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怀恋秋白 |
正文 | 文 王艺 有幸拜读王彬彬的的《并未远去的背影》,本书回忆了民国时期那些伟大的政治人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感情,以及他们的命运。 在这里,我结识了不一样的瞿秋白,他的政治之路,文学之路,“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不得不死”,“两个瞿秋白与一部《子夜》”,瞿杨结合。 政治之路的疯狂。每一位有志青年都不会坐以待毙,为主张工人起义,秋白先生可谓呕心沥血,在积极参加党内工作的同时,也在上大担任着社会学系主任一职,积极地推出自己的主张。都说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便只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瞿秋白也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伯乐,张太雷,可以这么说,张太雷让瞿秋白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给予了他表现的舞台,经张太雷介绍,他才加入俄共,加入中共,从此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共连在了一起。不幸的是,在瞿秋白选择了看似光明的人生路时,他却不知自己已经踏入了深渊中,卷入中共这个混浊的世界。在人生的辉煌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小册子,像小草一般坚强地活着,在打压下迅速成长着。被派往苏联,他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工作。读到这些字眼,我在想,如果当初他没有遇到张太雷,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斗争中,他的结局会不会被改写?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中,想瞿秋白这样的人,又怎么甘心一生平庸的活着?没有张太雷,也许还有其他人,他的一生的经历像是必然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瞿秋白,也许他的名字,今天也不为人所知。我记得岩岩大叔说过这样的话,说“只要有三个女生的地方都会上演一场甄嬛传,只要看着别人比自己好,自己就受不了。”或许是瞿秋白年轻气盛,锋芒太露,以至于招来旁人的嫉妒,博古,王明就是这样的人,想尽千方百计让瞿秋白过不好。在莫斯科时,就对瞿秋白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可就算是面对这样的压迫,似乎瞿秋白也没有进行反抗,或许是没有这个力量,又或许是想得过且过,有雄心抱负的人,却选择了逆来顺受,如果当时他奋起反击,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了?最让人心痛的,便是他被中共抛弃,“长征”开始,瞿秋白想走,却不得不留,因为自己毫无选择,王明等人的特意安排也好,还是旁人的无力帮助,结果都是他被留下,面对国民党等人的“邀请”,他拒绝了,我想,他一生都忠于共党,却落得如此下场,为什么不倒戈,也许,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罢,他只不过是一颗棋子,一颗“弃子”,即使跟了国民党,也仍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最让我崇拜的是他的精神,愚忠也好,他终究是坚持了自己选择的路。 文学之路的留恋。瞿秋白先生若是在古代,也算得上那个是才子了。在临死之前,他写下了《多余的话》,开篇便是这样,“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了,就是有话,也可说可不说的了。”人在将近死亡的时候,看到的世界也许是不一样的,面对死亡,他显得平静,可内心是怎样的,旁人又怎么知道?既然生命所剩无几,都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是多余的了,为什么还要写?不但写了,写的如此精妙。“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在我看来,这是自嘲,打当初他投入政治工作的时候,与其他的党内分子相比,他算是尽心尽力了,知道自己的身体有病,却坚持工作,这句话与他所做的自相矛盾。以前全心全意做着的工作,现在用“勉强”二字概况,这其中是心酸,毕生的努力换来这样的结局,也许,他觉悟了,那一直做着的美梦也是时候醒了。在狱中的日子,他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离开家求学,无意中接触俄文,却走上了政治之路,为工作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梦想。最后,他以一种审视的态度探究了“文人”,说文人是高等游民,也许后世将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人。他说了这样一句,“不幸,我自己不能够否认自己正是“文人”之中的一种。”的确,在我看来,瞿秋白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政治上,虽然很有文学天赋,但他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这方面,搞政治没有搞好,搞文学也没有搞好,在人生将要结束的时候,才回忆自己的文学生涯。他的另一部作品,《子夜》,写于自己的政治低潮时期,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也许是政治上的失意,他想从文学方面得到些慰藉,在我看来,却不尽这样,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文人骚客,仕途不顺时,便转向文学,但他们的作品中仍隐约透露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瞿秋白也不例外,在《子夜》中仍然能感受到他的政治主张。在他留恋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便是矛盾的《动摇》,为什么?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也明白自己政治之路已经走到了终结,最该牵挂的,除了家人,便只剩下文学了,在一个文人的眼中,该欣赏的不是那些掺杂了政治理念的作品,又或许,这仅仅是文人之间心灵的共鸣。 婚姻之路的美满。也感叹瞿秋白先生的一生,书生意气为革命,用忠贞写尽一生繁华,却不幸成为两党斗争的牺牲品,幸得上天眷恋,让他和杨之华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灵魂的共鸣,也是他相守一生的伴侣。谈到杨之华,上大之花,与瞿秋白的爱情也成了一段佳话。最吸引女人的,除了一个男人的外貌,还有这个男人的内心修养。瞿秋白文弱书生的形象自然得到许多女人的欣赏,他的第二任夫人杨之华便是被他的气质所吸引,也是这个女人,在他政治之路陷入低谷时,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在作者看来,正因为杨之华是他精神上的最大支持,才想尽办法让他俩分开,以便从精神上打垮他,这个不无道理。然而,我认为,瞿秋白之所以接受杨之华,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她的“才华”,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她接受较优秀的教育,还是一名积极崇拜党的女性,对瞿秋白来说,那个时期正是他政治辉煌时期,他需要这样一个人,不仅能陪在他左右,还能在事业上给予他支持和帮助,这仅是个人观点。总之,瞿杨结合也算是一段佳话,除去其他原因,单就他们之间的矢志不渝的爱情也让后人羡慕。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人爱着自己,此生足矣,如此美娇妻,夫复何求? 回忆秋白,你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似乎你的结局早就被写好了,遇见伯乐,也遇见地狱的魔鬼,踏入政治舞台,如耀眼明珠,也折煞了他们的眼,你一生信仰的共产党,却无情地把你抛弃,国名党向你递出的橄榄枝,你却坚决地拒绝。敬爱你的,因你而死,你爱的,希望你死,卷入政治漩涡的你,可曾后悔过?那《多余的话》,是控诉,还是挣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