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根在村落留住乡愁 |
正文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今天的我们,每日忙忙碌碌,像鱼儿一样游弋在高楼大厦、高架立交、高速公路、高铁为标志的大都市时代,是否会利用时光的裂缝,思索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存底色,他们的生命质感,他们繁衍生息的村落。当我们累了倦了的时候,栖息的家园就是故乡,故乡就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神经,它会带走淡淡的乡愁。 时光在指缝间流逝,我们在时代里成长。带着故乡的“味道”,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寻找,正所谓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生命的归宿。 时光在变,我们在变。无论时光走多远,怎么也走不出我们与村落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也割不断和祖先与生俱来的血缘。是啊,只因我们的根在村落! 五年前,脚踩着泥土的芬芳,从酉阳桃花源来到美丽南岸,蜗居江南新城。偶有闲暇,喜欢在暖暖的阳光里,携老扶幼,去长生桥镇上的老街兜兜转转,看它气定神闲的模样,看它遗世而独立的气韵。漫步老街,父亲总能遇到“老乡”、遇到“知音”,像老友一样搭讪、聊天、话家长里短,其乐无穷。 随着父亲年岁渐老,思乡情结越切。每当他信誓旦旦要离开城市落叶归根时,为了让老人留在我们身边,就带他到老街走走,以解乡愁之苦。 一日,丈夫从单位带回《南岸村落演变》。沙发上的书籍散发出油墨清香,封面上的黄葛古道水墨图意境悠远。父亲见之,如获至宝,戴上老花眼镜津津有味地品读。不时,还饶有兴趣地自言自语。他手捧书籍,爱不释手,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重回上个世纪,在村子东边的老槐树下,与乡亲推杯换盏…… 老人常教育我们“不能忘本”,餐桌上,时常大发家长威风,讲他的村庄,他的家风……一本《南岸村落演变》着实让老人品读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段日子里,他不再念叨村庄里清澈见底的鱼塘;不再念叨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的树林;不再念叨那群围着火炉话家常的三五老友……对我们的餐桌教育似乎也少了许多。在父亲的带动下,我也开始慢慢走近他的村落世界,开始饱览《南岸村落演变》精神食粮。 《南岸村落演变》全书图文并茂,以口述人的记录和可查询的资料,忠实记录了南岸这块热土69个村庄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精神气韵。 一个村庄一个故事,一段史海钩沉,一幅田园美图,一方村落文化。69个村庄,犹如散落在南岸26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9颗珍珠,熠熠生辉。透过这粒粒珍珠,我们窥见了南岸厚重的村落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各村群众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一个地方的文化犹如一棵大树,它的根系深深地扎根在大地上,靠土地上的水脉、文脉来滋养,正可谓一方水土培育一方文化。 可以说,这本关于村落的史料,就是南岸村落的“家谱”,循着家谱的经脉,抚摸独特的乡土肌理,让人魂牵梦萦,梦回村庄,回到了那个有山有水、有鸟语有花香的世外桃源。 从书中,我知道了,我所居住的江南新城以前就是长生桥镇。1995年,长生桥、迎龙和广阳三镇才划入南岸区,那时,三镇共有108个村。22年弹指一挥间,现在仅存55个村。记得五年前,刚入住江南新城时,没有最美大道——通江大道,没有江南换乘枢纽站,没有6号线,朝天门批发市场、迎龙医药城也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再看今天的江南新城,日新月异!重庆东站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医药、商贸人头攒动,商业配套一应俱全……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怎样守住家园、留住乡愁? 被誉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曾说,炊烟是村庄的根。那么,传统乡土文化“基因”则是古村落的“灵魂”。村落是我们的祖先,祖先的血脉流淌在村庄的旮旯角落。村落是我们最早的家园,是扎在大地上最深的根,是农耕历史的文明标本,让漂泊的游子,永远有家可回。 认真品鉴《南岸村落演变》,让我懂得了敬畏,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村落虽远去,乡情却如诗如画。用心抒写属于时代的村落,留住我们的乡愁,让村落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