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姑苏行之---上方山麓石湖水
正文

“天下名山僧占尽”。在离古城仅4公里的石湖旁边有座名山---上方山,同样的在山巅之上有座佛寺,即楞伽寺,寺内有座古塔即楞伽塔,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依次至山下还有宝积寺、治平寺,形成上中下三个寺院的一个整体。寺院虽经多次毁坏,可还是屡毁屡修,在破败的院落内还可看到许多的碑石遗迹,依稀可辨认当时的痕迹。沿山道旁既有2500年历史的吴越春秋遗迹可探,又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雅事可觅,期间还能看到一些珍稀动物和植物树木可观赏。古迹景点有楞枷塔、拜郊台、越公井、乾隆御道、吴越古城墙、治平寺、茶磨屿、石湖草堂、烽火台等二十余处,明代“吏部尚书”申时行墓石人、石兽、墓道、三环拱券门等已经过整修,成为古城外的一处不可多得的寻古探幽的旅游景点,还是当地人进香拜佛的主要寺庙。

上方山是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取胜的天然公园。据《上方山志》卷一记“名胜”云:“山名上方,其山北连红螺、南压太湖、东负云风、西接百花诸山。其水东西合襟,南转而东,由孤山达天开而入于湖。 ”山水相依,风景如画,胜迹遍地,被誉为“吴中胜境”,是东太湖区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上方山高仅百米,坡度比较平缓,山下、山坡几乎均为树木所覆盖,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林木植物种类繁多,计有300多种,数百年的古树苍松挺拔,山坡植被茂密,林木葱郁,四季碧绿,是天然的自然休闲之地。

上方山场地开阔,碧绿的草地风过处绿浪涌动,香气阵阵,到了春天,不同的花草树木均盛开了花朵,漫山遍野的绯红点点,五彩缤纷,又有石湖的水碧波荡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使你不知自己身处何处,自然界的山水风光,在此已然尽矣。若是欣然登山,俯首远望,石湖佳山秀水尽收眼底,湖光凝碧,横山叠翠,“山深林幽,花果茂盛”,凝聚江南田园之美,心旷神怡。

在山下有一条长长的紫藤长廊可延伸至此登山道口,长廊两边柱石,穹顶部均被浓密的蔓藤所覆盖,丝丝条条的倒挂下来,在微风中摇摆,荡出无限风情。若是在春天时节,开满了各色小花,与遍地的花朵争奇斗艳,形成奇异的一道风景线,或者石栏上小憩片刻,倒挂的藤条带着花朵随风拂面,丝丝痒痒的别有一番惬意。此处场地开阔,草地绿荫覆盖,不远处有一个小湖泊,周边植有各种花木,妆点了秀丽的山坡。

紫藤长廊的尽头连接登山石道,道之两旁均是浓密的树木,偶尔还可看到小松鼠的跳跃,忽而爬上树枝,在枝丫间穿来穿去,甚是欢畅。在山下即能看见山巅的楞伽塔,因山不高,坡度又平缓,楞伽塔逐渐清晰,及至顶,山门即现,高高的石牌上“楞伽烟雨”,拐弯寺门上方“楞伽塔院”,历经风霜雨雪,更显沧桑雄奇。入院沿石台级前行,宝塔即在眼前,虽破败斑驳,却不失佛家气度,更是奇塔独有。此塔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建,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度约22米,塔院原为楞伽寺院,是研究和考古楞伽寺院、塔的最佳素材。如今虽已经过整修,可还保持着原来的面目,寺院入门已改建成天井相隔为正殿,面阔五间,分左右耳房和大厅三部分,出厅为十层石级而上,最高处为松柏掩映中的楞伽塔。

该塔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而居第二位,在古城的佛教历史上地位显赫。登山远望,塔影玲珑,风光秀媚。往西看群山连绵,东望石湖水波荡漾。宝塔周边古木参天,树影婆娑,寺院虽小,在古城众多寺庙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是最古老的塔院之一,在上方山麓的三个寺院中居最高,是香客的必到之地,常年香火旺盛。

治平寺则位于上方山麓,东临石湖,隔水与越城遗址相对。根据《横溪录》记载:“治平寺左带石湖、越来溪,右绕横山群峦,背负茶磨屿,前临上方山。”最早为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僧法镜所建,后在宋治平元年改今名。在治平寺南,宝积山麓,原有宝积寺,为隋大业四年僧永光所建,现宝积泉景点建筑是在原宝积寺旧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宝积寺,合称楞伽寺上、中、下三院,建寺年代相近形成的独有的禅林风格。

治平寺内原有众多建筑,如环翠轩、得月轩、湖山堂等,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治平草堂、越公井等。这些遗址历经千年,虽破败不堪,但还有陈迹依稀可寻,数越公井最久远,相传为春秋时所凿,至今井水充沛,依然清澈尚可饮用。寺内还有一棵银杏树,树龄达三百年以上,高二十余米,树杆粗壮,华盖如伞,蓊蓊郁郁。

