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林荫西湖 |
正文 | 林 荫 西 湖 蔡 怀 森 好多年没去西湖了,这次在杭州当然要看西湖。 在北山北路下车,上了白堤。白堤如故,断桥依然著名。记得早年春季里,西湖边是一路桃花一路柳,远处青山楼外楼。湖面上游船点点,游人陶醉其间。 此时六月天,桃花当然早谢了,垂柳亦少见,湖边多代之以四季常绿的香樟,雪松。香樟,雪松应是南方最普遍的绿化树种,生长期慢,年轮愈长,愈显其生机旺盛。树木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成林则是遮天蔽日,一片浓荫,覆盖着每一处空间,显得幽深清净。站在湖边眺望,全不见若干年前,青山碧翠中依稀可见的亭楼景点,都掩映在绿树林荫中了。湖对面的雷峰塔在绿树丛中,透着半个身影。雷峰塔算是重建,还是新建,很难说。其气势典雅,金碧辉煌,反正不是原先倒去的雷峰塔的模样。想到现在到处打造的古城,古镇,古寺都大抵如此吧。 不是很熟悉的游人游西湖,须按图索骥,在浓荫密布的道上去寻找一个个景点。 杭州增色于西湖,得益于西湖。如今南北各地,大中小城市的面貌均有了极大变化,最显著的是好象都懂得了水是城市的灵运所在,都学会了做水的文章。城中内外,每条河道,每处水面,皆成至宝,予以精心设计打造,投巨资,修岸景风光带,遍植林木花草,建亲水平台,也确实改善了城市环境风貌和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当然,水景林园修到之处,也极大吸引了房地产商,随之而来的是近旁土地价值也以若干倍的增值,实现了一举多得。这应是西湖效应的模式吧。 循着灵隐路一路向西,走到尽头,过冷泉,灵隐寺即在眼前。 灵隐寺是江南名刹,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史上兴盛时期有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众三千余人。唐宋以来有过多位帝王驾临。康熙南巡时还曾赐名“云林禅寺”。早年去西湖,曾亲睹湖边条条路径上,络绎不绝的香客(多为中,老年妇女),身背黄包,曰:香袋,百十里之遥,成群结队赶来上香。 灵隐寺成为著名佛家丛林,还因这里出了一位高僧大佛,名叫济公。又称济公活佛。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浙江台州人,原名李兴远,法名济公。在灵隐寺剃度出家,济公悟性聪慧,得佛主教义真谛,并结合国情创立了一套适合普罗大众人文精神的学术理论和思想体系。深得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信众的尊崇。济公主要思想体系有:圣训28条,核心内容都是警示,告诫和规范大众行为准则的认识内容。如济公曰:“举头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即是告诫人们,一切行为举止,从恶从善,均有神灵鉴别,应有敬畏之心,规矩之行。再就是深得民心的因果报应说,按济公理论:“前世不修今受苦,今世不修世代贫”,人之生存状况,荣辱贫贱,富贵万千,皆为积德积福,行恶行善之多寡而以,“祸福皆有定数和报应”。欲求今生平安,后代荣华,必修德积福,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上辈为你修,你为下辈修”“一生都是修来的”。 后人熟悉济公多为民间传说。济公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在民间惩恶扬善,为底层百姓排忧解难,劝人积德行善,尤在江浙一带,影响甚广。 济公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亦不尽相同。济公性格放荡不羁,饮酒食肉,以至于与佛堂教规所不相容,但因其佛学造诣高深,以至有大师批曰: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后世在一些殿堂,亦常见有济公一席,形象别致,享受供奉。 在临湖景点“花巷观鱼”的石桌石凳上,认识了一对来自东北的退休工人夫妇,男的姓宋,称为宋师傅,闲聊中得知:夫妇俩经历过下岗,打短工的困难年月,后来女儿大学毕业,在杭州当了教师,成了家。夫妇俩每年常来女儿处小住。他们非常喜欢西湖,宋师傅还买了一辆小电动三轮车,经常带上老伴,带着水果,吃食,茶水,周游西湖。“一天,沿湖一圈,六十里,一路风光一路景”,“春季最美,游人看景,我们看游人”。宋师傅爽朗的笑声中,透着些许自豪和幸福。说到是否准备在杭州常住,宋师傅表示:不。这里的冬天太冷,没有暖气,阴冷。十一以后我们就回东北了。那里冬天有暖气,有老朋友,在一起,切盘牛肉,酸菜炖鱼,白菜猪肉馅饺子,老白干酒……。 我相信,宋师傅说的是真话。但他的女儿经一番努力,选择在西湖边生活,工作。宋师傅夫妇俩在春日里,驾着小电动三轮车遍游西湖,细细饱览这人间天堂美景,涤去一生的艰辛和劳苦,他们的心头会是美的,甜的。 2013年 7月 20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