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正文 | 题记: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 杜甫《赠花卿》 2015年1月9日至13日,我有幸和几位教师一起,在陈董事长、刘校长的率领下,赴北京参加了“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活动,并先后参观了北京新英才学校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几天下来,收获良多,感慨良多,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名家荟萃,高端大气。 本次“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活动围绕“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育本真”这一主题展开,开幕式由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主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分别作了主旨发言。在三天的学习活动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桐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素读”经典创始人、语文特级教师陈琴、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等一批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大家做了主题讲座。既有高层声音,又有一线经验;既有名家讲座,又有课堂实践。参会的1000多名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的颇具特色的名校,我校办学仅半年,能参加如此高端的培训会,并在会场上展示展板,实属难得,充分说明了博雅的办学理念得到了高层领导、专家学者的认同,此次参会,进一步彰显了我校的影响力,为走向全国知名品牌学校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求本溯源,返朴归真 此次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最大的亮点是追求真语文,摒弃一切浮华,各位专家、名师痛斥当前语文教学和种种乱象和弊端。语用所所长张世平直言当下语文教育“沉默无趣”:为应试而割裂,扼杀艺术生命力;放弃“圆人”而造“扁人”,与自然真实背道而驰;政治第一,主题先行;夸张的有感情朗读,损毁了真实情感;芜杂的非文学壅滞了阅读的语感和文学的想象。郭永福会长提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整体推进。八十多岁的京城语文名师吴桐祯先生更是指出:语文教学要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三读法”(即鸟瞰式读、理解式读、消化式读)、“四环节”(即指导自学、自学、检查自学、精读)。王旭明社长更是指出,目前语文教育是“假语文”,是建国以来最糟糕的时期,大力提倡“真语文”。许多专家认为,目前的语文受应试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肢解课文、过度解读、无限拓展、刻意拔高,忽略了审美功能和人文精神,忘记了语文课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刘静波校长所讲的语文的课程本质是“表达”异曲同工。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语言平实,观点切中时弊,震耳发聩,是语文教育思想的一次返朴归真。 三、传统文化,中华之根 传统文化是我国有别于其他各国的特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语文教师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王旭明社长和黄燕明老师指出,目前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程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程度上的弱化,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课程标准只是要求掌握浅易的文言文。白话文的历史太短,中国大量文化精髓蕴含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按照课标,势必造成中华文化传统的断裂。康震教授对古诗词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能让人深深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他更是提出传统文化要落实在人身上;孙双金老师指出学生要练出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三项语文童子功,提倡顺性而为、大量阅读、熟读成诵;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更是让人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她和她的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熟悉程度让人惊叹,她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是让人钦佩;于树泉老师的讲座“清能早达,静能生慧”中提出:“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教师要养成文化的自觉;郭学萍老师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进行探索,在现代诗歌的写作、教学方面独树一帜。几天下来,专家学者给我们的是精神的洗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的盛宴,他们的大智大慧,使人顿悟,犹如迷雾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的前进的方向。 四、学校文化,发展之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名片,是一种一以贯之的传承。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教授的讲座“学校文化铸就语文课堂之魂”,从高位阐述了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层面,指出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给学生吃什么就长什么,学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战场。9日与13日我们分别参观了北京新英才学校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两所学校浓厚了学校文化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英才学校富含文化意蕴的系列LOGO,无所不在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学校课程、学生活动的顶层设计,无不浸润着文化的蕴含。特别是百年老校——清华附小,给人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作为老校,清华附小的校舍谈不上漂亮,更谈不上时尚,但只要你进入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整个校园静悄悄,无论是上课还是课间,学生、教师轻声细语,行为优雅得体,弥漫着贵族气息;课堂上,师生能积极互动,但言辞不太过热烈,没有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喧嚣,让你仿佛置身于梦幻中的世界,哪怕你是天生的大嗓门,到了这里,你都会不自觉地降低音量,不忍心吵醒做梦的人们。书架、图书到处都是,学生触手可及,教室布置的是学生的书画作品,置身其中,你会忘记世上的一切纷扰,想不学习都难。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由绽放,才能全面发展。 五、课程整合,创新之路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全国各地开设同样的课程、用同一套教材、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肯定不切实际,各校根据自己实际,进行课程整合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特级教师于树泉倡导的专题教学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探索。他将散见于各册教材中的知识重新整合,形成一个专题。比如讲某位诗人,就整合了他的所处的整个时代的介绍、他的生平、传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艺术风格、后人对他的评价、重要作品评析、有关他的影视作品等,通过专题学习,学生获得了立体感知,印象深刻。新英才学校做的是“3G+X课程”(“3G”,即国家课程、国际课程、国学课程,“X”,即校本课程)。清华附小做的是“1+X课程”(“1”即整合后的国家课程,“X”是校本课程),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课程目标定为10个“一”,即“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正是有了课程整合,才形成了他们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六、练好内功,提升自我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室副主任、《中国教育学刊》副主编时俊卿老师,将教师分成以下几种类型:辛苦型教师、盲从型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思想家型教师,为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郭永福会长更是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有魅力,不迷信、不盲从;于树泉老师要求教师要自我提升、博览群书,形成文化的自觉。在培训会上,各位教师无不被专家学者的学识和人格倾倒:康震教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孙双金老师博学睿智、娓娓道来;陈琴老师熟读经典,学富五车;郭爱萍老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游刃有余;于树泉老师即景成诗,国学经典信手拈来;最令人钦佩的是吴桐祯老人,八十高龄,仍然才思敏捷、思想前瞻,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使命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和他们相比,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多么得少,绝大多数教师都应该汗颜。我们唯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才能具备战略眼光,才能做到大智不惑,大彻大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我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