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梦回大唐,揽一轮明月——感悟唐诗
正文

梦回大唐,揽一轮明月

——感悟唐诗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值得骄傲的文明和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有其灿烂辉煌的几千年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诗歌文化的成就更具有代表性。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话不错。中国的诗歌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起点很高。早在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诗歌的繁荣,“建安诗派”和“六朝遗风”发展形成,这一时期思想的解放、五言诗的成熟、音韵学研究的成果等,为后来唐诗的出现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也极为发达,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瓷器、建筑等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其中成就最大、最能代表唐朝文化的,就是诗歌。

这是一个艺术辉煌的时代。仅清代《全唐诗》所收录,就有诗五万余首,诗人近三千人。其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就有数千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代诗歌艺术的繁荣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这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李贺、孟郊、贾岛、杜牧、李商隐……这一些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都诞生在唐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没有哪个时代的才人能比得上唐朝如繁星般那样众多的文人骚客。

这也是诗体大备的时代,五古、七古、歌行,在唐代都得到完善;乐府诗,在唐代也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向了极致,完成了诗歌体裁形式的探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诗歌的字里行间融入了巍巍大唐的气象,幻化出世间奇伟、浑厚、浩瀚的艺术杰作。

唐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题材广泛,内蕴丰富;气象万千,奏响盛世华章。学习唐诗,欣赏唐诗的同时,我们更应去分析感悟唐诗。梦回大唐,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诗的世界,从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去感悟唐诗。

一,初唐诗坛的雨后春笋

任何一个朝代,在立国之初,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的统一、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复苏,而文化艺术的发展总是要显得滞后一些。这一时期的文化,往往是承袭前朝余绪,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都不太大,唐代也不例外。南朝政治腐败,但经济繁荣;南朝的君臣骄奢淫逸、享乐腐化,但是他们的文化素养又极高,所以六朝的诗文,内容空泛,却文词华美,尤其表现在诗歌和骈文上。从积极的意义看,是思想的解放造成了个性的张扬,抒发个人情感,代替替圣人立言;从消极的意义看,则是思想境界的低下与生活环境的狭窄,造成作品内容的格调低下,也就是后人所批评的“绮靡”文风。唐初所承袭的,就是这样的文化。初唐的近一百年间,是唐诗风格形成的探索期,也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期。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武则天时,诗歌基本沿袭南朝旧习,主导诗坛的也大多是陈、隋旧臣和宫廷御用文人,如虞世南、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之作。

唐诗是虞世南的清高和自傲。一首《蝉》“垂绦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将“饮清露”不食人间烟火的蝉置身于凤凰生活的环境——梧桐树,衬托出蝉的高标逸韵和超凡脱俗,声名远播也不是借助风力,而是凭自身的质性高洁,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府上的“十八学士”之一,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也将自己的清高品格寄寓其中,托物言志。

唐诗是上官仪的春风得意。《入朝洛堤步月》中写道“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乍看这首诗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确气度不一般。上官仪在贞观初期考中进士,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弘文馆学士,后来担任皇帝的秘书,因善于诗文倍受唐太宗的宠信。唐高宗继位后,累迁至西台侍郎,相当于宰相级别。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个个都饱读诗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们和南朝诗人一样也喜欢在诗中用典,不同的是,同样的用典往往又信手拈来不漏痕迹。上官仪的这首诗就非常典型,“脉脉”一词就暗用《古诗十九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意,以男女情义相投寓意君臣和谐融洽之意,流露出他恃宠承恩的神态,因为得到皇帝的宠信,所以才能在卫兵把守的皇宫门口的洛堤上策马奔腾,悠然自得地直驱而过。“鹊飞”之意,是借用曹操的《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寓意自己位居宰辅,想为皇帝分忧解难。可见这首诗句句用典,却描写的是实景,让人看不出任何痕迹,句句写景,无一字寄情,却流露出盛世显贵的风度。青年时期的官场亨通,让这位宫廷诗人顿觉“春风得意马蹄疾”上官仪的诗无一字直白形容自己的气度,却在字里行间暗自流露着雍容华贵、春风得意的姿态。

同宫廷诗人的春风得意相比,“初唐四杰”就没有那样幸运了。“四杰”是武则天时期的四位诗人:王指王勃、杨指杨炯、卢是卢照邻、骆是骆宾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才华横溢而器识狭小,抱负很大却仕途不畅,所以转而恃才傲物,苦旅独行。“四杰”都很反对六朝的“绮靡文风”,指斥当时的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他们都曾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的诗风,因此“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他们在声律的运用上有较大贡献,诗歌的境界并不很高,大多抒发愤懑,行走边塞,感叹羁旅,题材已较前人大有拓宽。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曾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算是对“初唐四杰”成就的一种很高的肯定和评价了。

