑阶段的孩子面对社会生活的残酷很难再去相信谆谆教导他们的老师。

于是,一幕幕惨烈血腥的场景开始上演:教师批评,学生跳楼;家长教育,孩子离家出走;早恋受挫的学生开始徇情;学生群殴致人惨死;学生食堂集体中毒;杀人犯黄勇向学生伸出魔爪;马加爵为泄私愤残杀四名大学同学;一时激愤的学生挑战教师权威;品行低劣的教师凌辱学生人格;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钱财而恐吓勒索……桩桩件件,数不胜数,使我们不仅扼腕长叹:我们的教师怎麽了?我们的学生怎麽了?我们的家长怎麽了?中国的教育怎麽了?

这些孩子,他们完全忘记了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里,他们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完全忘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由他们去实现。也许我们不应该过分的苛责,毕竟他们的双肩还太稚嫩,还负载不了太多的重量。但起码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总还是要有的吧?在他们率性而为的后面是父母深深的惋惜和社会的喟叹,是鲁迅先生那“救救孩子”的内心饥渴和深情期盼。

社会需要调整,教育需要调整,家长和老师的心态需要调整,当代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需要调整。我们在强调“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同时还应想到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改变不了外面光怪陆离的世界和一些扭曲的社会形态;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结合,当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和社会现象相悖时,学生很容易作出取舍和选择,学校教育的功效如何可想而知。我们在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同时,不能不去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喊得十分响亮的“素质教育”口号下还是否存在着“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忙乱必然加重学生的心理焦虑,压力倍增,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我们在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的同时不能不重新审视一下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是要遵循育人规律的;我们在强调“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同时还应更多的思考“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关注一下教师的人品学识,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否都能“为人师表”;我们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不是不考虑:我们究竟需要什麽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选拔人才?如何使人才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和子女“爱之深”的基础上“求之严”的同时还要看清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不能一味“恨铁不成钢”,要尊重个体,承认差异,不能一味按照想象去量身定做。中小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需要调整,作为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无论任何时候,你们都应该认清“生命诚可贵”,了解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知道人应该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祖国,放眼天下,稳健自信。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教合为时而教。学生走进学校学习最终是为了一以更高的起点步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韩愈先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这里的“道”即立身做人之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要为“经师”而且要为“人师 ”。一个正直、有节、气宇轩昂、博学多识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身性的,他们能从教师的身上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扬起自己理想的风帆;而一个自私自利、投机钻营、汲汲名利的教师则会遭到学生的遗弃,进而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怀疑,甚至走向歧途。所谓“授业”即要传授学业。我想这里的“学业”应该是学生今后安身立命、报效祖国所必须的本领和技能,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还应包括学生终生学习、不断发展、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机能的能力;授业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服务学生今后发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学有目标,自觉约束自己去学习,并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长。授业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的社会活动,认知必须的活动探索,师生双边的交流沟通,学生自主的阅读探究,形式新颖的方案设计,多向交流的合作学习,还可建设校园文化网,创办报纸、广播站,进行大型集会、演讲活动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好学、学会、会学。教师的“解惑”应该是一个设疑、激趣、启发引导的“过程,授之以“渔”而非“鱼”,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所感悟,自能解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校教育不能回避也无法绕过社会生活中一些负面因素对学生有消极影响的现象,应该有针对性地直面当今青少年对社会热点认识的有关思想误区开展教育,据实分析,入情入理,使学生能够信服。毕竟我们的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在许多社会阴暗面的背后可能看不到社会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一面。由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很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站不高,看不远。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摆事实,讲道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历史地、发展地、辨证地、唯物地分析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走出思想的误区,扫除思想的阴霾,培养积极的情绪,走向辉煌的明天。还可以采取辩论会、主题班会,请专家作报告等形式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在目前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性差距明显,特别是城乡差别大。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也很大,城乡教育的差别也就很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城市内可以说毫无问题可言,而在农村,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辍学、失学现象仍很严重。窃以为“普九”的辉煌数字后面难掩见不得阳光的泡沫:拮据的经济使部分家长无力负担孩子的教育花费;狭隘落后的意识使家长看不到孩子读书的希望;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使家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急剧膨胀的经济发展使家长、学生急功近利;紧张严格的教育评比使部分学校弃差培优;长年累月的苛责批评使差生自暴自弃;社会治安的各种隐患危及学生安全……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国家重视,社会各部门协调解决;而我们往往喜欢前呼后拥的结队队检查,听取冠冕堂皇的口头报告,浏览粉饰太平的书面材料,上下齐心协力作假,忙得不亦乐乎。

寻找,喧嚣之外的理性。寻找,浮躁之下的清凉。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