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妙手雕出一片天(随笔) |
正文 | 文/冬虫夏草 人生犹如大海航行的船,只有那不畏艰险,勇于搏击风浪,坚持不懈奋进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题记 【一】少年花季苦涩梦 常言说“十年不见,刮目相看”。与老战友傅常进多年未曾谋面,去年在一次偶然的战友聚会中才对他有所了解。他退伍这些年来,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先后从事工艺美术、投资办厂、门匾设计、雕刻制作等,在商场摸爬滚打了几十载,终于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结出了一串串金光灿灿、馨香而又甘甜的硕果。目前,已是拥有两个国家专利、年产值数百万的私营业主——傅氏陶瓷精雕工坊总经理。在初夏的一天,笔者慕名做客来到他家,与其进行了细致地交谈。 时光回缩到上世纪的1972年初,时年14周岁的傅常进在一所初中就读,还是一个懵懂的花季少年。他的家乡地处鲁西南的大平原、古曹州(现为中国牡丹之都——花乡菏泽)的一个偏僻而又贫穷落后的乡村,其祖辈世代生活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作为平时不善言谈的他,说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旋即像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并向笔者示意,无论自己是成功和失败、贫穷还是富裕,人生的辉煌与低谷,还是在何时何地,都难以从他心中抹掉对故乡——山东定陶县黄店镇傅楼村的一片深情,因为这里有乡愁和记忆,有赋予他生命的根;是养育他成长、走向成功的温馨家园。 从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好学上进,虽没有超出一般人的特殊能力,但他那种从不服输,百折不弯的“一根筋”精神,是被打上了“标签”出了名的。因此,心中也时常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一定要努力学习,升上高中考上大学,用文化知识武装起自己的头脑,给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以不辜负家人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可谁知,世事变幻多风雨,升高中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考试被取缔,升学靠推荐,成绩优异的他却没能被推荐上,心中寄存的那个“梦”,也就随之凋零化为泡影,变成了苦涩的梦。少年时期的那种理想与渴望,犹如过眼云烟,恰似一棵缺少雨露与营养的禾苗,唯有深深扎根于这片黄土地,去默默地守望依存、等待着有朝一日能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为能给家里多挣工分,初中毕业的他便积极参加生产队的艰苦劳动,拉车运粪、种水稻,还学会操作机械和修理柴油机等,后来又担任了两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但智者对人生的至高追求是无止境的,也是常人无法想象和体会的。长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方式,难以满足他人生的最终理想。1976年初,他决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去参军到部队更好的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让青春的热血与激情更好的在绿色军营绽放异彩。正是: 少年有梦梦一场,世事多变费思量。 青春立志写人生,报国从军离家乡。 【二】青春在军营绽放 1976年3月,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十八周岁的傅常进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愿望,跨入了充满象征生命活力的绿色军营,来到祖国四大要塞之一的渤海前哨,内长山要塞区长岛县的北长山岛30团通讯连(后更名为特务连)服役,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有志青年来说,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是件很光荣的事。只要你一袭草绿色的军装,不论你出现在哪里,众人便不约而同的投来一种羡慕的目光,立刻会为你提供各种方便。而对于一个从农民家庭走出的青年,能到这所红色的大熔炉里去锤炼一番,不失为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更是一种荣耀与自豪。 