唐诗是“初唐四杰”的横溢才华。王勃的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洗古代送别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凄怆,以一种意境旷达、独树碑石的格调表达对了友情的诚挚,其中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经成为今天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更有一首《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让诗文与风景融为一体,令后人赞叹不已。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节奏明快,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运用多种修辞,节奏轻快,蕴含哲理,揭开了诗歌的新序幕。还有一生多灾多难的骆宾王,曾以一首七岁时所作的《咏鹅》成为中国人唐诗的启蒙老师,让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儿童在刚学会说话还不知汉字怎么回事时就会背唐诗。甚至连武则天读了他的讨武檄文都感慨:“宰相安得失此人!”认为他是当时的“第一笔杆子”对其文采赞赏不已。“四杰”的出现改变了宫廷应制诗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让初唐诗歌描绘的对象由狭窄的宫廷台阁转向广阔的市井朔漠。

初唐时期真正最重要的诗人是陈子昂。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全新的、完全正确的诗文革新理论,推动了唐代诗文的革新。陈子昂的一生,可以用“不合时宜”四个字来概括。他在武则天时代,没有做过多大的官,具史料记载,最高担任过当时的官麟台正字、右拾遗,意思是编写历史的刀笔吏类的,但敢于上书驳斥时弊,主张措刑息兵,整饬吏治,殊不知武则天正是通过严刑与战争来树立威信、巩固政权,所以他的上书不仅不被采用,而且辞官返乡后还被武则天跟前的红人武三思等人指使爪牙将他害死在狱中。

陈子昂所处的时代,是“上官体”和沈、宋近体诗吃香的时期,而陈子昂的诗,基本上是古体。然而唐诗的辉煌,正是古、近体都取得很大的成就才有了后来的光芒万丈。他最大的“不合时宜”是不随波逐流,不走六朝以来的“绮靡”道路,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发扬《诗经》的“兴寄”手法和建安诗派的“汉魏风骨”。陈子昂的这些主张,对后来唐诗走上健康成熟的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诗是陈子昂的孤独茫然和对淡泊的执着追求。一首《登幽州台歌》蕴藏着诗人无限的满腔愤慨和孤独苍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相传战国时期的燕国的燕昭王曾在此筑台纳贤,广招人才。而诗中陈子昂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可能遇见像燕昭王这样求贤纳士的明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后即使有却也无缘相遇。诗人孤独地站在苍茫的原野,内心满腔愤慨,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充溢于天地间的悲壮苍凉,和一种无法言说的孤独。另一首《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诗中没有对离愁别绪的长吁短叹,却在沉静和淡泊里,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真挚情愫,诗文从容不迫,犹如琵琶上的淙淙清音,不作娇态而是自然流露的深情。

二,盛唐诗坛的群芳争妍

“开元盛世”和天宝前期,唐朝的政治和经济都达到了鼎盛,政治的清平、经济的发达,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张旭、怀素、颜真卿等的书法;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的绘画;李龟年、董庭兰、李谟、黄幡绰等的音乐,百花争艳般的艺术之花都开放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还当属诗歌。

经济的繁荣和宽松的政策,使得绝大多数士大夫生活安定富裕,当时的朝廷推行科举制度,以诗取士,文人以诗相高。诗写得好,名誉、地位都有了。比如李白,诗写得好,就可以“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所以文人对写诗趋之若鹜,如此广泛的社会基础,自然会创造一大批的诗人出来,盛唐诗歌也因此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顶峰。

盛唐诗歌的成功,首先表现在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中国诗坛上的两座高峰——李白和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等,可谓群星璀璨,光彩照人,名篇巨制,犹如大海边的贝壳,俯拾皆是。

盛唐的气象,也使当时的文人都有一种恢宏之气,他们对功名的追求,已经远远不是初唐文人那种简单的对衣锦还乡的向往,而是希望能济世报国,匡扶社稷。所以盛唐诗歌总体来说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边塞诗中,是一种激昂壮美的豪情;在田园诗中,是一种宁静幽远的恬淡;在李白的诗中,是一种大鹏展翅般的恣肆浪漫;在杜甫诗中,是一种忧国忧民的顿挫沉郁。

