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南初录 |
正文 | 江 南 初 录 ------月下李说 刚刚去了一趟江南。 江南是好。有大都市的风范,也有小桥流水和人家,所到处总是景色如画,令人动心,诱发了我想做画的欲望,可画不及文字来的方便,索兴就用文字来录,随游随想又随录,就叫它江南初录为好。 一 记不清这火车的颜色,模糊中感觉是灰还泛着粉粉的红,是一列直快。傍晚时分,车动,缓缓的,眼前的事物在往后滑动,有人在站台上招手,露着淡淡的笑容,我也招了一下手,笑脸儿依然,算认识了一个陌生的人。 出门在外,都是生面孔,见面总有给你打招呼的。坐的软卧,就像一个匣子,把你放进去,让你与世有隔,其实它是什么都隔不住的。声音就隔不住,一夜的火车,总是听到内燃机的吭哧吭哧声,那声音很沉重,让人心累。累了却睡不着,时刻便有震动的声响传入,咣当当咣当当的叫。这声音来自车轮,源于铁轨,发散在大地和夜空里,周围数里便不得安宁,更何况我这匣中的人呢。 从匣子里出来,走道便有通明的灯火,你去小解,推门,却锁着。在连接处吸烟,窗外黑乎乎的,偶见一束昏暗的灯光,像浮游在黑夜里的萤火,忽儿便消失了。窗上就有了我的身影,像镜中的人儿。洗手间门把儿响动,与一人打个招面,都笑了,点点头,是个老外,像阿拉伯人,穿着长袍,快步地走了。 你无心睡觉,盼着天明,天明就是终点。这天真就明了,灰蒙蒙的一片,是雾还有雨,车窗上便拉起了雨丝。窗外有着整片整片的水塘,塘里伏着丛丛的枯苇,孤零零地立着一两座房子,屋顶都有着一个小小的塔样尖顶。奇怪江南的小屋为何这般盖,那塔顶都能做什么! 一个老太太走近我,望着窗外,突然问:什么时候能到上海?我讲:七点三刻。她看过表又说:这可能是苏州吧。我笑了。她带着一副金丝镜,很文雅,声音细细的,是南方口音。你是苏州人?她笑说:阿拉上海人,十几年没有回家了,言语间流露出一种眷恋。话毕,转身,推开匣子的小门,门里站着一位老者,在两铺之间立着,正甩手锻炼,两鬓斑白,像个知识分子。 天已大亮,远近都蒙着雨雾,开始有了房屋,有了楼群,有了清洁的城市马路。路上静静的,没有车,更没有人,湿漉漉的散发着雨水的光亮。 二 小雨蒙蒙的,出了上海站。广场人不多,又拉着行李下到地铁,地铁的通道极长,不停地下台阶,下时没有自动梯,得提着行李走,这还是国际大都市!怎么看不到人性化的设施。地下好大,指示牌却很清晰,看到有十二条地铁线,不用问人,能找到你坐的车站。 车上人多,车速快,启动和停车能听到呜呜的提速声,很怪的声,像一种乐器,有升调也有降调,听久了,感觉挺动听。站着的人不少,表情却很单调,单调的有些木呆,见不到笑容,也感不到温暖。仅仅十多分钟的路,人与人似乎没必要交流,人的情感在某些时候是很孤独的。人与人谋面往往在一瞬间,也是转瞬即逝,再也见不到。 下车,爬梯,走出地面。在要去的街道上。有车,人却零零星星,显的很安静。地上铺着灰砖石,很清冷。砖上有着纹路,行李便嗒儿嗒儿地响。街铺多是老房,青灰色成主调,街口很多,网状般的交织。突然就有一座高大的楼体,很现代的玻璃建筑,气势不小,街道立即就窄小了许多。能感觉到这个城市的重量,看到岁月在这些建筑上的磨痕,好像眼前这冷冷的风雨,让人心里承担了许些东西,但却说不清。 三 要退火车票换购返程飞机,退票去了火车站,问过许多人,找到退票处。窗口无人,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售票员,问:在外地买的返程票能在这里退吗?全国各地都能退。她瞄了我一眼在说。退票费怎么收?要看你什么时间的票!她有点不耐烦。我们又问了许些问题,她便不做声,一直在操作电脑,有种待理不理的味道。我再一次问她能不能退票,她乜斜了我一眼,不情愿似的讲了一通话,就连没有问及的事也说了老半天。