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正文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以导促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曾经备受推崇,而后期又饱尝质疑和争论甚至否定。确实,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让多数学生了解课堂重点,其对应考试题中的热点、难点的“预见性”,确实使学生“经多识广”。但随着课堂实践的推进,更多的目光也注意到导学案的运用让部分学生的求知目的演化成查资料为教辅找答案,他们的创新和思考被导学案的不当使用凝固、绞杀了,这种教科书+教辅式的阅读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造成“假知”。

不仅如此,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始料未及的情况,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在过分依赖、拘泥于导学案后,这种讲解开始难得一见了。我个人觉得,这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全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面对导学案我们更多的应该是静下心来反思,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特点、自身的教育风格、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完善这一教学手段。而不是跟风般地起哄,要么盲目追捧,要么全盘的否定。

一、要找到教材与导学案的结合点,做好资源整合,突出“导学”实效和时效

导学案的设计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反思与更新,但往往庞大的工作量会使老师们更愿意选择当前流行、现成、格式化的“导学案”。然而每个教育对象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接受和理解水平的差异,所以使用这种现成的导学案肯定就是弊大于利、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时教师自己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导学案的意义是“导学”,还是变相的课堂练习?自己的设计是否让导学案成为了导航仪,真正有利用学生的自主预习和自我检测,是否让学生觉得好用、喜欢用,离不开,并依据导学案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时“量”上切忌泛滥,关键要“质”上下功夫,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能把思路统统设好,那样学生只能机械地、盲目地跟随;设计思路应该以“巧”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精心设计,精简过程,精化内容,这样才能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此外,导学案的格式不应整体划一,因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不但给学生,也给老师带来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去精雕细琢,要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教学中我们经常讲的“审题时解题的切入点、思考问题的方向性、解决问题的规律方法”等等具体学法,在编写导学案就要渗透到问题设计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促使学生发现导学案的价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导学案的使用应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生成,凸显教师的个人风格

课改改的不是形式而是改效率,不能让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应该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创新来突出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学案导学”的内在精髓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导致教学的肤浅化和呆板化,教学的活力与魅力呈现不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艺术性。在导学案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导学案进校再创造,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在照搬导学案的过程中大打了折扣,教学推进完全局限在导学案提供的问题,一问一答,把原本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课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习题解答课,学生表面上完成一大堆练习,脑子里缺只有一些杂乱无章、不成系统的知识碎片,完全背离了新课改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教师不拘于预设,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师生共同互动迎来的未曾预约的精彩,一种学生一提起来就眉飞色舞的激情!教师应该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对导学案进行适当改编和重组,当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时,要能顺应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导学案,把握好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出动态的活力!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