唐诗是李白的超然物外的想象和飘逸潇洒的浪漫。具史料记载,李白少年才俊,得名很早,但都是在湖北、安徽、江西、江浙、山东一带小打小闹,并没有进入以京城长安为中心的政治和文化圈,也就是说李白一直不是“圈里的人”直到天宝元年,经贺知章、吴筠等一些“圈内人士”中笔友的推荐被征召入京,又受到唐玄宗的礼遇,担任翰林院供奉(估计就是负责整理、发放文件的)。这时才真正名动京师,进入了这个核心成为“圈里的人”假如这时他好好当官,也许就没了后来的“诗仙”李白。青年的李白的确恃才放旷,“天子呼来不上船”其实李白不是不想好好干,他的志向太大也太不现实,只有两类职务他想干,一个是宰相,一个是皇帝的老师,其他官位他都不屑一顾。当他感觉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也就无所顾忌了,藐视权贵以及对当时的红人高力士的戏耍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虽然在京城只呆了三年,就被“赐金还山”(其实是被礼貌地驱逐出境),但却并没有被赶出文化圈的核心。当李白不再顾虑着“摧眉折腰事权贵”时,他的思想和文采终于才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此后抛妻离子十一年左右的四处漫游(离家后他常为妻儿写诗,李白的诗多以明月为题材,也是他孩子的名字就跟月亮相关的原由),反而因为仕途的失意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写出了很多有批判精神的好诗。李白在政治上,既没有王维那样的超然淡定,也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刻执著,他的政治见解有时很幼稚,在建功立业后渴望“事了拂衣去”过隐居生活。比如在《永王东巡歌》一诗中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他以为谈笑间就能平定天下。话说得很大,但却是脱不了天真、烂漫的底子,所以晚年才会卷入永王李璘叛逆案的灾难中。

但是在诗歌创作上,李白的确是无人能及的旷世天才。他的诗歌充满一种昂扬积极的浪漫精神,即使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情调。李白在政治上的空白,或许不是他那个国家的遗憾,但却成为了我们民族的大幸,我们要感谢唐玄宗没有重用李白,没有将官场的虚伪的套路牵绊住李白,而是还给了我们一个“诗仙”李白,让浪漫主义的不朽诗篇千年传颂。《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文字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美轮美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文如行云流水,荡气回肠;《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想象丰富,描写细腻,字字铿锵有力。

唐诗是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愤慨和感伤。和李白相比,杜甫算得上是“纯儒”。他自己说一生受家族遗传,一是“奉儒守官”,希望走儒家所推崇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仕途道路,路虽然没有走通,但一生忧国忧民的精神却始终没有动摇;二是“诗是吾家事”,杜甫引以自豪的先人,一个是既有赫赫军功而又为《左传》作注的杜预,一个是初唐著名诗人、其祖父杜审言。在“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诗名已经很大,已经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光辉的诗篇。“安史之乱”是杜甫亲身经历的,包括后来的流寓西南,他穿行奔波于难民之中,亲眼见到国家的残破,亲身体验了百姓的苦难,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与诗歌创作的激情。从《哀王孙》、《悲青坂》、《悲陈陶》、“三吏”“三别”《北征》以及后来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他用如椽的诗笔,记录了这一段历史,世上疮痍、民间疾苦无不尽现笔底。“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民,悯时伤乱”无愧于“诗史”、“诗圣”。《新安吏》中写道:“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出诗人对军队强征兵丁的悲愤和无奈;《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抒发出对人民深切的怜悯和对官吏的愤慨;《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依旧,但野草重生,生灵涂炭,饱含着诗人无限的悲凉和感伤。

唐诗是边塞诗人激昂壮美的豪情。高适的《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一曲《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的真挚的友情;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诗作大气磅礴、气度非凡。《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作品至今感染着后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一幅苍凉、艰险的边塞风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代表作《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面对激荡的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耳闻《折杨柳曲》,不禁让人有无限的感慨,感叹戍边将士的悲壮与凄凉。

唐诗是山水田园诗人宁静悠远的恬淡和安详。王维早年曾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安史之乱”后,曾接受安禄山的伪职,平乱后再次被重用官至尚书右丞,但因心有芥蒂,最终辞去官位归隐田园。王维多才多艺,诗画双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作萧疏清淡,诗文清丽自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思念亲人的诗千百年来为世人诵传;《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展现了盛世唐朝的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及《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出山间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山中村民淳朴生动的乡土风情,让读者身临其境,沉醉其间,流连忘返。孟浩然的一生大部分在故乡鹿门山隐居以及在吴、越、湘、闽等地畅游,其诗作风韵天成,自然清新,代表作《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现也已成为中国儿童的启蒙唐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用平淡的语言将恬静秀美的农家风光与淳朴诚挚的友谊融为一片。

