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字典遭冷落是社会之痛 |
正文 | 字典遭冷落是社会之痛 王志伟 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全国各地都要举办主题读书活动,以此来唤醒国民普遍的读书意识。其实,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常翻字典的更少。因为词典是工具书,所以常被人们冷落和遗忘,在使用频率上远远比不上农民手里的镰刀、锄头。有的人手机不离手,但却没有养成随手查字典的习惯;有的家庭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却舍不得买一本并不昂贵的字典、词典。平时遇到“拦路虎”,也是连蒙带猜,懒得查字典,总认为查字典是中小学生的事情。于是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写别字、念白字的情形就屡见不鲜,报刊杂志或荧屏中出现错别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播音员、主持人、领导人、专家学者也会在大庭广众公然成为“白字先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行走在街头,广告、招牌、标语随处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这难道不是平时很少查字典造成的吗? 在数码时代,汉字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键盘和鼠标代替了笔杆,使得人们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大学生们写信用电子邮件、写作业用电脑打字,可手写出来的字一个比一个难看,填一份求职履历表却手足无措。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在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一个暑期的电视特别节目,变成了一道让当代中国人尴尬与汗颜的“公众考题” 。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听写这些词汇,你能写对几个?据调查,受访者中94 %的人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的人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字典被人们冷落遗忘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频写错别字,认字认半个现象的频繁出现,轻则以文害意,重则造成严重后果。小而言之,表明了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个人形象;大而言之,影响文字的严肃性,有损国家形象。诚然,中国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加上形似字、同音字、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容易造成用字不规范。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身份的文化人,在大庭广众场合写错字,念白字,总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应当尽量避免。一个“笨”办法是,对自己“拿不准”的字,不妨多翻翻字典、词典这样的工具书。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大凡一种成熟的民族语言,基本上要有两部字典,一部是多卷本的详尽的历史语言字典,一部则是简明的日用的老幼咸宜的小字典。一本只有60多万字的巴掌大的《新华字典》已经整整走过60个年头,其间它历经了10余次大规模修订,重印200多次,销售超过4.5亿册,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发行量最高的字典。 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知晓它,几乎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本字典。可是,我们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把它当成了“挚爱亲朋”?又有多少人随身携带遇到疑问时随手查询呢?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识字很重要,一本字典就是一个人不断提升的翅膀。有时候,字典比课本还重要。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生活节奏多快,也要把字典置于案头、枕边,随时备查。不仅要查字典,还应读字典,应把它当成小型的百科全书来读。读字典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虽然它没有精美的图画、生动的故事、感人的情节,但只要我们理解了它的价值所在,我们即使不能爱不释手,也绝不至于把它束之高阁。 字典不仅仅是识字的工具书,也是一种优秀的读物,沉淀了人类语言文字的精华。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我们无声的朋友,无言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我们创造的文化产品的内容和质量。 勤翻字典,不仅很少写错字、念白字,而且在与别人的言谈交流中,遣词造句更是少了份俗气多份了儒雅。如果兴之所至,你随手翻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看看文字,看看读音,看看常见的义项,再看文字下面的词条,我敢保证,只要你是一位有心人,你就一定会有惊喜和收获。 近日,习总书记“三十里借书”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希望藉此东风掀起全民阅读潮流,但愿“书香润泽心灵,字典伴我成长”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