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陕北的一段民歌曲调
正文

陕北的一段民歌曲调

蔡 怀 森

陕北的民歌,当然包括隔一条黄河的晋西北地区民歌曲调,灿若群星,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

这里要说的陕北民歌曲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评点和介绍,而是和刘志丹及后世人们有关联的一段奏乐曲调。

刘志丹是人们都熟悉的早期的陕北红军将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被改编,后刘志丹奉命渡黄河东征去打阎锡山。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山西境内的吕梁地区三交镇前线牺牲。时年33岁。

刘志丹牺牲后,遗体运往瓦窑堡安葬。毛泽东曾题字:“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在此之前不长的时间,刘志丹曾被中央西北局以“一贯右倾的反革命”罪名逮捕,受刑,关押。险遭处决。时隔半年,牺牲后又成了“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1941年初,在延安的中央决定由边区政府为刘志丹建陵。这在当时还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条件下,是没有先例的,以后也没有见过此类的情况。

刘志丹陵选建在志丹县城北一座南北走向的山梁上,历时两年多,于1943年4月15日建成,计有灵堂一栋,纪念塔一座,箭头碑四座,石旗杆两根,大小石碑32块。陵园占地22亩。4月26日,刘志丹灵柩由子长县瓦窑堡运回,安排在5月2日在陵园举行公葬典礼。

陕北是个民歌的故乡,悲欢喜丧都伴有唢呐声声,喇叭呜咽。

刘志丹移灵是一件庄重的大事,据载边区政府派员参加,当时延安鲁艺的音乐人:马可,刘炽等人因要准备典礼仪式上的乐曲,也去了。

当地干部还特地找了7—8个附近一带有些名气的吹手。

时近中午,阴沉的天空云层加厚,有些变暗,志丹灵柩从埋葬地起出了。

一位六十多岁从保德府过来的老汉,一身黑棉袄裤,腰系暗白的布巾,头裹着已是灰黑的羊肚手巾,从腰中抽出一支长杆的小口唢呐,微弯着瘦长腿,仰起满是皱纹的脸侠,细眯着双眼,对着上空翻卷着的,有些黑暗的云层,鼓足气息,一声:“呜……呜……”,有些高亢,有些苍凉,有些嘶哑,还有些悲怆……。

呜……,这一声长调,拖了很久未见停息,众人有些疑惑,望着老汉。只见他稍换一口气,接着长调再起,音调有了起伏,但依旧沧桑,浑浊,绵长。调式高远不觉宏亮,是“信天游”的基调,有“酸曲”的尾声,还有“道情”的颤音。嘶裂中有如泣如诉的感觉。黑暗的云层下,土崖在无声的崩塌。

老人忘情的吹着,延展着低沉的音节,眼角泛起了浑浊的泪滴。老人或许见证过刘志丹闹革命的英雄岁月……。

老人从山西黄河边走来,或许见过久旱无雨的黄土地 上的毒日头,干枯的苗苗,抱着瓦罐要水喝的娃子。见过走西口一步三回头的汉子。还想起了没有裤子下不了炕的姑娘……。

老汉泪珠溢出了。老汉的眼前一定还浮现了保德府、黄河边,缓缓流淌的黄河水面上,漂散着的、载着走西口人亡灵回家乡的河灯……。

瞬间,老汉仰面朝天,唢呐飘了一段细细的长音,极像是一片片天堂大门上漂浮的祥云。接着在低头换气时的几声断口岔音,又好像是地宫厚重的门扇吱呀开启的声响。

老汉或许气息不足了,声调高低不定,但依然是长调。

当老汉再次停息换气时,一旁的几个吹手好像恍然大悟想起了什么,一起吹响了手中的家什。一时间“风风岭”,“珍珠倒卷帘”,“绣荷包”,“粉红莲”,“哭坟”……各调齐鸣。陕北风情的悲情调式一起奏出,有高亢,有悲凄,有哀怨,有伤情,一路伴着刘志丹的灵柩回到了故乡。

马可,刘炽等人见证了这一场面,聆听了整个吹手的奏乐曲调,感悟极深。他们定格了基调,找出了主旋律,连夜写出了哀乐最初的曲调。

1943年5月2日,在刘志丹陵前举行的公葬典礼上,由延安鲁艺的乐队演奏了这段哀乐。这就是多年以后,有时回荡在中国大地上,甚至注定要和相当一部分人相关的哀乐的起点。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罗浪的改编整理,用管乐队吹奏,特别是在曲调节奏上,罗浪重重的标上了“极慢”二字,即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哀乐。

陕北不但唱出了“东方红”,还奏出了送别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离开这个世界的葬礼哀乐。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去了天堂还是进了地宫就说不清楚了。只是他们在一起还有路线斗争吗?老人家还“一句顶一万句吗”?不过有一点他们会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看着当今的中国大地,都会感觉已经不认识了。

2016年 12月 26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