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延河溢出散文情
正文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是延安的第二条大河,也是陕北的第二条大河,被誉为“中国革命母亲河”,中国西北作家群就以这条河定名了《延河》杂志,就如同延河水一样连绵不断,源远流长。著名作家贾平凹又发起,依托《延河》这一老牌子的号召力,每年编一套年选性的文学书系。偶逛书店,一本装帧精美的2010-2011《延河》名家推荐书系《散文随笔选》就已经打动了我的心,再一看是我仰慕的作家贾平凹任主编并作序,更使我喜上眉头,我在封底看到贾平凹写的一段话:“我们这个时代太快了,太物质了,这给文学的存活和提升造成了大障碍,因为文学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反复沉淀过滤的,需要不断地挤掉一些水分和杂质予以还原。中国太大了,西北从时空上作为这一格局的一个高地,西安作为这一高地的桥头堡,单就文学来说,眼里心里也应该有自己的风云。”我一边思索着导语式的语言,一边急切地打开书,在正文的前头,独创地编写了“名家推荐语录”,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便毫不吝啬地购买了它,几天就把它读完,那种感受就像品尝了一道道精神大餐,使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在“名家推荐语录”里,编写的是座谈发言式的语言,犹如名家就在身边,他们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在耳畔。你听,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刘亮程开了头炮,他说:“那些从古至今的优秀散文也一直在教中国人说话和思想。去听一听那些街市村巷里人们聊天,全是散文式的。录下来就是散文,不可能是诗和小说。我们的民间话语方式是散文式的,还有那些个人博客里浩如烟海的散文体书写。在这样一个全民写作的散文大国,衡量散文成就就只能看散文集,得有一个数量标准。散文成集,作家的优劣便暴露无遗。有的散文,看一段还上眼,看一篇就败兴。有的作家单篇可读,结集不忍卒读。”说得多好啊!这不正是当下散文界的现实吗?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吗?

接下来,著名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形象地说:“散文不是码字。码出来的字,不叫散文,叫废品。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以为诗歌、小说和报告文学装不下的字,就是散文。散文是有血缘的。有自己独到的基因、独到的DNA,谁也无法替代。并不是只要是字,就可以跟散文认亲戚,成为散文。散文,是需要DNA亲子鉴定的。”接着,他又形象地比喻:“散文是文学的兼容器。有诗歌的韵律,但不需要押韵;有小说的情节,但不是只讲故事;有报告文学的真实,但可以虚实相间。散文包容了诗歌、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全部精髓。”听起来多么精彩,这不正是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所需要的吗?

再听一听著名编辑家、《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是怎么说的:“记得刚刚结束的‘中原作家群论坛’上,作家们有一个朴素而传统的宣言坚守与突破。沉着的践行,不懈的坚守,通过创新谋取发展,勇敢超越寻求突破,以其敏感的触角、敏锐的把握,站在社会时代文化思潮的前沿。我们时代的散文需要葆有这样的情怀,需要为此而耕耘不止。”这恰好说明了我们当下的散文需要时代感,需要彰显出当今时代情怀。

著名编辑家、《散文》杂志主编汪惠仁也打开了话匣子,颇有见地地说:“成就写作者的因素,外部世界的自然不可忽视,我却常把他们看做是天生的一群:他们迷恋表达,在观念上不甘庸常。不错,他们的身体关联着家与国;但在另一层意义上,他们勇猛精进,终成天地自然之子、良心之子。”这不正是对默默无闻的散文写作者的鼓励和褒奖吗?