自入伍的那天开始,他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上进争一流。政治学习认真、军事训练刻苦、内务整洁、大小工作积极主动、尊敬领导团结战友,很快便赢得了部队领导与战友们的信赖与好评,被连队选拔为报务员新秀培养骨干。 通常,被人们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通讯兵,尤其是报务员收发电报,技术难度大要求特别高,又是一项特别精细缜密的技术,从筛选出的骨干再到成为合格的报务员,成功率仅在百分之十多点,大多数人中途都被淘汰。首先,需有耐性和毅力学习26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快速书写法,其次是练习指法的敲打,然后是听力、判断力、抗干扰能力的练习。为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他不分昼夜与节假日,还是训练休息的时间,都是加班加点。有时为攻克一个难点,夜间练习是常有的事。为练好指法与敲打电键的协调技术,一气就得敲打出上千组甚至几千组电报密码。一段时间下来,由于用脑过度造成睡眠不足,烂嘴角和掉头发,右手食指指尖与中指指背经常被磨破,流血化脓,钻心疼痛难忍,但他仍咬牙坚持,直到后来都结成了老茧。俗话说“苦练出精兵”,经一年多的时间,便熟练掌握了收、发报业务的全项技术,被任命为第一班班长。1979年的5月,被团通讯股评为报务专业“一级技术能手”,为青春的风采涂上重重地一笔,迈出了生命中可喜的一步。 当年7月份,他又被连队任命为电台专业教练员。之后,又相继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和“四会三手”教练员。1980年的春天,他在参加南长山要赛区举办的全区报务员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12项全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誉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第二个“李霞”式的报务员。为此,下半年他被列为提干对象,并代理电台台长一年。之后,又被选派进驻南长山干训队进行长达3个月的强化培训。结业考核他在全队360人中又脱颖而出,首获“全能第一名”,9门课程唯一获得900分、收发电报10万组无差错的优异成绩。因那时部队有不是党员也可以提业务干部的规定,他就把入党指标让给了一位面临退伍的老兵,可就在指标让出去没多久,提干政策却又变为不是组织成员的不能提干,致使他错过了这一次的提干机会。 欣慰的是加入了党组织后,他又赢得了一次提干的机遇。但命运的大门并不随时为机遇的“来客”而敞开,尽管是难得的稀有之客,也往往因命运之门的紧锁而被无情地拒之门外,让这远道而来的“贵客”,也只有无奈地乖乖溜走。当他填好了提干表格,正准备上报进行考察审批时,部队却推出了干部制度的改革,并不再从战士当中提干,需直接从军事院校分配,提干也就此被冻结。当时,他心情一度很沮丧,内心充满了矛盾,脑海里也呈现出正反两面的较量。之后但又感觉到:自己参军已满五年,曾获得6次连嘉奖。虽没能提成干,但青春期却得到了历练、成长,由最初的一个农村愣头小伙,逐步锻造成一名军事过硬、性格刚毅、正直坚强的合格军人,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收获,不管咋说这几年兵没有白当! 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年底赶上部队裁军,作为一名超期服役的老兵,何况家中还有个对象已等他6年,家里人也三番五次的催他回去完婚,他便毅然决定报名退伍。虽然,团通讯股领导曾专门找他谈话,极力挽留他在部队继续服役,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于1981年初退伍回乡,离开他朝夕相处的连队和战友,告别了5年的军营生活。 【三】脱下戎装兵心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到家乡之初的傅常进,在父母与家人的筹备和操办下,与苦等了自己多年的恋爱对象结婚成家,当年有了孩子后,因开支逐渐加大,经济捉襟见肘,日子过得很紧吧,生活上也总出现不少困难。虽说脱下了军装,但他的那份兵心依然还在;军人坚强不屈的风骨和精神品格仍在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在发扬。 为能尽快改善生活现状和贴补家用,他拉起了地排车步行500多华里,去滕州贩运玉米卖,每斤可赚取5分钱的差价。按他当时的体格一趟能拉600多公斤,到附近的集市、市场出售,仅能赚取29元钱的利润。一年后,有了点小本钱,他又马不停蹄地到河南新乡的山上去打零工、拉石头,从山顶拉到山下需用粉碎机进行粉碎,活又脏又累,但一天却能挣到4至5元钱,让他心里增添了不小的慰藉,整整干了一个春天,既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困难,又使他的人生再次得到了淬火、磨练。 