最终给了证件和车票,手续办得挺快,解答也十分清楚,就是那股高傲的气势让人不悦。想起朋友说过,上海人就是清高,是骨子里的一种傲气,压根就瞧不起北方人。这话我今天似乎有种体会,感受着上海人那种孤傲。 又找到一家旅游公司,距我们住处不远。门面不大,坐着三位工作人员,问到订机票,一位男士接待了我们。他有五十多岁,架着一副眼镜,很认真地问过我们的要求,便将那日的航班从早报到了晚,又讲明航班公司和飞机状况,让我们确定。看似啰嗦点,却让人很舒心,想起那位退票员,这种反差令人深思。又询问一日游,另位女士搭起话,介绍路线,选择景点,甚至到吃住行购都做了交代,但却不是那种令人讨厌推销,还特别提醒我们如何防止上当,这种细致入微让我们很欣喜,即掏了钱又很感激。 在细雨中往回走,回味着这些事,该给他们做个什么样的小结呢!看到了一股傲气,也闻得一种谦和,这究竟是人的个性差异!还是上海人的典型特质!一声难断,再慢慢地去品。 四 有人介绍,买一张交通卡,出门方便,第一次使用是坐地铁。从人民广场入口,地下像另一个世界,道路四通八达,路口交错成网,感觉永远就走不到头,全凭路标导引。路上有人卖艺,总弹着一首曲子,也有残疾人夫妇讨钱,纸盒里丢着硬币,给钱的人却寥寥无几。来往人都很匆忙,有着拥挤的感觉。 在地铁检票口刷卡,自动档杆不动,忧豫片刻往里走,被挡住。又反复几次,依旧不动。我们诧异,去问检票员,是个女孩儿,衣服都擁肿在身上,问过几遍,总是待理不理的慵懒样子。再问,才慢吞吞的说:她也搞不清。我们又回去,看着别人的样子,速刷速进,那档杆儿果然畅通了。这才知道,在这儿走路,不可忧豫,才能前进。 人是过去了,可那女孩儿的慵懒样子且留在了脑海里。 五 夜里十点,去寻找吃的,走过许多街口,有餐馆的牌子,却未开门。正是大年节里,开门的不多。远远看见一团灯火,近时,飘起了烤肉的香味,是一家新疆人开的餐馆。门面并不大,进去却让人吃了一惊,屋子很深,一间又一间的连着去,全坐满了人。有人招呼,很热情的引导,穿过几间屋子,在一处角落里落座,仔细察看,桌上地下到处都收拾的干净,那服务生又来,放下一个点菜单,很仔细地介绍菜品,点罢即上餐具、茶水,茶未喝完,饭菜就上了桌。突然想起一道菜因身体原因不能多吃,又担心菜已备过不好退,两难时,那位服务生已有察觉,来到桌前。真不好意思!我们忙道了歉,说出原因。没想到服务生立即帮我们退了,这顿饭吃的很舒心。 走时路过一面墙,上面贴满了彩色的信纸,纸上全留着顾客的赞语,全国各地的都有,我竟然也想留一张,却没有说出。天依旧在落雨,风冷冷的,路上行人少,小巷静静的,就想这小巷里的餐厅,能做到如此程度实在不容易,又在这大都市之中。若让我再来,我是一定会选择它的,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热情和温暖,感受出了愉快,吃到了可口的新疆拉条子拌面。 六 正当午时,去了南京路,与十年前相比,依旧是熟悉的面孔。繁华与拥挤与堂皇是它给我最深的印象。天在落雨,星星点点,地面总有积水。有人打伞,有人任细雨风拂面而说笑不止。最热闹的去处,便是食品商场,专供游人购物。上下三层,层层人头攒动,而最热闹的摊位,便是上海的物品,游人总是成包成袋的买,非要注有老上海字样的。上海人喜甜,这里就糖多,酥糖、麻糖、奶糖、软糖、硬糖名目繁多。也有现做,把糖揉成面,扯成丝,丝细如发,又扭成麻花,滚上一层芝麻,装盒封袋,拿到手里还温温的热。 总想在大都市里买上特色品,老上海的食品就特别吃香,酱鸡酱鸭,金华火腿依旧是游人的热购场所,这里就得排队,就得限购。人们常常被那商店的老字号吸引,有百年历史的食品如今热买滞销,供不应求。这是一种购物需求,更是一种心里的需求,买者未必去吃,但送人是必不可少。可以说南京路是一个购物的天堂,一个物流的天堂,一个满足人们心里欲望和人际交往的天堂。 突然想起南京路上好八连,记得战士们风餐露宿时的情景,怎么都与眼前的繁花似锦、人流如潮的景象联系不上。