三,中唐诗坛的气象万千

“安史之乱”虽然只闹腾了八年,但是对大唐帝国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当时统治者为平定“安史之乱”而执行的两大错误国策——向吐蕃、回纥等番邦借兵而造成的外族入侵和对藩镇的软弱迁就造成的藩镇割据,使中唐显现出衰飒之相,但是大唐帝国毕竟是歪歪倒倒地“中兴”了。但是,这个“中兴”却已经没有了初唐的恢宏,也没有了盛唐的繁荣。中唐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表面繁荣下的重重危机,一是政治不复清明,吏治腐败,人民的生活困苦。二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事实上唐朝的宦官专权比后来的明朝要严重的多),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威胁,名存实亡。

和中唐的社会危机不同,中唐的诗坛面临的问题是因为盛唐的诗人境界太高,题材太宽,诗写得太好,让后人很难超越。很难超越,就得另辟蹊径。韩愈、柳宗元、孟郊、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等中唐文人都在探索诗文革新的道路。在中唐的诗歌领域,最有影响的是“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他们的诗歌,都在继承盛唐成就的基础上走出了新路,也就是白居易所说的“诗到元和体变新”之意。

中唐诗人中高举异帜的是天才的短命诗人李贺。他是一位超常的天才,据说七岁的时候,就以才华惊动了当时的大家韩愈。韩愈和皇甫湜两大名人亲自登门拜访,他“总角荷衣”出迎,并即席作了一首叫《高轩过》的诗:“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令韩愈大为惊叹。李贺的人生是悲剧性的,天生身体多病,并且一生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二十七岁。他的诗歌,继承了《楚辞》、汉乐府和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但更加夸张荒诞,诙诡谲怪,幽峭冷艳,极富个性。代表诗作有《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以及《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诗作风格独特,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旖旎绚烂。他被后人誉为“诗鬼”,当之无愧。

唐诗是白居易用朴实的语言对现实的批判。白居易的诗语言平淡、质朴,毫无刻意的雕琢和刻板的修饰,很多作品雅俗共赏,童叟皆懂。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语言生动自然,充满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批判意味;《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以平淡的语言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千古名篇《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自然婉转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为世人留下千年传诵的诗句。

唐诗是薛涛用一生坎坷倾诉的高洁和坚韧,“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今天当人们走过成都东南锦江边的望江楼,遥想起的正是这位“占一楼烟月”的唐代女诗人薛涛。她是我国古代传世的为数不多的才女之一,我觉得能称得上才女的大概有,东汉的班昭、三国的蔡琰、东晋的谢道韫、南宋的李清照、清末的秋瑾,还有就是张爱玲,再有就是这里提到的唐朝的薛涛。她生于长安,聪慧好学,八岁已能作诗,幼年随父流寓成都,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被送进乐籍,后被当地的政府聘请担任校书郎工作(秘书、打字员之类的职业)。当时的很多文人墨客称赞薛涛“工绝句,无雌生”,诗作堪与唐才子媲美,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名篇有《牡丹》:“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以花拟人,巧妙用典,真情倾诉,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每个读者;《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诗句暗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生动曲折,耐人寻味。

唐诗是柳宗元顽强不屈的孤寂。他和韩愈一起在社会衰落的艰难环境下倡导古文运动,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主张巩固中央集权和轻徭薄赋。诗作“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卓然成家,别具一格。千古名诗《江雪》是诗人真实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中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写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语句浅近,平淡无奇,但反映的艺术和思想境界却广袤无垠。大地茫茫,皑皑千山,悠悠岁月,孤独的小舟老者,独自垂钓者一江寒冷,以执着的顽强守望、诉说着一种孤寂。每每捧读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常让我顿觉凄凉和惊悸,并不是他的作品激情四射、如火如荼,如何催人泪下,而是这一种为理想固守的执拗,他期盼着社会能改变,期盼着国家能中兴,但最终壮志难酬,孤独无助,无力回天,这是当时文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我被惊悸的正是这种“小鸡孵化鸵鸟蛋”的精神,因为如果换作是我,我一定会归隐山林或藏于闹市,绝难以如此坚持理想,钓钓鱼,种种菜,写写诗,何不悠闲自在,何必自寻风雪的席卷和无助的孤寒。

与盛唐相比,中唐诗坛的境界要较小一些,但仍是名家辈出、佳作迭现、后世难及的繁荣时期。

四,晚唐诗坛的金秋夕照,渔舟唱晚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党争,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大唐帝国已是千疮百孔,早已没有了盛唐时的繁荣气象,晚唐的诗歌,也没有了盛唐的恢宏之气和中唐的中兴气象,而大多充满一种伤感悲凉的情绪,但是,在诗歌的写作技巧上,却又有一定的发展。北宋时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唐后期的诗坛,因杜牧和李商隐两人的出现而大放异彩,又因韦庄和温庭筠等人对诗歌形式的变革创新而绚丽多姿。