最后,著名散文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鸿从另一个角度发了言:“目前的散文不怎么让人欣喜,更难使人敬重。大国小气,巨龙无瞳,遂乏灵光。虽然革命的文学已经没有人提倡了,但其概念化、脸谱化的余风仍有延续,只不过是暗暗转化为一种更隐蔽的功利型趣味,无法回归美的创造。中国作家似乎已经习惯了一顶滑稽的帽子,其心事重重的步态让人想到茫然而自负的蜗牛。蜗牛的冒壳产生安全感,但它也因此失目、失聪,入居幽冥。”这是反观当下散文写作的一种惰性,中肯的语言当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

名家真诚的话语敲开了我的心扉,也把我引领到了散文随笔的“百花园”,这里已是百花盛开,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盛开的最鲜艳之“花”非贾平凹的《一块土地》莫属,通过太爷四代经营的十八亩地,揭示了一代代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也反映出在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当今社会,农民的短视行为,只看到近前,看不到长远,看不到土地的真正价值所在。当我读着“第一书记”沈浩的女儿沈王一写的《爸爸,我想对您说......》,联想到我看到的电影《第一书记》沈王一泪流满面的镜头,读着读着,我就流泪了,这是沈王一流着泪写就的,她说:“亲爱的爸爸:我是你的心肝宝贝汪汪。快过年了,汪汪想爸爸了......。爸爸,你走的那天,你的汪汪都哭疯了。汪汪不信你走了,捧着你冰冷的脸拼命地亲啊......爸爸呀,你真的舍下你的汪汪走了......。这是一个十五岁小女孩写给爸爸的告慰信,不知留下了多少离别辛酸泪,字里行间浸透着女儿想念爸爸的泪水。

当我擦干泪水,又来到了长江口的芦苇荡,品读着著名作家张守仁写的《长江口的芦苇荡》,作者亲力亲为,站立在岸地,“是江水的终点,也是海水的起点”,在这个特殊的地方,极目远眺,眼前的情景,波澜壮阔,触景生情,作者追忆起了他的童年往事,想起了芦苇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乐趣。接着,作者又怀着思乡之情,道出了一句“阔别故土数十载,家乡的人、路、河、桥、镇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土多么多么啊!

读着《匿名者》,让我认识了另一个塞壬,这是一个著名的青年作者,我过去读过她的大量作品,从来没有产生过这么深的印象,更没有被这么打动过,透过《匿名者》,我看到了一个在广东漂泊九年的塞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塞壬,坦坦荡荡,无遮无掩,是那么逼真,更使我看到了一大批打工者的现实生活,作者借自己的漂泊生活,让人们看到了漂泊生活的各色人,不失为一篇弥漫着生活气息的佳作。

我一边读着,一边思考着,不觉就到了著名作家徐刚写的《江河八卷》,作者从江河的源头、坠落、初潮、道路、水土、支流、秘密、赞美等八个层面,娓娓道来,阐述了江河的演变过程。最后,作者发出了感叹:“人啊,你要赞美水!江河的流动是美与生命力的流动。人啊,你要赞美水!想象我们身上的一个个细胞连接到宇宙,在水循环中往复无穷的生命故事,水啊水,你的神圣总能感觉而秘密永恒。”

品读着刘亮程《乡村是我们的老家》,我思绪万千,感慨万端,这是一个在大西北土生、土居、土长的人,我曾经读过他的《最后一个村庄》,就是这位以写农民、乡村见长的作家,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作者在本文里,从乡村、农村、村庄、房子、家、新农村之家、弯曲的乡土路、农民、故乡等九个方面写起,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

我还拜读了《大哥是怎样做成的》,作者老冀以深邃的眼光和广阔的视角,客观地评判了《水浒传》里一号人物宋江,并说:“宋江是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中间最有城府、思想最为复杂的一个”,让读者透彻地了解了一个真正的宋江。

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写的《祭刘志丹烈士文》,文辞精美,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人民英雄刘志丹的思想光辉,彰显了一代大家的风采。

我还拜读了韩少功的《重说道德》、池莉的《一朵叫紫荆的玫瑰》、陈忠实的《毛乌素沙漠的月亮》、莫言的《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彭学明的《临海春色》等,都从各个不同角度折射出了散文随笔创作的闪光点,成为散文随笔创作的灯塔,照亮我们的前程。

通读了这部《散文随笔卷》,使我仿佛与散文名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聆听他们的理论熏陶、经验之谈,内心深处得到了一次升华,在散文写作之路又有了新的收获。

乔显德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