那毕竟是一部影片,是一段历史的歌颂。而现实的南京路,却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缩影。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感受出中国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和都市人文的发展踪迹。 七 南京路的夜晚是美丽的,美的让人放不下手机。好冷的风使人手冻得发抖,手机竟使用的发热,热了却能温暖人手。这是一条透明的路,到处都在闪闪发光,光彩中就有一座座玻璃般的楼体。说是五光十色还是五彩缤纷,都不为过,这光彩照耀着人,也照耀着天空,照耀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它的光彩是通过网络瞬间发向四面八方,飞往大洋彼岸,这是网络世界的成功,也是都市建设者的成功,因为建设美丽的城市,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夜上海的美,更见于外滩和浦东之美。曾经看过上海外滩旧时的照片,那个中外巨商荟萃于此的十里洋场,繁华正在那些刚健、雄浑、华贵的建筑群上,以及旧时的有轨电车和遍地跑着的洋包车。这个风靡了上百年的上海滩,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号称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外滩已得到了政府保护,并让它成为一种历史又焕发出现代的光辉。它立在那里,裹满了风残雨蚀的痕迹,饱含着岁月的血泪,它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它已变旧变黄变的极其沉重,而时代的光彩却炫染的它分外耀眼。这里,真正的大都市、大上海正在它的对面高高耸立,那便是浦东新区了。这个五百五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自九零年起进入了经济大开发,今日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基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标志,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而上海明珠、世贸大厦以及环球国际等代表性的建筑巨人般的站立起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便有了光彩的容貌,在这初春的夜空中,尽管寒风凛冽,黄浦江水的冰冷让人哆哆嗦嗦,可外滩上的游人却是成群成堆的,那光彩亦亦的东方明珠如水如幻,群楼如似五彩缤纷的玻璃体,高耸入云,就像东方的巨人站在了黄浦江边,在遥望世界。景色可谓美轮美奂又美不胜收,吸引着多少中外游客留恋地不愿离去。 江水是冰冷的,乌黑的,江上的豪华游轮却光彩夺目,它在江中走,江面上就异彩纷呈,星星点点的跳满了彩色的光波,成了一个美丽而辉煌的世界,这个世界让人成了神仙,美的要摇摇欲醉了呢。 八 在上海乘地铁,总是拥挤,很少能坐上位子。其实站着也好,能从这头看到那头,各种各样陌生的面孔,让你留下一些新鲜的印象。 停站了,有人上,也有人下,正好一处空位,这边的老太太急忙上前,人没坐稳,那边一位中年妇女也抢了去,自然老太太是挤不过中年人的,中年夫妇便坐稳了椅子,老太太的老伴,一个瘦骨零丁的老头儿,也只好站在老太的身边,周围站着的,坐着的人们,没有任何的表情,哪怕是一点点的愠怒都没有,好像没有看到,或许是见惯了。 