1982年夏季,他从河南回到老家后,恰巧赶上了村里在整党建党、村班子换届,有不少村民都推荐他出任村里班子成员,经过民意测验,在多名候选人中,他竟以高票胜出被委以村民委员会委员,第二年又被提升为村委会主任。也就像人们常谈论的,市场经济的大潮,无形中也催生出一些人的自私与贪婪,正因为不少地方有的村民争着当官,其目的并非是以给群众办实事为主,不乏是想利用当官而发财,这样的人既便当了几年的村官,其村里面貌也没啥改变,自己倒先成了暴发户人前光鲜,可村民大多仍处于最低生活贫困线。 傅常进上任不久,就一心扑在村里的事业上,针对村里农田产量低、地块零碎,不便于耕种等诸多实际问题,他及时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建议,制定出规划调整方案,并亲自带领村“两委” 与村民小组成员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土地结构调整,把所有的零碎地块整合归成了大块地。再就是组织各生产小组联户打机井15眼,填补了傅楼村以前没有机井的空白,彻底改善了水浇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得到了提升。粮食作物由原来的每亩单产四、五百斤一下提高到了千斤左右。另外,为充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每周还举办两次农民夜校,专门从县里和镇上农业部门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向农民广泛传授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当了6年村干部,清正廉洁一心想着村民,谁家遇到什么麻烦事或生活有啥困难,他第一个冲上去,到户帮助想尽办法解决。尤其对于那些特困户和孤寡老人,因村里没有积累资金,他就经常从自家先拿出些钱和物给以资助,而自己家里的事他却很少过问,本来家中就不富裕的他,靠贩卖粮食、打零工挣来的那点很小的积蓄也渐渐用完,虽说改革开放已过去10余年,人们的生活也都大有了改善,可他与妻子结婚九年,家里除了买一架86元的旧的缝纫机、一个25元的小吃饭桌外,就再没有添置一件像样的家具,几乎又回到以前一贫如洗的状况。难免不让妻子埋怨、家人抱怨,父母两位老人也多次相劝:“说啥这村官你也不能再当了,再当的话,咱这个家就得散摊……!”迫于家庭的压力,再说还有不少想当村干部的人在等着盼着,只有辞去了村委会主任不再干。 直到他卸任多年后,每当村民闲聊一提起他,还总是异口同声:“要论行得正、立得直,还是人家部队培养出来的人,以前咱村的那些干部,要说还是人家傅常进,他就像那个电影里说的‘牛百惠’式的村官!” 【四】创业艰难当自强 成才的路如天地之广阔,但每个人走向成功的路也往往不同,成功的突破点更是千差万别。由此,可以说是追求不分长幼,成功不分先后,只不过是有的人出道早少年得志,而有的机遇频失受人知遇迟大器晚成罢了。 1989年春,刚过“而立”之年的傅常进决心奋力一搏,干出一番事业。因他素来宠爱文字,还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体,便决定以自己的优势另辟蹊径,毅然在菏泽市组建起4人的 “新艺装潢美术社”,自己任社长并兼经理。主要是从事工艺美术、金属招牌大字、锦旗条幅、铜字、铜牌等牌匾的设计制作,开展上门联系预约、承接加工、负责安装等“一条龙”式的业务服务。起初是在定陶、成武、河南商丘等地巡回开展业务。3年后,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1992年他又加大投资两万多元,新上马一处铜字、铜牌加工厂,团队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7人,且都文字基础好责任心强,产品质量深受客户的青睐与好评。市场销路也日益红火起来,每年获纯利润都在2万元以上,这在当时两万元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初步尝试了辛苦努力后的回报。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工艺美术装潢从业者剧增,相应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更有一些人还利用人际关系、地域优势等有利条件,对外来客户进行恶意挤兑、不平等竞争,致使他的装潢美术社运作困顿,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市场梗阻利润逐年下降,只有被迫停产,无奈地放弃已经干了6年的心仪事业。回到家在承包了两年土地后,又外出到四川成都干了两年企业管理。 生活中凡是细心的人,说不定就会通过哪一件事,可随时唤起那份潜在意识和敏锐,进而给他创造出事业成功的机遇。2009年春天,已步入人生中年的傅常进,为给儿子盖房子,一次他去姑庵集市的建材门市购买门匾、瓷砖门对,引起了他的思索,随着农村建房热的兴起,从中却发现了一个商机。