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故地重游
正文

文/李小烈

7月的一个休息日,阳光灿烂,我再次到40多年前劳动生活过的里村乡走一趟,寻找人生青春的足迹,感受社会的巨大变化。

那年7月高中毕业的我只有15岁多,就响应毛主席和政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奔赴市郊区公社向阳大队插队落户,与贫下中农一起共同劳动。上山下乡5年多的时间里,我度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深刻感受到中国农民艰苦劳动和生活,学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而对中国社会有一个更加立体化的理解。

岁月的变迁,向阳大队早已恢复文革前的名称里村乡了,而村前景色、面貌焕然一新。我走近里村乡时,找不到以前从里村河流入村里的小河,找不到那一座横躺在小河之上建于清道光年间古朴、厚重的三拱汴溪桥,更找不到圪立于桥边的两棵高大无比的木棉花树。从前沿着里村河边弯弯曲曲引伸入村里的泥沙路已被新铺设的市迎宾大道、里村大道所取代,村口肥沃农田早已被一幢幢整齐的住宅楼所占据,摩托车、小汽车在大街小巷穿梭不息,银行、邮局、学校、超市和公共汽车站等一一俱全,这变化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恍如隔世,换了人间。

我迫不及待地寻找入村道路,那是一条40年前我在锣鼓欢迎声中进村的道路,也是我形单只影心怀喜悦梦想回城当工人的道路。今天目睹村前面貌的崭新变化,进村的路口在何方?我有点儿犹豫,有点儿恍惚,有点儿迷惑了,有点儿糊涂。我走着、望着,努力追索当年的记忆辨明方向,很想遇到一个熟悉的农民兄弟打个招呼,聊一会儿问明情况,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年认识的农民兄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外来人随处可见。

我艰难摸索进了村,首先拜访了原生产队队长。老队长年逾80岁,古铜色瘦削的面庞和稀疏的白发似在诉说岁月的无情,稍稍上扬的眉毛下,一双威严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只是原先走路向前倾的头更显低垂了。老队长对于我的来访感到无比兴高,我俩在相互问候下打开了话匣子。我向老队长汇报返城后工作和生活情况,老队长讲述自我们知青返城后他生活的的变化。他感慨地说,他老了!前几年已从乡护林队退休,与老伴一起在家养老,子女们已经独立生活。现在他俩的生活来源是每年领取乡发给几千元的养老金,平日里利用屋前屋后的荒地种些番薯、南瓜等赚些钱帮补家庭生活,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老队长的感慨显得十分无奈、凄苦,同时也勾起我对他做队长时的回忆。那时他开工走在最前,带领社员“战天斗地”,最累、最脏的农活带头干,时时处处起到一个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收工走在最后,认真检查各项工作,考虑明天的工作安排;他晚上与社员交换意见改进工作方法,操劳布置明天社员的农活。因此,社员们都很敬畏他,服从他的领导。

老队长是我下乡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具备正能量的领导干部,也是我在农村这大课堂里的第一个良师益友。在他的教育帮助下,我学会了不少农活,如种水稻、小麦和种瓜菜,并在下乡的第二年1974年获得参加工作后第一个荣誉称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工作)者,得到奖品锄头一个,为此高兴了不少日子。

谈话间,我环视了老队长的屋内,感觉屋内家具设置、摆放与我当年下乡时的差不多,屋内依然阴暗空旷,让人感觉冷飕飕,地面正方形红地砖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凹下了,客厅两边墙上挂着陈旧相框,老照片已受潮发黄,散发出淡淡的霉味。望着这熟悉的环境,使我感觉宛如穿越40多年时空正与老队长拉家常。

话别时,我将带来的手信送老队长,老队长说我客气,说有时间来探望他一下就可以了,以后不要带手信。话毕,他入房间良久未出,我揣测他在房里找钱或物回礼又无找到,正在纠结。见此情景,我内心突发一种难以名状的伤感,表示大家都这么熟,不用客气了。

拜访老长队后使我心情发生了变化,从最初进村目睹新农村巨变而发自内心的高兴,到了解老队长生活没有多大改善后变得十分沉重。我感觉40 多年来老队长生活状况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因为国家征农用土地而改善生活,这也许正是农村困难户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年我住的知青屋就在老队长屋隔壁,老队长带着我回“家”探望。知青屋从前是华侨屋,屋主解放前移居外国,自我们知青的到来变成知青宿舍,住有68、69、72、73、75和76年下乡的男知青,知青返城后屋就空置上锁了。我只能透过门缝看小院子里的情况,我亲手建做的砖木结构鸡舍仍在,仿佛看到当年养的母鸡正带领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鸡欢快地觅食;大屋前的水磨地面依然那样明亮,宛如照射出我当年光身在严寒冬天引吭高歌冲凉的身影;大屋门槛石依然那样完整、结实,是我当年劳累一天拖着疲惫身驱休息的“石凳”,似乎仍然看到当年我留下的泥巴和汗迹。

老队长在旁边说:知青生活艰苦,要自己照顾自己生活;我们农民还有一个家庭,家里的人相互照顾。知青们的生活艰苦,无猪肉吃(知青要养猪,才有政府发的猪肉票),吃瓜菜要靠自己种,饭要自己煮,食油要靠自己种花生换取。知青和社员一样分配水稻田和其它经济作物管理,每天要挑约150斤肥料下田,农活是按件计工分,与社员一样靠挣工分过日子。

“汪、汪、汪”突然一只大黄狗窜向我发出狂叫,打断我的回忆。老队长说,这狗是邻居老会计出租屋外来人养的,老会计全家已经迁往市区居住,现在村里多是外来人,你认识的人已经不多了。无奈,我就此结束行程。

重游里村乡,我看到经过改革开放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心情激动,感慨:既陌生,又熟悉;既高兴,又难过;既显很远,又显很近。我想,几十年来国家飞跃进步、社会发展,里村乡农民已经彻底改变昔日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过上农民梦寐以求的城市人生活,这正是目前中国改革所追求农村城镇化的生动写照。无庸讳言,里村乡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困难村民,他们生活在贫困之中,各级政府脱贫解困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