听孩子的朋友讲,他在上海住过十多天,是小两口带孩子玩的,孩子一岁多,他每次乘车都抱着孩子,从上车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人让过位,三站四站,五站六站,都是抱着孩子站到终点。他很奇怪,难道上海人心都冷!还是社会公德缺乏,他始终不明白,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人们的道德水准是否与国际化结轨。 我看着眼前那位骨瘦的老人,听着地铁呜呜的鸣叫,我在寻思着一种速度上的差异,那是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优秀传统美德的滞后,这种不协调的关系,必然产生不协调的社会现象,而且常常出现在发达的大都市中。 九 对于上海的仰慕由来已久,总觉得它是代表着中国时代的新朝。可这次上海自由行,却大大减弱了这种感觉。 去过南京路,进了几座大的商城,走了不少的服装店,奇怪这里的服装总是那么的老套,从样式到色彩没见到吸引眼球的东西,哪怕让眼前一亮,也算是一种惊喜。可我没有看到,与我十多年前来上海的感觉不差上下。江南多丝绸,上海的丝绸着实不少,可我看不到让人满意的花色品种,商场里的服务,总是让我看到国企人员那种慵懒和涣散。她们好像总是聊天,并不在意顾客就是上帝,你爱买不买的。 在上海老字号餐厅吃过一顿饭,便是上海很有盛名的本帮菜老正兴,它创始于同治年间,有百余年的历史。餐馆的环境古香古色,仿红木的桌椅很具特色,总让人想到它的历史久远和菜品的厚重。午一时多到,在楼上的大厅入座,点过菜,少许,菜上桌,品之,味美色香,浓郁的本帮味道,真是不负盛名,让人吃出了感慨。 餐余,吸支烟,餐厅就剩下我们一桌饭和四五个服务生,她们站着,在收拾餐台,有人便不停地望我们,让人吃的很不安心,有一种被催促感。果然,有一组灯光关闭,大厅暗了许多。我们吃的心急,和一位女服务生聊起:你们中午还下班!两点到四点休息。她说。晚上营业吗?五点至九点营 业。上午呢?十点开门。我好生奇怪,细想正好工作八个小时,这样营业的餐馆目下少见。又问:这么大的餐馆,能挣上钱吗!我们是国营饭店。一句国营让我明白了其中原由,这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种体制,它们不靠市场而生存,是靠体制养活。在今天如此激烈竞争的态势下,它们还能走多久!我又问:如有客人专程为吃本帮菜来,能随时订餐吗?她笑了,说:在营业时间以外,一般不订,除非是市长来吃,总厨就会安排。这个规格让我吃惊不小,这服务生的答复也让我吃惊不小。 我似乎在这里看到了两种情景,一种是先进的时代的具有超前改革模式的发展体制,它让人们看到了变化、活跃和惊喜,看到了远大的都市前景。另一种却是夹杂在发展洪流中的暗涌,它是旧体制的残留,是旧体制在人们头脑中的残存,更是一种沉积,这种沉积常常在社会生活里显现,那便是消极、慵懒、依赖和涣散的状态。越是发达的地区,这种反差就越明显,就让人感到疑惑。 十 走入上海的街头里弄,你会有一种轻松无忧的思想。大概是年节的原故,街上总是行人很少,进入里弄更是少有行人。地面是清洁的,尽管地上铺就的石砖已经有了年头,可沟沟缝缝里都是干净,没有见到过纸宵好烟头,也没有看见清洁工在清扫,这便说明市民的素养,不随便乱丢杂物已成为大家行为的规范。 这里街口极多,路是网状的,你需要记住标志性的建筑,便不会走丢。红绿灯几乎是所有路口的管理者。上海人很遵守,就是没有任何车辆,他也会等到绿灯行。在这个环境中,你闯了红灯,心里就感到羞愧。上海的烟民很多,到处都能见到,原以为南京路步行街一定会禁烟,可到了那里,你便会大胆的吸,走着路去吸,烟头是不会乱扔,但吸烟却可以自主。 