于是通过市场多方调查,认为经营瓷砖工艺却是一门生财的好门路。他多次去有“瓷都”之称的山东淄博考察、参观调研,决定在原来的装潢美术基础上,再进一步升级转型为瓷砖雕刻工艺美术,组建并成立傅氏陶瓷精雕企业。便一次投资3万多元,在家空闲地上建起了厂房,购置了电脑割字机、空压机、冷干机、喷砂罐等大型设备,便正式成立了有9名员工组成,占地1.2亩的傅氏陶瓷精雕工坊,有他担任企业总经理。 然而,成功的路上绝没有一帆风顺的。由于他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缺乏软件的设计与制作,雕刻技术粗糙,产品质量不好价格又偏高,送货市场流通不畅客户难认可,开业第一年竟血本无归赔了数万元,让他重重地栽了一个大跟头。有人说过:一个人,往往只有在艰难之中,才能迸发出不寻常的力量,在需要尽全力拼搏的时刻,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潜存的能量。可他没有气馁,仍咬牙坚持干下去,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刻苦自学电脑操作,乍学总是出故障急得直冒汗,就反复向别人或电脑专业人员请教,每到夜深人静时他就刻苦练习,多年不熟悉的汉语拼音,硬是让他一点点的啃完并学会打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完全掌握了电脑的操作基本知识,学会了软件的设计制作,还申请了,并加了各界的众多网友。 从电脑软件的设计到瓷砖雕刻、转移、喷砂、涂金等几道工序,他都严格把关,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很快便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迅速打开了市场。尤其是在市场销售运作上,他反复揣摩研究,努力将售货市场做到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篇文章。变买方客户说了算的主动权为卖方说了算(通常,都是买方市场,客户说买谁的就买谁的;不同的是,卖方市场就由生产业主说了算,市场零售价由业主统一规定,严格地区域划分,杜绝了串货竞争)。在产品利润上业主是小头取的少,销售客户是大头赚得多,就是有人到他厂里购买牌匾、瓷砖、门对这类的产品,他绝对维护销售网点的利益,照常按零售价收费,但必须得将这赚取的差价分文不少地再归还给销售点客户,这是他一贯恪守的商业道德和履行的信用协约。 因此,在全市的瓷砖、门匾销售市场上,这也是他做的最成功独一无二运作法则。他所生产的门匾有“平安竹”、“龙凤”、“喜鹊登梅”等10多种,其中“龙凤门匾”、“平安竹门匾”,于2014年7月16日被国家知识专利局审批为专利产品,被多数网点销售客户视为镇店之宝。现在整个菏泽市,傅家的瓷砖门匾产品覆盖四县一区(定陶、成武、巨野、曹县、菏泽牡丹区)周边100多公里,销售网点达50多个,既使月均生产近千件,产品一直呈供不应求趋势,客户大多需提前一星期预定。按每年可生产周期9个月计算,年产值就是200余万元,收益不下30余万元,又可安置村里富余劳力就业10余人。现企业已初具规模,有近50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正在研制开发新的专利产品,准备下步再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月收入增长一倍达10万元以上。 提起他年轻时没能提干、或进机关当官一事,他不无乐观的说:“多亏那时没提干、没进国家机关,要是真当了官混天廖日,恐怕我企业也做不到这种程度,给孩子也留不下什么产业。再说,看现在有多少做官的行贿受贿都成了罪犯,还不如咱这布衣素食活的心安理得,生活原汁原味。”另对村里的公益事业,他都是热情支持,虽说那时他还没办厂,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1997年村里建教学楼他第一个捐资200元, 2008年村里修大街和村路,他又毅然捐出500元。谁家有困难,他都是慷慨资助,三.五百元到千元不等。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活到老、学到老,不做是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好;平凡人物大志向,敢于超越志如刚”。这是他的格言也是个性签名。如今,已接近“花甲”之年的傅常进,把厂子已交给了儿子管理,他只负责每天给销售网点送货,联络市场运作,闲下来还每天练练书法、摄影,已是一位老有所乐,生活性情中之人。鉴于他有些传奇的人生,笔者在离开他家时,心中还长时间不能平静,遂赋古风《向天歌》一首,以示对老战友点赞: 早年初谙世事艰,求索不惧行路难。 天道酬勤靠拼搏,成功不分早与晚。 风雨人生向天歌,痴心追梦终有圆。 乡野凡夫大志向,妙手雕出一片天。 ——王义尚 2015年5月31日(“一位私营业主的传奇人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