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父亲的煤窑服 |
正文 | 腊月一十九这天,我那历经了82个春秋的老父亲,终于架不住“上帝”对他的热情"邀请",盛情难却的驾鹤“赴宴”去了。 站在那荒凉的坟地里,夹着雪花的新土,裹着我的眼泪,一层又一层的盖在父亲的棺木上,那渐渐堆起来的新坟头,就是我与父亲永远不能相见的一扇大门。 父亲的遗物在我们的整理中堆满了一屋子:有旱烟斗,有说书用的鼓器和两片不锈钢的鸳鸯板,有走戏台的靴子和头饰,还有一大摞排戏用的剧本,这些物品的每一件都藏着父亲好多回味的故事。 更显眼的就是那满满一纤维袋子的 煤窑服【工作服】了。这些东西在父亲退休以后都舍不得扔掉,一直保存到现在。 看着这袋裹着父亲体味的煤窑服,往事象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回放: 父亲是我们煤矿的元老,也是建矿的功臣之一,在他20几岁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他这个在晋剧舞台上很有实力的台柱子,从老家来到了八宝山煤矿,脱下了戏装,换上了煤窑服,当了一名挖煤工。 据父亲讲:那时候的煤矿井下条件落后 环境恶劣,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操作。用的是小驴车来来回回的往井上运煤。 贫穷,在那个时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谈任何条件的。父亲下窑的时候脚上没有防水鞋,手上没有防护手套。就连那身煤窑服,还是父亲用他平常舍不得穿的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当做工作服穿的呢。因为平时没有多余的衣服来替换,所以一年到底那煤窑服也洗不了几次。 在我5·6岁的时候,就常看见父亲把他那黑溜溜的煤窑服,拿回家让母亲洗补。记的离我们家的不远处,有一条不太宽的河渠,它就像是一条柔软的玉带一样,四季常流不息。是附近农民灌溉庄稼用的,那也附近人们洗衣服的好地方。 父亲换下来的 煤窑服,简直就是一块抹煤布,上面淀满了厚厚的煤尘,硬邦邦。母亲拿着窑服往河里一放,那清澈的河水一下子就变了颜色,就象是四海乌龙聚会一样,黑浪翻滚,墨花四溅。母亲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把那窑服 洗出了一点点模样来,然后再凉在宽敞的地方让太阳晒干。 接下来母亲找出好多小的不能再小的瓤瓤布块,来补那件破的不能再破的煤窑服,久而久之,因为煤尘和汗水长期交融的原因,那煤窑服就像是一块厚厚的袼褙。母亲缝补的时候,每一针都是那么的费劲。在来回的翻动中,那藏在衣缝里面细细的煤尘,趁机在窗户透进来的光线里,飞舞着碎碎的小亮点点。我那时候不懂事,还用手接着那光线里面游动的小亮点点玩呢 父亲有一位工友,因为怕危险和艰苦就离开了煤矿。临走的时候他把他所有的煤窑服全都送给了父亲。父亲如获至宝,高兴的拿回家中,让母亲洗的干干净净,缝补的利利索索。然后替下了他那身又厚又沉的 煤窑服。 在那艰苦的环境里,父亲为了养家糊口,拼着一身力气和吃苦耐劳的蛮劲,和那些穷哥们一起,在那与世隔绝的地下煤窟窿里,赚那一点点又脏又累又危险的血汗钱,曾经有几次的危险,让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 时光在父辈们那长满硬茧的手掌里流淌,煤矿也在慢慢的兴旺发达中,一切都实现了机械化,隆隆的煤串车代替了小驴车,矿工的各种防护用品也齐全耐用。父亲身上的煤窑服比以前好穿,舒服多了。可是父亲骨子里面那勤俭节约的性格一点也没有改变,还保持着新三年 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精神。从不轻易仍掉一件煤窑服。 父亲的煤窑服裹着他的青春,在千米深的煤海中悄然而逝。他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率领着那些年轻的矿工们,在采掘面上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高产记录。 矿区的先进工作者的表扬栏里:父亲满脸黧黑的穿着煤窑服,戴着安全帽,手里捧着《红宝书》憨憨的笑着。我们家的墙上,父亲的标兵和劳动模范的奖状比年画都要夺人眼目,这都在那一件件黑黑的煤窑服上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烙印。 星转斗移,双鬓银霜的老父亲,已经在那深深的煤海里滚爬30多年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接班人,沸腾了整个矿山。当父亲接到光荣退休的通知书时,他们这些为矿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受到了矿领导的热情招待和敬礼。 父亲含着恋恋不舍的眼泪收拾着他的更衣箱,别人把那些煤窑服都扔掉了,可父亲却用纤维袋子把煤窑服装回了家中,对我们说: 可惜了的。我们谁都奈何不了父亲,只好由着父亲。 白驹过隙,父亲在不厌其烦的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讲着煤海深处谱战歌、出大力流大汗、高举红旗干革命的精彩故事中慢慢的变老。我们也不知道随着他那精彩故事到煤海深处<<观光>>了多少次。 时光没有在父亲讲的故事中停留,他那风烛残年的身影,在夕阳的搀扶下,慢慢消失的在黄土地的怀抱中。 那一袋子的煤窑服里面。永远藏着父亲说不完的故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