清晨的里弄总是很静,也总是能看到上海老太太提着小布兜儿在街上行走,买点酱菜,购些卤汁的肉品,人多了就安安静静地站队,听不到人的高声喧哗和吵嚷。老爷子们也总是穿着干净的黑蓝色衣服,在街上溜达,不多语,可若有所思。有成群的孩子穿着校服去上学,去在书城的门外排队,午饭时又成群地挤进一家锅巴饭莊,吃着饭,看着书,说着笑。这是一种安逸的景象,一种太平盛世的生活。 外面有雨,风冷冷的,走进一家商厦,一层全是吃物,甜品咖啡各种热饮。挤在这里的,是上海的青春少女,太爱吃甜品了,这里就没有了空位,有说笑,有低语,有热闹,青春的气息在四处流动,姑娘们都很悄,衣着都很时尚考究,似乎这里才有着时尚上海的风流。有人追求老上海的典雅,戴着一顶驼色的小帽,帽上缀着一朵艳丽的花,上装雪白如玉,领口袖口折着银丝的花,下面便是一件驼色的长裙,很悄的茶色皮靴,三人笑咯咯地踏上自动梯,望着那美丽的身影,你似乎是在旧时的上海,遇到了大家闺秀,你瞧了她一眼,她羞羞地埋下脸去,就在她走出门口时,她又回了你一眼,那个眼神却没有了羞涩,是一种清高和孤傲了。 你会想起雪小禅笔下的上海女人,披着卷卷的长发,慵懒地靠在自家门前,抽着烟,穿着黑色绣花鞋,这样的风情,只有上海女人才做得出来。这份别致让人想到旧时的上海,而我眼前的这位美少女,让我体味到时代少女的上海味道,那便是一种新的感觉,新的风流和新的时尚。 十一 上海的当代艺术,让人惊叹! 是去了莫干山的m50艺术产业园,让我劈头盖脑地领略了一番现代艺术。这艺术是展现在一片废旧的建筑群里,建筑是旧的住宅区,又像办公区,有楼房,也有平房,有小广场,也有小巷道。看似旧屋、砖墙,却修饰如新,新里又有着陈旧的痕迹。常常在一面旧墙上,出奇地装饰着艺术味极浓的画或一个典雅的玻璃门窗,透过玻璃能看到意识流动的画面,抽象的让人吃惊,却又色彩艳丽的让人感叹起美。 一面墙就是一张画纸,五颜六色地塗满了颜料,表现出一副美丽少女的头像,又像日本人的动漫。这里的色彩有着震撼的力量,大红大绿大白大黑,反差十分强烈。就连门外的里弄里,有半站路的光景,所有的墙面、楼面,电杆的圆柱面,全塗着色彩极强的画。在这里,我体会着艺术就是一种比较,是一种反差,在极尽完美之中突然有一处残缺,或在陈旧蛮荒之地显现一束精美的尤物,那会让人心跳,震撼。这种视角、大脑里的冲击,会让你享受到美的愉悦,你不得不叫道:太艺术了啊!我怎么就想象不出呢。 其实,这种艺术在生活中处处皆是,只是你不曾留意,没有把它做为对比而突现在人面前,只要你有心,有一双智慧的眼好艺术的思维,你是随时随地都能被艺术所感动的。艺术左于发现,在于对美的持久追求和不断创造中。 十二 走了一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叫我在此熏陶、静悟、入道又跳脱,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该用什么样的的话语去形容在我心灵里的那些艺术语言呢! 当代艺术的范畴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意识流样的画面,它从声、光、影、色、感觉、视觉、听觉、心觉,全方位的让你感知艺术最原始的萌动点,到慢慢的升华、沁润、撞击成你心灵中最美艺术的震撼。这个过程,是你坐在对面墙边一张椅子上,静静地望着雪白墙上的三块小小的电影开始的,那三种影视就是三个农民的面孔,它们由远走近,近到能看清毛细孔,而后又渐渐远去,直到你的视线开始模糊。三张面孔会有不同的表情,有在眨眼,有在笑,有在动着嘴唇,随着笑容的加大,满脸的皱纹就会绽出菊花似的。 长久地看着他们,你会有什么想法?这便是艺术产生的源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不就是从一张饱经风霜的老农脸上看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和灵魂的。