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寻思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背后 |
正文 | 英国国家博物馆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即通称的大英博物馆,建馆较早,其外形和布局已成为博物馆的标准模式,后来者竞相效法。今年5月,随几位在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一道去伦敦参观了这座文化宝库,一些文化感悟油然而生: 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珍藏意识。1759年,伦敦成立英国国家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之后英国人继续收集了大批珍品。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修建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许多皇家藏品,1840年代成为今天的大英博物馆。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陆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的文物。如著名的罗赛塔石碑、亚尼的死亡之书、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是古埃及艺术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波特兰花瓶是现存最精美的古罗马宝石玻璃制品;另外,夏洛蒂·勃朗特的数件作品,如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追求教授写的情书、谩骂简奥斯丁的信笺原稿、在报纸上与众写手对骂的照片等也是镇馆之宝。东方艺术文物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在诸多珍藏中,从几吨重的巨型石雕到人们使用的针线,文物种类繁多。有的可能要用大卡车才能移动,例如非洲的两座石头雕像;有的小到日常用品金银首饰和生活用品甚至是医用针头。在剑桥、牛津深深地体会到英国人文化珍藏的浓厚意识。如果你在剑桥和牛津参观,没有悠久历史的东西不会成为主人介绍的重点,他们深深以历史的厚重而自豪。很多学院的大门和建筑从外表来看已经十分陈旧,但庄严沉重。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大门正中的门槛石头,由于进出行人长期的踏磨,呈现深深的凹陷,正呈现出该学院深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二是海内百川的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开放意识。英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分为若干展厅:古近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大英博物馆大中庭、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中世纪及近代欧洲馆、东方馆、史前及早期欧洲、版画和素描馆、美洲馆及西亚馆等。现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1300多万件。设有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古代印度和古代玛雅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等永久性展厅。中国陈列室中,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真可谓门类齐全!然而,这仅仅是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多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尚有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大英博物馆不仅文化物品的收藏是开放的,而且对公众的展览也基本是开放的。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免费对公众开放,成为各年龄阶段、不同爱好的人们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理想文化艺术圣地。 三是健全的社会文化发展机制。浓厚的社会文化珍藏意识、社会成员的公益奉献意识、政府对博物馆之类文化设施的支持,使得英国的文化设施不仅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层次也高。不少博物馆收藏品最初是英国人从世界各地收集,后经收藏家辗转收藏、捐献而积累起来的。1753年,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收藏家汉斯·斯隆(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其后人将遗留下来的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尔后不断收到社会的其他捐献。英国的博物馆很多,相关产业也比较发达。仅在剑桥郡就有菲茨威廉博物馆、伯韦尔博物馆、技术博物馆、达克斯福德剑桥和剑桥民俗博物馆、帝国战争博物馆、动物学博物馆、地球科学博物馆、古典考古博物馆、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彩色玻璃博物馆、剑桥民俗博物馆等30个博物馆或艺术馆,博物范围从人文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到帝国战争的国家收藏等等,涉及非常广泛,职能集文物珍藏、教育、娱乐休闲和旅游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在剑桥,图书馆数量也相当可观。除剑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31个学院图书馆和100多个系所研究机构分别拥有的专业性图书馆除外,尚有剑桥市中心图书馆等40多个郡、市和社区图书馆,更是人类智力创造成果的宝库。所有社区图书馆均免费向在剑桥居住或停留的所有人开放。当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你会觉得漫游在知识文化艺术的海洋。 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后,心情可谓五味俱全。在感慨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期间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掠夺之残酷的同时,也哀叹近代中国统治集团的不争气,局限于集团既得利益,无视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未能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法制的社会治理机制,导致国运难以摆脱治乱循环的惨境,国家文化瑰宝或毁于外强入侵的战火,或失于外来暴力的掠夺和种种“科学考察”活动,或毁于国内内战及非包容的政治运动,给中国文化遗产造成覆水难收的劫难。 值得更沉痛反思的是,近代以来对“千古变局”的反思图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的简单否定思潮的负面影响,使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多次遭受重创,民族认同根基动摇。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思潮、“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四旧”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曾造成人为割裂的负作用,多少历史真迹、艺术珍品等众多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及载体,在激进而非完全理性的心态下遭到破坏!以致有的人在观看大英博物馆时,在抑制珍贵文物流失国外的伤痛的同时,也在寻思如果这些文物在中国是否能活过“破四旧”之类的劫难。在如今的工业化和城市改造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在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的同时,隔三差五就报道某文物古迹受眼前经济利益的排斥而“樯橹灰飞烟灭”!如果我们对先祖创造的历史文化(即使是错误的、负面的,也是历史瑰宝,因为谬误也是真理之母)不重视,那么,我们的后人难免不会对我们今日的创造嗤之以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