治平寺居三寺之中,古代诸多文人墨客游上方山常在此驻足小憩,而留下诸多陈迹。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竟六至石湖,治平寺是他驻足小憩之地,留下《治平寺》、《雨中游上方》、《上方山楞伽寺》、《游上方山》等诗作,尽管其诗作的艺术水平有限,并不为众人所知,而作为一代帝王多次登临之地,自然也非一般可言。其它的如: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云:“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明朝的沈周《春日游治平寺》、文征明《中秋登治平寺澄碧楼》、王世贞《雨中公瑕邀游石湖登治平寺作得来字》、徐祯卿《登治平寺》、王宠《庚寅岁九月十六日寓治平寺高斋纪事》等。留下了许多趣事佳话,使寺院声名更加远播。

宝积寺即在山脚下,尽管破败稀落,而供奉的菩萨具有一样的宏伟庄严,受四方香客的敬拜,作为古寺同样具有历史的价值,是古城研究佛教史的见证。寺院时有僧人出入,洒扫院落。如今一般香客都会在三个寺院相继敬香,倒是显得并不冷落,常年香烟缭绕不绝。

在上方山的脚下即是闻名的石湖了。石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周围10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越来溪穿湖而过,南接太湖,北汇胥江,流入苏州古城市区。石湖是东太湖流域的一个内湾,《姑苏志》记载说:“太湖支流自胥口又东,出吴山南,曰白洋湾;折北汇于楞伽山下,曰石湖”。 南宋时候,诗人范成大在越来溪故址建造亭榭,其中有千岩观、天镜阁、玉彐坡、盟鸥亭等许多胜迹,后来成为石湖书院,现在那些陈迹还在。

石湖与上方山相依,是真正的青山绿水,景色秀丽,交相辉映,遥望风景如画,尤以山巅宝塔更为山水增色。明代袁宏道游上方山后,将它与虎丘山相比,认为“虎丘如冶女艳妆,掩映帘箔,上方如披褐道士,丰神特秀”,一派田园风光景象。石湖湖面宽阔,水质清净,风平浪静时,湖平如镜碧波千顷。相传吴越争霸之时,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曾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故附近有镇名“蠡墅”。南宋范成大退休后亦在石湖养老,自号“石湖老人”。

苏州民间有在重阳节登高之风俗,而上方山是首选之地。既可遍览周边山色,又可欣赏石湖风景,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景色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场所。早晨登高可看日出,石湖水面如镜,映出朝霞满天,犹如临海观日无异,云霞五色,千奇万变,为一大景致。除了观赏迷人山水景色之外,寻访古迹,游楞伽塔,治平寺,宝积寺等。又可至石湖泛舟,亲临水面,穿过越城桥与行春桥,在八、九十丈长的堤桥下随意穿行。堤岸绿荫垂柳,风光独特,或至湖心岛小憩片刻。四面环水的小岛几乎被浓密的树木覆盖,流连于此品一杯香茗,遥看对面山色青冥,古塔屹立;俯首湖面清波阵阵,倒影杨柳。旖旎的田园山水风光,是古城外难得的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带来无限的惬意。

苏州民间有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子时到石湖观赏“石湖串月”胜景的习俗。所谓串月,是指月光呈现,正对行春桥桥洞,“一环一月”,这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出现奇景,平时不易看到。只有在上方山上,才能看见著名的石湖串月。据顾录《清嘉录》记载“或云‘十八夜串月,从上方山塔铁练中看出。’是夜月之分度,适当铁练之中,倒影于地,联络一串,故云。”

每当农历八月十八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九个环洞,这时,水面上微波粼粼,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为了看这一胜景,中秋之后,附近的民众,甚至还有从外地赶来的游客,象赶集那样的看石湖串月,这样的活动沿袭至今,已形成当地民间的一大习俗。就在这二三天里,石湖里灯船、游船往来如梭,堤岸周边张灯结彩,非常的热闹。丝竹诗人蔡云曾有诗说:“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是对观赏“石湖串月”活动的最好写照。此处的行春桥可与古城东南的宝带桥相提并论。宝带桥有53环孔,犹如“长虹卧波”横卧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同样在农历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个桥忆亦都幻出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随波起伏,犹如一串明月在清澈的湖水中荡漾。

在石湖的堤桥正北有一座雄伟的“吴中胜景”牌坊,坊额是当代书法家顾廷龙的手迹。往前走就是一座约100多米长的堤桥,堤桥由越城桥与行春桥组成。行春桥为一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 人称“九环洞桥”。桥头端部雕兽面,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桥上有重级石栏,游人可随处坐憩。桥面俱石砌成,平展光滑,桥身九洞相连,湖水越洞而出,水清映物。相似于杭州西湖的“苏堤”,两边植柳无数,清澈的湖水,秀丽的山色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乐园。

“石梁横卧画图中,澄碧琉璃映彩虹。最是中秋明月夜,玉钱片片落环洞。”越城桥为一单孔石拱桥,与鱼庄相连。桥的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如此具有诗情画意的石湖山水,再加上上方山麓的古寺、古庙、古塔,怎能不使人浮想联翩,是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是人在画中游,抑或画在人心中,在此处实难区分矣。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8: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