所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以及源于每一张人类的面孔之中,这个道理正是在这艺术馆里看到的。 又是一个声像的屋子,其实到像一个放倒的铁盒,盒口是敞开的,能走进去七八个人,里面黑乎乎的,看不到东西,却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强时弱,像在拍打着金属的船。渐渐,那黑暗中有了一星亮点,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细缝,当细缝再次扯大时,你便看到了一只手,接着两只,三只,最后是十几双高举着的手。他们在拼命地掀拉着一扇巨大的门,那门像是轮船底舱的门,是被人锁死的门,而这无数双手是被锁住的生命,船在晃动,就像快要沉没,而生命在挣扎。风浪声哗哗的响,生命却只有低沉的呻吟。这种感觉让人恐慌、担忧、惊悚和无望,渐渐,又进入一片漆黑,又听着那海浪的声音。 这个片段,或许来自真实,或许来自影视,而把它放在这里,你的震撼就要大出百倍,这大出的东西,都来自生活,也许你曾见过或经历过,可它给你的冲击都不比这次的强烈,这种冲击的力量究竟是什么!是艺术。 有一面白色的墙,挂着一长溜的又极其近似的彩色图案画,那画像在表现某种东西,可你怎么也读不懂这东西是什么!当你看到最后一副画的时候,发现了一行文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画是记录了画家一次咽喉感染发烧的全部过程,他把这个过程收缩在病区的范围里。画面就是一个抽象的口腔和喉咙,由正常的粉红,慢慢到了红肿再到了黑紫,发热发干。这种记录全在画家的想象中产生、发展以至于变做了色彩意识的艺术图案,让人看后怎么也抹不掉留在脑海中的记忆。 从这里走出,你会有一种感觉,艺术离你很近,又似乎很远,艺术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但万事万物却不一定是艺术,这个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关键的环节在于发现。所有的人都能欣赏美,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表现出美,这个差异也在于发现。所以发现是艺术产生的原动力,发现是需要眼力的,眼力便需要观察,善于观察则是艺术创造者高低的衡量标准。不要埋怨生活,不要埋怨艺术,艺术就在你的生活之中,在生活中的各个细小的节点上,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表现它,创造出它。 十三 在上海,最让人喜心的便是吃,这也是我不曾料想的,因为我有着已往的记忆。 七八年前,来过上海,就想吃上一碗北方口味的面,我走过了几站路,几乎在我快要失去信心时,眼前突然一亮,看到一家面馆。满心欢喜地坐进去,看着面上了桌,却感觉有什么不对劲,那碗面就怪怪的,是面的形状怪还是汤的颜色怪,说不准。试着吃一口,入嘴,慢嚼,再品,咦!这面怎是甜的,有糖!我这胃口一下就倒。食欲全无,这面量就不大,汤没喝,人就走了,几天里不再想面。 这次仍揣着这种忧心,在街上溜达,突然就看到了一家面馆。大红的捞面两字做为一种标识悬在店前的墙面上,近时,却看到一个“和府”,就叫和府捞面。很有意思的名字,让人想到王刚,想到王刚在宰相刘罗锅中扮演的和珅。进去了,果然不错的环境,很舒适、宽敞,有着许多的隔段,一米多高的长条,上面不放花草,却摆着一长溜儿的书,真好!我坐了,等面,便去翻看那些书籍,政治、文化、经济,什么都有。