唐诗是杜牧以清新俊迈的笔调对现实的警示。杜牧出生在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称的高门大姓,虽然有“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但仕途上并不得意。当了十多年的幕僚,出任过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但一直不受重用。他高唱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不过是满怀失意时的牢骚。杜牧的诗,兴寄高远,华美俊爽,尤以七绝为工。唐代诗人中,“诗仙”李白和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七绝堪称一流,能与李王相媲美的,大概只有杜牧。名作《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描写细致入微,寓情于景,将宫女的哀怨期盼蕴含在深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语句精炼,就事抒情,生发感慨,寒夜听乐,伤时忧国之情油然而生。

唐诗是李商隐咏叹理想,感慨爱情的浪漫情怀。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但他的身世比起杜牧就要凄凉得多。唐晚期,由于党争水火不容,整日剑拔弩张,他的老师令狐楚是牛党中人,岳父王茂元却被归入李党,于是,他就像寓言里的蝙蝠那样,两边都不接受,受到牛、李两党的共同排斥,一生郁郁不得志,踏入仕途三十余年中,有十多年辗转于各地幕府,远离妻子,漂泊异地。他是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各类有关时事的诗有百余首,占了传世六百余首诗歌的六分之一。但最受人喜爱的,还是他的那些虽然有些晦涩的咏怀诗和爱情诗。名篇代表作《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用细腻的景物描写,将积极的人生态度隐喻诗中;《无题》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时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向人们诉说相思之苦和坚定的爱情;《无题》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情不得,壮志难酬,诗人在“举杯浇愁愁更愁”里发出对人生无奈的嗟叹;“朦胧诗”的代表《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句优美婉转,将诗人的悲哀、迷惘的情绪尽赋予朦胧的想象中,不觉让人迷醉其意境。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屡试不第,一生潦倒,诗歌多借咏史讽今,或抒发愤懑之情。他与李贺有相似之处,但没有那些奇诡幽峭的意境;他有与李商隐一样的浓丽清秀,但没有李诗的晦涩。他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不是诗,而是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温庭筠的代表诗作《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孤雁南飞,高楼明月,万籁俱寂,深夜弹琴抒情,鲜明的画面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思;《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这是一篇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温庭筠自抒身世遭遇。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章作文。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温庭筠的这首诗将古人的青史垂名与今天士子的书剑飘零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韦庄与温庭筠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韦庄早年遭遇黄巢起义,辗转逃难,避处西蜀以后,为西川节度使王建所倚重。后来朱温灭唐后,韦庄劝谏王建称帝建立前蜀,被任用为前蜀宰相。他的诗“伤时伤事更伤心”(韦庄的《长安旧里》),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现实。他和温庭筠一样,词名比诗名更大。代表名篇《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此诗巧妙用典,“婉而多讽”富有诗意,隐藏着对唐末统治阶层醉生梦死,大厦将倾时享受最后疯狂的强烈批判;另一名篇《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在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忆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已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柳如初,堤如初,烟如初,烟柳长堤茫茫,江面迷雾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由让人生发物是人非、繁华落幕的悲凉。

晚唐的社会虽然动乱不安、萎靡萧条,但诗歌并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在萧索、冷清的街巷,广袤、荒凉的原野,沧桑的大唐土地上依然有众多的诗人和志士热爱着他们残破的国家和困苦的人民,他们为社稷而写诗,为百姓而吟唱。

读完唐诗,我掩卷长思,在中华民族的滔滔历史长河中,这是怎样一个辉煌的时代啊!文人辈出,才华横溢,青春作伴,纵情诗歌,不免令人心驰神往,正如著名学者于丹所说:“看到诗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如此自信,如此优雅,觉得这种人格的境界特别令人心向往之。”唐诗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瑰宝,就像一轮明月照耀着文学艺术的海洋,今天的人们只有认真去欣赏、去感悟唐诗,才不会辜负前人的付出。

遥想古人,心中感慨颇多,不觉写了一首诗,想奉献于先贤们的面前,以寄托敬仰和哀思!

望月怀古

古贤风采邈已远,千年沧桑留诗篇。

星河璀璨凌霄汉,月华如水映尘寰。

深情远韵夜空尽,惟余明月照人间。

举觞临风怀李杜,无语凝噎泪湿衫。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18: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