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人的扼杀 |
正文 | 国人的扼杀 蕭龑 “中国人就是缺乏想象力”我曾经斩钉截铁地如是说。 可如今我不敢这么说了,因为这么说实在对不起那些有足够想象力的国人——那些被舆论攻击得狼狈不堪的大胆创新者。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中国人没有想象力,而是绝大部分国人在扼杀想象力。 每读一部伟人传记,都会发现:他们在成功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遭到俗人们的白眼,嘲讽和打击。诚然,人类对于陌生事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但我想说的是:大部分国人对陌生事物的抵触尤为突出,以至于到扼杀的地步。 或许是传承千古的“天地方圆”思想,使国人长久地将自己束缚在“方”与“圆”之中。由此也就导致了以崇尚“平淡安宁”为核心的小农经济在华夏大地上连亘千年。于是,一旦这“平淡”中糅合进了一些新元素,国人便会慌乱不安,进而用力排挤,最后想尽一切手段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以恢复生活的正常与单调,由于这种扼杀行为波及很广,所以我只选取影视这一感触颇深的方面谈谈看法。 现如今,抗日题材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观众们心中对祖国奋起的骄傲与自豪也在影视中刻意杜撰出来的鲁莽粗鄙的八路军形象中消失殆尽,因他们那一声声没有修养,素质低下的“狗日的”“他娘的”等一系列脏话转而衍生出一种厌恶。我曾经将责任一股脑地全都推到那些编剧身上,谴责他们没有想象力,庸俗不堪,枉为艺人。可是,从08年的《魔幻手机》到10年的浙版《西游记》,观众们那挑剔的谩骂与指责使我明白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说实话,在欣赏作品这方面,我个人极其反感类似于“瞎编”“胡扯”等评语,因为艺术不是历史,它是自由不羁,灵活多变的。因此在对艺术作品的评定中不存在“瞎编”这一概念,若强行以其评之,只能说明此人艺术造诣极浅,那么对于艺术作品请能欣赏就欣赏,不能欣赏的不要妄加评论。)并不是编剧们没有想象力,而是不敢有。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些观众的挑剔直接扼杀了一部分编剧的创新。为了使自己的名声保持清白,很多编剧变放弃了自己的想象力,用“抗日”这个普遍都能接受的老套题材进行创作,捏造出不计其数却又都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军人形象。(对于选取抗日题材这个问题,我仔细地分析了一下,发现以这个题材进行创作,观众绝不会挑出大的毛病,就算真有敢说话的,也可以用“漠视国耻”这一记重磅炸弹将其轰倒,再一招“隔岸观火”:调动一切舆论力量对其进行火力集中,将其瞬间秒杀,不留痕迹。因此,风险自然微小,也就导致了一些只为赚钱的编剧乐此不疲。)同一种性格,不同的面庞。不求以飨观众,只为名声不臭。于是,千篇一律的抗日英雄们充斥着荧屏,构造了单调化,平淡化的艺术氛围。观众们,当你们在埋怨某作品胡诌八扯的时候,能否先反思一下自己此时是否要开始一次想象力的扼杀? 最可怕的是,有些观众一方面挑剔着本国的艺术圈平庸陈旧,另一方面又努力地打击着一个又一个想要创新的青年。好比一个判官:手握朱砂笔,案上生死簿,冷冷一笑:“想活命?弄死你!”大笔一挥,抹杀千万豪杰,然后又做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对人们说:“你们要学习养生之道,争取长寿!”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中国艺术圈的繁荣,为了中国创新的作品出世,请不要再摧残民族之魂了! // //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