我在看一部有关建筑史的论著,刚看到上海建筑的特点,一位服务生来了。大红的衣服,是中式带着盘扣的,很典雅,很中国传统的样式。 “你没插卡吗!”她问。我奇怪!“插什么卡?”她笑了,很可爱的样子,拿起我书下压着的一张卡,插到桌上一个小插卡机里,我恍然大悟,怨不得半天没上面,是这卡没插而后厨就得不到信息,我有点不好意思,她却甜甜的一笑,退了去。 面上的真快,插卡不过五分钟。面味真好,在西安吃过类似的,不过没有这儿的环境和品味,包括所有的餐具用品,都很考究。我环视着四周,看到古瓶,看到文化味十足的砖雕,宫廷饰品。饭后闲坐,由网上查到和府,才知这是一家品牌面,打出“主题餐厅”的旗号,让面馆与文化结合,与快餐结合,与微笑结合,让客人在其间体会到餐饮、文化和艺术氛围中的民族味道,这种味道与它们的微笑服务揉和在一起,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赢得了回头率,在上海待过六日,我就去了三次。 这次上海之旅,吃不犯愁且吃的很好,吃过老字号本帮菜的老正兴,吃过和府捞面,吃过新疆拉条子拌面,吃过意大利口味菜品,吃过川味锅巴饭,吃过老上海的豆浆小油条早餐。所到之处舒心、美味、优雅,令人回味。仅仅数日又浮光掠影般的感知,上海的餐饮变化令人惊喜,着实该刮目相看了。 十四 江南水多,多的水都在街上流,于是就有了水镇,有了镇上明清时的建筑,有了水街里的乌篷船,更有了现代古镇的旅游,原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生活,如今却成了人流如潮般的拥挤。都想田园,田园就变了味道。 在乌镇,依然能看到小桥和水流,人家却不大能够辩出,只有在沿街的各种各样的商铺店面里,才能识出当地小镇的人家。这小镇就不会再有清静,连夜里的清静都被一股又一股的人潮给冲走了。 天阴着,没有落雨,从检票口进入,便开始了乌镇的感受。看到了水,不大,水色深绿,不清透,稠稠的感觉。水面不宽,有十余米,船摇了过来,带着乌篷,船夫是个中年的汉子,着一身黑服,披着一件橘红的马甲,是件救生衣。人得排队登船,八人坐满,船便一摇一晃地往前走,转过一个弯,两岸就有了房屋,人像进到了古代,岸边是青石,往上就有着青砖,有着木板的墙,木雕的梁和阶梯式的房顶。船儿荡过一座小桥,桥是青石的,爬满着绿苔,能看到岁月留下的残迹。又临近一座小桥,船靠岸,人从水街登上了石街,这人就开始拥挤,两边全是人的叫卖声,有餐馆,也有商铺,被导游领进一座小二楼,一间一间的餐屋,摆满了桌椅,点过两道地方菜,最香的要算那份东坡肉,甜而不腻,肥而入口,吃毕下楼去,立即又被人潮卷着走。 看了戏楼,走过矛盾故居,满脑子竟没留下任何的印象。又顺原路往回走,走的是石板,看的是商铺,记住的就是人的头,一个接着一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是陌生的脸。印象最深的是那处公厕。进门需排队,小解要排队,尿急了,只能自己晃腿,瞧着前面的老汉怎也尿不净,你像被诱惑了似的,尿就要往下滴。好容易松弛下来,你才看清这毛厕也是古香古色的。 天冷,冷的人不敢在水边坐,往人群里挤,又挤回入口处,你在寻找乌镇的记忆,小桥是有,流水也有,人家却总是游人,独有这明清时的建筑和那深绿的流水让你记住。 你该感叹什么!是水镇的历史呢,还是它的现在?它的历史让人赞叹,因了水,因了江南人的生活,就有了水在街上流,人在水上住的特色景观,上千年的岁月让它成为一座古镇,一个个田园诗般的乌邦托,人们向往这种生活,有小桥流水和人家,有安逸舒适幸福的日子。然而整年整月整天的外来人地拥扰,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像安静的家整天都有客人来坐,坐着就不想走,主人会怎么想,田园般的日子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或许,这里的人家会因旅游而发福,而成为土豪。