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红楼梦漫谈(一)——所谓文人君子 |
正文 | 作者自开始写书就交代了文字的来源,从头便以“荒唐”言之。女娲炼石补天之时遗了一块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想是作者自比,不是无才而是时运不济,王勃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盖如此类。又想到那些补天之缺漏者果有才乎,这便有很耐人寻味了,怕是滥竽充数者有,见机行事者又多已。古来文人士子多有如此习惯,比如李白,其实此等人果有才乎,怕也是仁者见仁,没有说得清楚的了,雪芹公纵然洞明世事怕也是难得免俗的,古人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有文无第一,但可有一个能坦然不如彼者,这是是人都有的通病,孔子都不能例外——他不是看不上稼墙耕耘吗?又说那些上位者果真不如他们?这又是智者见智了,在我看来怕是在有些方面是不如的,能为万民请命的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连自己的权利都不能很好的驾驭,他能做出什么成绩呢?有明君在位还能做个诤臣,君王无道——在他们看来——他们惟一的出路就是下大狱,还提什么为天地立心,孔子门徒,道德君子,名声在他们眼里超过一切,能为百姓做事的是能臣,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比如萧何、房玄龄、狄仁杰等等,他们没有一个是因为“文死谏”而得后人称颂的。所以我想说,历史待他们何其厚也,这其实也不是没有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着实有些贡献,是他们使得中国文风蔚然,或许中国的脊梁也有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遭遇博得了人们的同情,我们对于弱者不都会有这么一种感情吗? 我很欣赏一位军人说的一句话:人民真正的好儿子都没有回来,他说得太过,或许是因为昔日袍泽都埋骨他乡,自己功成名就,由是惭愧。中国的脊梁是埋在大漠的将是铁骨、是在萧萧古战场无人问津的精魂撑起来的,文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媒介而已,有感而发,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外敌入侵,最先投降的不是军人、不是百姓,而是那些自诩为“文人君子”的人,或许有那么一些真正铁骨,但又何其少呢,更何况这少之又少的一群人之间又有几个是苏武、文天祥呢?所以我说历史待他们太过恩厚,因为他们是文人,中国的历代帝王把文人抬得太高,以至于他们有高人一等的资本,人们也把文人看的太重,再加上历史由这些所谓的“清流”书写,运用一些春秋笔法再简单不过了——当然我所说的历史未必完全是正史,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这背景谁有说得清呢? “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这便是文人的以文字改朝换代,虽说我有断章取义,也并非有意诋毁雪芹公,只是想借此例来告谕天下,文人们正气凌然的扭曲历史的事实,若说天下脸皮最厚的一群人则非他们莫属。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要有主流思想,所以孔子被推上了神坛,于是文人们又和政治纠缠不清,但又有多少政治小白就非能一一列举得清了。读了所谓的“圣贤文章”就能治国平天下了?非也,非也。孔子最终被排斥在政治之外——尽管他有治国之才,孟子为梁惠王所不喜,那么他们的徒子徒孙们又能有几个善终的就可想而知。不是我批判孔孟,相反我对他们是很欣赏的,现在我还在读四书五经,但这只是我对于文字的热爱,如果在现代,他们的文字还是很有市场的。这我就又想不通了,中国早就有学校,但是文盲率没人敢想,读书人一开始都憎恨世家大族对舆论的把持,但轮到他们自己诞登道岸之时也是一个样。目前也一样,大家对官二代、富二代都不怎么感冒,但又恨不得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还要说得冠冕堂皇,这便是所谓的“文人君子”?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