可人一旦成为土豪,缺失的必然又是安然的田园日子,那该又会成为一种向往了。 人类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走过来的,人类社会也是在这种矛盾里发展的,如何能使这种发展趋于合理,特别是像江南的古镇,这样优秀的中华遗产得到应有的保护性建设和发展,却是当代人应当考虑之事。因为人们希望看到真正的田园美景,而拥挤的水镇给人留下的美丽并不多。 十五 游一趟西湖,是打着伞的。 那细雨像扯不断的丝线,从下了大巴到登上游船,都是在雨中走过的。 几次到过西湖都是朗日,西湖的景色一览无余,看的透彻。西湖的传说,听着十分优美,这种美大于了景观,给人心里留下极美的印象。特别是夜间,走在西湖的苏堤上,沐浴着明亮的月光,眼前的湖水波光粼粼,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些神话传说,想起吕洞宾在苏堤上卖汤圆,让白蛇吃了落水的汤圆后化做人形,发生了与许仙的一系列人与妖的恋情故事。人想着犹如自己也进了神话的年代里,变做了许仙似的。 这次的西湖与往日不同,总是雾蒙蒙的,人立在游艇上,细雨纷飞,雨丝如绸,轻拂在脸面上,柔柔地软在人心里。湖水泛波,水色青灰,船在湖上走,人在雾中行,想着白蛇青蛇和许仙,你该是人和妖的缠绵故爱情,虽说法海极力的阻拦,在维护人的神权,可爱这个东西却不入神道,不分人妖,偏偏就将人妖恋在了一起,演义出一部惊天动地的生死之恋,让世人颂扬了一代又一代。就连我这不信神鬼的人,望着这雨雾蒙蒙的西湖也心生恋情了。 西湖的水是柔软的,湖面上的雾是轻柔的,人心里便有了柔软。走过雷峰塔看到一片烟雨蒙蒙,走过灵隐寺佛光在雨中照耀,远远地看见了断桥却未见到残雪,度过曲苑不曾有荷花。倒是三潭映月、南屏晚钟来的那么富有诗意,极好听的名字,却因了这漫天的雨雾,你是无法直观的,只好听听而留在心间慢慢的记着。 西湖的雨和雾让人迷茫,一切都看不清,理不透,记住的还是那些迷人而美丽的传说。细细想来,这世间的每一处好景地,都有衍生出的动人故事。人是为了看景,更是为这美丽的故事感动。景色是一个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现实着的东西,而故事倒像这个东西的精神世界,是它的思想和灵魂。就像一个有思想和灵魂的人物,他的存在就一定会有伟大的精神故事而影响这个世界,甚至几个世纪。 坐在返程的车中,望着车窗上挂着的雨丝,人心很静,静的要迷糊住。朦胧中我在读一部作品,是读了无数遍的电影《白蛇传》。我开始理解了西湖,理解这湖上的雨雾,那一定是这西湖的思绪,它在流动,在衍生着一部新的传说,这个传说定会感动世人,流芳百世的。 十六 当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冲上天空时,那天正落着大雨。天空中还浮着一团冰冻的粒子让飞机延迟了半个小时才起飞。江南之行,八天里有六天在下着雨,是冰冷的让人畏畏缩缩的雨。可问及上海人,她们却说:今年的上海是个暖冬。我好生奇怪,难道北方人不懂得南方的热冷么!这究竟是一种错觉还是一种感知上的误解呢!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直觉了,怀疑我的感受是不是一种真实。 江南自由行,留下了上万的文字,在愉快中常常有些遗憾和疑惑,那是旅途中一种表象的观察和记录,它是否反映了真实呢!我有些怀疑自己了。就像那冰冷的天,我就感觉不出暖冬的味道。还是让知者去悟吧,因为大知才会无碍。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